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王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

王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

发布时间:2023-01-22 11:04:23

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独自在异乡做异乡来的客子,每遇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本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2、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佳节:美好的节日。

4、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5、茱萸(zhū yú):即草决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介绍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参考文献: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3、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陈伯海.唐诗汇评(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整首诗的意思是

白话释义来

独自离家在源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王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扩展阅读: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王维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王维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全诗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作者介绍
王维(699年-761年,一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⑷ 王维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以下是我提供的王维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来看看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其翻译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其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学生升入三年级学习的第二首古诗,《课标》指出在低年级,学习古诗,只要能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到了中年级,《课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能背诵。那么要能体验情感,首先就要理解诗意,这就成了三年级教学的中的又一难点,因此在教学第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我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说:“古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就写下了一首短短的诗,而我们却可以把古人的小诗变成我们现代人能读懂的文字,让古诗成为短文。那么怎么能把古诗变成小短文呢,就需要我们先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将词语的意思连成通顺句子,就是诗的意思,也就把两句诗变成了一篇小文章了。”学生一听这话可来了精神,她们觉得古诗学习就这么简单,所以在兴趣与信心的督促下,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插图理解词意,将词意相连说出了诗意,在诵读与想象中体验情感,理解了第一首古诗的意思。

在学习第二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注释、插图、生活实际理解词意、诗意,并与同桌交流诗句意思。我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纠错中不断完善诗意,在句句相连中,真的实现了将诗句变成了短文,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时再引导学生诵读古诗,画面已不知不觉展现于眼前,当想象当时王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时,学生好像已穿越到了当时的场面,将王维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再次拓展时,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印记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有学生竟然说每次过节想到在广东打工的妈妈,他就吟诵这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从这首诗开放的教学过程,从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让我对高效课堂的践行有了信心,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自己做好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会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古诗虽难,但孩子们在方法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将难变易,这不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吗?

⑹ 王维写的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1. 王维重阳节写的诗

王维重阳节写的诗只有一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6)王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

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王维重阳节写的诗

王维重阳节写的诗只有一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6)王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扩展阅读:创作背景: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我要找王维写的那首重阳节诗怀念家人的心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这是作者17岁时写的一首思念家人的诗。一个人在他乡做客,

孤单寂寞,每遇节日,见别人家欢聚一堂,就更思念亲人。

今天重阳节又到了,遥想登高的兄弟们,在插茱萸时少了我,

一定会难过的。

九月九日: 重阳节。

山东: 指华山以东地区,作者的故乡。

茱萸: 香味植物。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4. 关于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1、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2、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3、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4、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5、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6、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7、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5. 关于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⑺ 九月九日的注释和译文是什么

1、九月九日的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本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2、译文

独自在异乡做异乡来的客子,每遇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品赏析:

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⑻ 王维重阳节的古诗

王维描写重阳节的古诗有: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

御柳疏秋景,城鸦拂曙烟。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是

1. 关于重阳节的家诗句
关于重阳节的家诗句 1. 关于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1、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2、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3、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4、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5、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6、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7、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2.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古诗
1、《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九日登山》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3.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大全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唐·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3、《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赏析: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4、《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赏析: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5、《满江红·喜遇重阳》清·宋江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赏析:群雄“开怀痛饮”之时,宋江显然想得远些。先强调弟兄情分再是为众人的前程的忧虑和思考。

重阳节饮酒赏菊。宋江在这时候吟出“降诏”,“招安”自然为英雄们的悲剧打下了伏笔。

宋江将时光催人老的恐慌,轻松消解进了佳节带来的神清气爽,这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6、《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7、《九日龙山饮》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赏析: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8、《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赏析:九月九日,勉强登高,却无人送酒同欢,遥想故园的菊花,大概在战场旁,寂寞地开放吧。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到了重阳,文人墨客,则常常诗思泉涌,情感难抑。

南陈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是两首著名的重阳佳作。9、《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赏析: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
4. 重阳节的诗句大全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____郑谷《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____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____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____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____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____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____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____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____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____文森《九日》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____文森《九日》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____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____曹雪芹《螃蟹咏》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____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____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____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____赵时春《原州九日》

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____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____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____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____李白《九日龙山饮》

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____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____妙信《九日酬诸子》

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____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____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____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____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____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____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____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____宋祁《九日置酒》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____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____杜甫《九日寄岑参》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____杜甫《九日寄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____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____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____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____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____徐灿《菩萨蛮·秋闺》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____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____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____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5.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有什么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诗: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4、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____郑谷《菊》5、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____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6、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____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7、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____李白《九月十日即事》8、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____李白《九日龙山饮》9、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____文森《九日》10、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____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11、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____曹雪芹《螃蟹咏》12、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____文森《九日》13、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____妙信《九日酬诸子》14、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____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15、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____赵时春《原州九日》16、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____杜甫《九日五首·其一》17、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____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18、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____苏洵《九日和韩魏公》19、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____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20、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____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21、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____杜甫《九日寄岑参》22、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____杜甫《九日寄岑参》23、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____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24、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____宋祁《九日置酒》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____沈辂《九日登高台寺》26、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____秋瑾《九日感赋》27、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

____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28、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____妙信《九日酬诸子》29、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____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30、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____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31、九日悲秋不到心。

凤城歌管有新音。____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32、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____韩琦《九日水阁》33、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____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34、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____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35、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____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词: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3、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4、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____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5、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____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6、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____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7、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8、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____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9、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____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10、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

____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11、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____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12、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____徐灿《菩萨蛮·秋闺》13、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____吴文英《一寸金·秋感》14、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____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15、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____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16、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____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17、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

____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18、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____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19、一年最好,偏是重阳。

____吴文英《惜黄花慢·菊》20、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____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21、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____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小令:1、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6. 关于重阳节养老敬老的诗句和名言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____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____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____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____妙信《九日酬诸子》

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____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____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____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____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01、重阳节诗句大全

1、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唐)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阳

【唐】高适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佑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庚午岁九日作

【唐】齐己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 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云影半晴开梦泽,菊花微暖傍江潭。 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
7.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歌赋
1、《九日言怀》 唐·令狐楚

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

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

2、《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3、《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唐·卢顺之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

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

4、《重阳》 唐·司空图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5、《重阳日访元秀上人》 唐·司空图

红叶黄花秋景宽,醉吟朝夕在樊川。却嫌今日登山俗,且共高僧对榻眠。

别画长怀吴寺壁,宜茶偏赏霅溪泉。归来童稚争相笑,何事无人与酒船。
8. 关于重阳节的诗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阅读全文

与王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人家适合吃哪种人参 浏览:770
行孝顺事做感恩人演讲稿200字 浏览:311
敬老院床头的关心祝语 浏览:913
上饶养老金查询 浏览:848
西安体检怎么样 浏览:204
长寿北到南天湖有多少公里 浏览:514
老人的退休金儿女可以瓜分吗 浏览:182
做建筑的父母是什么脾气 浏览:586
老年人腰痛偏方 浏览:901
长寿花怎么让叶片大又肥厚 浏览:939
女孩子说自己是老年人怎么回 浏览:1
老人家晕倒后一直拉肚子 浏览:34
老年人扫盲计划 浏览:987
2015年央视重阳节晚会节目单 浏览:480
农村修房怎么养老 浏览:680
找到新工作养老金断了一个月 浏览:567
长寿花只长叶不开花是什么原因呢 浏览:239
40万养老金每月能拿多少 浏览:56
农村养老保险有多少年的 浏览:467
青岛社保退休新文件 浏览: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