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蒙古人孝顺

蒙古人孝顺

发布时间:2023-01-20 22:19:27

❶ "孝"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

第一,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他看来,人伦效法自然。他把自然人格化了,伦理化了,人的价值以伦理原则为尺度。从认识论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统一,认识与道德统一,认识的目的是在于觉悟,在于行德。《白虎通义》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所谓觉悟,就是打开心灵的混沌,焕发德行的潜力。以德行觉悟为认识的主要目标,既是中国文化伦理型性格的表现,又助长了它的伦理化走向。因此,中国文化认识外在客观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与人伦道德搅在一起,而不把它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称作“德性文化”。在这种“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约下,中国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以身训人是之谓教,以身率人是之谓化”,尊者、长者尤其要讲究以表率服人。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这一思想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则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人治先于法治,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第二,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作用中国文化十分强调“惩恶扬善”和教化作用。如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就强调“文以载道”,十分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提倡美与善相结合。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用),徒锦也,况虚车乎?”(《通书•文辞》,《周元公集》),并不承认文学在传播政治伦理学说外,还自有独立的价值。唐代诗人杜甫也说:“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贻华阳柳少府诗》),因文章主要是载道的而不敢以文章写得好而自尊自傲。在绘画艺术中,画家着力表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天地万物,不是为了表现它们自身的美,而是因为从它们的生命节律和形式可以联想到人类社会的运行节律和形式,体悟到伦理道德和思想感情。正如墨竹画家文灏说:“竹如我,我如竹。”他之所以醉心于绘画“心虚异众草,节劲逾万木”的竹子,就是要用竹来颂扬谦逊的品格。坚贞的气节,借以砥励自己的品格。写物是为了写人,以颂扬人伦道德、节操。在中国的文学与艺术中,自然都成了有性格、有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作品方为上乘之作。中国的文学与艺术浸透了人伦道德的观念,成为劝善的工具,教化的载体。就是史学,也不以存史为主要目的,而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孔子作《春秋》,是“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写历史是服从和服务于伦理的需要。中国古代教育也是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第二位。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孟子也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明人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总之,中国古代文化,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史学、教育都以“惩恶扬善”的教化为目的,渗透了伦理道德观念。第三,强调“忠、孝”,充满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宣传“忠”、“孝”观念。宗法专制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天下(国家)视为一个大家庭,封建国家的政体就是按照父权家长制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君主是全国的“严父”。诚如黑格尔所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百姓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所以,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提倡“以孝治天下”。他们认为:“其为人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在他们看来,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就能忠于君王,就不会犯上作乱,天下也就太平了。中国古代政治从来就没有完善而独立的法律制度,而是以德代政,以道德说教来代替法制制度的实施。此外,中国古代文化充满人文精神,具有非宗教性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事、人伦摆在首要地位,而不是宗教。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由于中国文化充满人文精神,重人伦,讲究“忠”、“孝”、“仁”、“义”,所以,造就了历史上众多的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志士仁人。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才有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才有数千年辉煌昌盛的文明。但是以孝亲、忠君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意识,也是残害人民的精神枷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糟粕,也严重地阻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二、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但有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构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最早的。但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有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因为民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绝的悲剧,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因亚历山大大帝国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中绝并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国,此类情形从未发生。文化学界将七个古代文化——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国文化——称为人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而在它们之中,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虽未受到远自欧洲、西亚、南亚而来的威胁,但也屡屡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如春秋以前的“南夷”与“北狄”入侵,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人接连南下,直至明末满族入关。这些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虽然在军事上大占上风,甚至多次建立起强有力的统治政权,但在文化方面,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原文化所同化。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或半农半牧民族在与先进的中原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几乎都发生了由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或飞跃。军事征服的结果,不是被征服者的文化毁灭与中断,而是征服者的文化皈依和进步。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又多方面地吸收了新鲜养料,如游牧民族的骑射技术,边疆地区的物产、技艺等,从而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万里长江,是由无数高山上的涓涓细流,汇合成奔腾的大河,一直向前发展,从不中断,直到汇入大海。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汇入综合了我国各民族的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奇观。第二,表现出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精神首先表现在对诸家学说采取兼容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并把这当作文化发展的理想境界。所以,春秋战国时虽百家争鸣,互相驳难,但也互相吸收。如吕不韦就主张统揽百家,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佛)、道三者得以长期并存,更是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包容会通精神。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更是可以见到三者合一的许多具体描写。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达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事实上,古代中国除了儒、道、佛三家并存外,甚至还以宽厚的心态接受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国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羝、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20世纪70年代初,曾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他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三、突出的地域性和多样性第一,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样性。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早在两干多年前,其版图便“东渐于海,西被干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因此,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即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到晚周,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大体成形:从大的文化类型来分有在湿润的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从不同地域细分:东临沧海有齐鲁文化;“四塞之地”有秦文化;地居中原有晋文化;荆楚大地有楚文化;而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分别有巴蜀文化、楚文化与吴越文化;这些文化因地域不同而各有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由于人文地理之异,以至于文化思潮也庞杂多歧:在一定历史时期,不仅各地区学术研究有自己传统的研究领域,反映出文化思潮的连续性和地区间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在同一领域中,由于地区间的差别而形成不同的派别。如清代江苏、安徽学者皆以治经为主,浙江学者擅长治史。在宋代文坛上,形成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以徐照、徐巩、赵师秀、翁卷为代表的永嘉派;明末形成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以袁宏道、袁宗都、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清代则有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以方苞、刘大栅、姚和为首的桐城派,以浑敬为首的阳湖派,以张惠言为首的吴派。这些派别均因地域得名,反映了地域性的文化分野。第二,中国文化由于在地理位置特殊的半封闭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而具有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内涵中华民族生息在东亚大陆上,东面是茫茫大海,西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广大沙漠,西南面是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其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形如一把巨大的躺椅,背靠欧亚大陆腹地,面对辽阔的太平洋。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文化,它产生于一个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中。因此,中国文化遵循着一条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发展道路,与其他古代文明古国大不相同。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与悠久性达到了惊人的统一,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珍贵现象。由于中国地理位置处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中国文化的发生期,大体是在与东亚文明圈以外诸文化相隔离的情况下独自完成的。它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与东地中海文化和南亚文化大相径庭。以文字为例,中国自殷商通用至今的表意方块字,与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后来流行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拼音文字,其渊源和特性都迥然相异,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独成一统的特例。从文学艺术上看,中国文学艺术自成一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与古印度的《黎俱吠陀》,以色列地区的《希伯莱诗》,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处于同一时代,但《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既不同于《黎俱吠陀》、《伊里亚特》那种近于小说、戏剧的叙事诗和史诗,也不同于《希伯莱诗》那种歌唱人生与宗教的抒情诗,而是一种以世俗生活为题材,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诗。从哲学上看,中国哲学也有一整套独特的范畴体系。如先秦两汉提出的阴与阳、天与人、名与实、常与变,矛盾观中的一与二,人性论中的善与恶。魏晋时期玄家综合儒道两家,提出有与无、体与用、本与末、一与多、言与意、动与静、自然与名教等等,与欧洲哲学从亚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创立的范畴体系(如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等)在立论的角度和侧重点上均大异其趣。

❷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份,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 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远行。初五以后,他们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共进全羊酒宴。
每逢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全部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了

❸ 蒙古族--婚 俗

蒙古民族的婚礼别具一格,充满了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透过热闹有趣、异彩纷呈的一幕幕情节仪式,感知一个富于游戏精神的民族灵魂。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在原始社会,两性的概念不是个体的概念而是集体的概念,原始群体由族内婚制过渡到族外婚制,由此而产生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由婚姻的两合组织构成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的媾合逐渐形成某种规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相应的婚姻制度和某种特定的习俗。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宣布男女的结合,而且表明男女双方维系家族的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合理性,因此蒙古民族在婚俗中特别看重婚礼。蒙古民族的婚礼始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具风韵的魅力。

蒙古民族的传统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自主婚姻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在礼节上多少还保留有传统的痕迹。

丰富多彩的蒙古民族婚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的演变,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其规模之大小、繁简之程度以及具体方式等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发展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的特色。
蒙古民族男子到一定年龄时,父母就注意给儿子物色对象,得知谁家的姑娘在年龄、容貌、品德、性格和自己的儿子相当,就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蒙俗是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婚要带哈达、美酒、糕点等礼品。民间还有许多求婚的歌谣。求婚歌的词曲各地不大一样,但内容大致是相同的,词句真挚动人,曲调优美抒情,有浓烈的民族风味。
方数次登门求亲,若女方同意就请喇嘛选定良辰吉日,举行订婚仪式。定亲的礼品叫茶礼,也叫茶的术斯、干术斯。术斯是全羊的意思。全羊是结婚那天才用的,茶的术斯向姑娘讨价钱用的,规格比前者要低,为了面子上好听,所以也叫全羊。实际上就是一块砖茶作为全羊的代用品,礼轻而情意重。定亲礼送到姑娘家,要设定亲宴。去者以媒人为首,四人或六人同去,不可单数前往,这是通例。订亲宴也叫喝姑娘酒。从此以后,女方见了喝过姑娘酒的人一律称为"亲家"。席间要商定嫁妆、彩礼和娶亲的具体事宜。

订婚后,若男女未到结婚年龄,男家逢年过节派儿子赴女家请安问候。

聘礼通常是以绸缎、首饰、箱子、柜子、被褥、四季穿的衣服及牛、马、羊等牧畜为主。

元代以后蒙古民族尚"九族",即礼品一"九"为起点,如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合起来为九。或者九只羊,九匹马,九峰骆驼,均可。从一九起,一至到六九、七九、最多不超过九九,即九九八十一头。"九"是蒙古民族认为最吉祥的数字。蒙俗取其"九",象征着广阔、幸福、长寿。家贫人家,无力具备九数,也兴奇数,即一头,三头,五头,七头均可。讲究奇数,寻其根源,多来自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祝愿。在婚礼问题上,女方从来不向男方索取"彩礼",而且还常常陪送很多嫁妆,生活富裕的人家陪送的更多,这种习俗至今还保留着。
结婚日期,由喇嘛选择,通过媒人和证婚人通知女家。由媒人和男家亲友将聘礼送到女家。结婚前几天,男家女家通常宰牛杀羊准备,打扫或新搭蒙古包,备下美酒、烟、制作或购买好看的蒙古袍、蒙古学、马靴,通知亲友。结婚的新房一般扎在西北角,紧靠长者(父母)的蒙古包,亲友的蒙古包由此往东排在一旁,作厨房用的蒙古包则扎在东北角最靠边的位置上。

结婚那天,男家喜气洋洋,热火朝天,新郎在吉祥高兴的气氛中换上崭新的装束。一般是红锻结冠,或带"布里亚特"式的圆锥红缨帽,身着长袍,腰扎金黄宽带,脚登长靴,负弓带箭,腰间揣着哈达,显得十分威武英俊。媒人、伴郎也都穿上盛装。一切具备,新郎和伴郎在欢呼声中举起酒杯,唱起了娶亲歌。

新郎进屋后,先拜佛爷、火神,后向新娘父母献哈达、美酒等礼品,再向女家亲友呈鼻烟壶,并一一请安问好。岳父母以矫客来临,安为上座,以丰盛的全羊美酒招待。宴时,先割羊肉一片祭祖,后敬新郎、新娘。宾主高兴地为新人的幸福举杯祝酒、高歌。礼毕,姑娘、小伙子们耍笑新郎就开始了。阿拉善盟、伊克昭盟,"掰羊脖子骨",就别有情趣,要求新郎掰断煮熟的羊脖子,为的是考验新郎的力气和智慧。为增加难度羊脖骨髓中常常插一根红柳棍或筷子。科尔沁争夺"羊恩吐"(羊嘎拉哈、也叫羊拐)也很富有诗意。

女方家要派人送亲。起程时刻快到时,新娘罩上鲜红的面纱,穿上桃红色的蒙古袍,腰扎宽阔的绿绸带,足蹬长统马靴,显得分外健美。在送亲的祝酒声中,新娘乘马绕自家蒙古包三圈,向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姐妹们痛哭流涕,互相诉说慈爱、感恩、友谊之情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时,母亲常常边哭边唱,父亲的歌自己不能唱,通常姑娘们代唱。父母唱完歌,新娘在伴娘的陪送下,同新郎的娶亲队一起,登程出发。新娘总是姗姗而行,故意落在后面,走快了会被人笑话。娶亲队和送亲队都想抢先到男方家,双方在路上都尽情驰骋,互相追逐戏逗。

娶亲到家新郎新娘下马前,先绕蒙古包走三圈。下马后,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忠贞不渝,象征着婚后生活的兴旺、幸福、纯洁。新郎新娘先拜佛爷、灶神。拜灶时,先在灶里燃起红彤彤的旺火,新人并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还要压着新娘的袍子边,以示男贵女贤;同时新郎伸右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日形处,新娘伸左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月形处,手携手,表示同心同德,永不分离。再拜父母、拜亲友,和小姑小叔一一相见互献洁白的哈达,互呈鼻烟壶,新郎也向新娘的亲友礼拜。
礼成后,举行宴会,招待亲友。一般是摆整羊席,新郎手提银壶,新娘手捧酒盘,逐一上前敬酒。大家无拘无束地畅饮,一面跟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翩翩起舞、歌唱。

欢乐往往延续两三天,之后,大家给厨师敬献哈达等礼品。宾客陆续告辞,主人决不让客人空手而回,通常赠送大人的礼品是衬衣、手巾、碗等,孩子的是月饼、糖果。女家送亲的人起程时,男家要隆重设宴款待,表示饯行。临上马或上车前,男家还给送亲者一一敬酒、致谢。

婚后一、二天,新娘新郎要回亲(回门),住一、二宿后,新郎返回,新娘可多住几日。婚礼后一个月头上,有的讲究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住对月"。"住对月"期间新娘亲手做许多新鞋,回来后一一送给公婆、长辈、近亲、以示媳妇的心灵手巧和孝顺老人之心。

一般多是女子主持家政,除缝衣做饭外,还要挤牛奶,照顾老弱幼畜,拣柴拾粪;男子处理家庭重大事物通常都要和妻子商量,并取得其同意。《马可波罗游记》中写蒙古民族家庭生活:"妇女们非常珍视贞洁,举止端庄,讲礼貌,世界上很少有超过它们的。就是在对待丈夫的爱情和义务上也是如此。男人对妻子的忠诚也很令人钦佩。------,家庭里大家相处也很和睦和宁静,实在值得人赞美。从来听不到一切粗鲁无礼的话语。"蒙古民族不重男轻女,幼儿无论是男是女,都一样喜爱一样看待。

家庭财产,过去的贵族多半是长子继承,贫民通常是幼子继承得多。

古民族的婚礼欢乐而有趣,各地变化多姿,各呈异彩。古老传统的婚俗习惯也在逐渐改变着,那些名目繁多叩头跪拜,宗教色彩已渐消失,但是定亲、成亲以及一些欢乐有趣的婚礼仪式仍然保留着。

婚姻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不能不带有不同社会制度影响的痕迹。蒙古民族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杂婚过渡到个体婚制以后,经历了一系列婚制变化。但婚姻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不能不带有不同社会制度影响的痕迹。

在历史上蒙古民族的婚姻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抢婚(掠夺婚)
蒙古民族自七世纪到十二世纪期间,聘婚非常盛行。《蒙古秘史》中关于聘婚、许婚有许多记载。元代前后,聘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实行的婚姻制度。但是,直到十三世纪,掠夺婚并不少见。《蒙古秘史》中也速该巴特(成吉思汗之父)和诃额伦夫人的结合,就是正在打猎的也速该遇见另一部落娶女归来,见其颜容无比,便抢来为妻。在战争中掠夺婚则更不胜数。1202年击灭塔塔儿后,成吉思汗下令:"为父祖报其仇,雪其恨,比辖而屠之,杀之,屠而绝尽之,奴气所余者。"塔塔儿的成年女子多被掠来成婚。

随着历史的发展,掠夺婚逐渐减少了,消失了,为聘婚所代替。但人们仍不忘其旧,把象征性的抢婚形式,作为一种结婚习俗接收过来。男女双方同意,并交换过聘礼以后,新郎在亲属及年轻朋友的陪同下,骑马来到新娘的毡包,这时新娘被她的女友们团团围着。照例新娘不是被领走,而是从她的女友手中被抢走,她喊着、挣扎着;那些强壮的小伙子们却灵巧地把他驾走,驰向新郎的毡包。这些实质已不是抢婚,只是一种婚俗形式。

表亲婚
蒙古民族实行族外婚制,禁止血亲结婚,但不限制姻亲结婚。因而常常到舅族求婚。铁木真九岁时,也速该巴特就打算从铁木真舅族诃额仑母家,斡勒忽讷兀惕百姓处聘女,但途中遇到德薛禅,聘了其女布儿帖才没有去成。到了现在这种表亲婚已被禁止。

妻方居住婚
"妻方居住婚"有的是"入赘婚",有的是"服役婚"。《旧唐书 室韦传》载:"婚姻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妇,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不过,正如《蒙古秘史》所载:"女子之命不可老于生身之门。"可见人们当时并不十分赞同。

转房婚
加宾尼的《蒙古史》和《三国志东夷传》都有记载。这种"妻姐妹婚"和"夫兄弟婚",正是母权制氏族社会族外群婚制的遗俗。夫兄弟婚,它多因家境不大富裕弟嫂结合(民间称为"小叔子和嫂子就合 "),可免花很多钱另娶;另也因嫂子的品德好,为全家所赞佩,不忍相离。妻姐妹婚,多因姐故,又怕姐姐的遗子受继母气,而姐夫与小姨结合成妻姐妹婚。

买卖婚
元明清,随着封建制的发展,聘婚制也就成了买卖婚。通常只有男家送彩礼给女家,女家无任何礼品答谢。对彩礼多少,女方总是讨价还价,争来争去,其婚约应说是买卖式的。这种婚姻是以男方相当数量的财物为代价取妻成亲的。这种财物实际是卖女的代金。蒙古民族大多数都是用牛、马、羊为聘礼的,也有的用金银首饰、衣物、土地的。有的蒙古民族家庭非常讲究陪送嫁妆。有的要陪送一架新的蒙古包,人们专门查数,看娘家陪送多少嫁妆。

抱斧婚
这是奴隶制社会遗留下的一种婚制。它始于何时不详,没有文献记载,但直到清末还存在这种婚姻。它规定,府内女奴如违犯府规,就强行叫她抱斧成亲。成婚仪式是,她怀抱斧子(代表她的丈夫),她面前放着猪槽子、塔头墩子,意为愿她终身成为王宫的奴隶。实际上,这是封建王公对女奴的一种示威性惩处。据说哲里姆一带也有与碾子成亲、抱鸡成亲的,形式虽异,实质相同。

除上述诸种婚制外,也存在与汉族及其他北方民族大体相同的婚制(如童养婚、指腹婚----),不一一赘述。

❹ 蒙古族都有什么礼仪

蒙古民族礼仪:一见客人边握手、边问好:“塔赛奴!”(您好)。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

客人要住宿,晚饭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条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别时,全家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农区一般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4)蒙古人孝顺扩展阅读

蒙古族禁忌: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❺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如果更详细的了解就看我的解答!!!

❻ 蒙古族丧事披麻戴孝吗

蒙古族是不戴的

❼ 蒙古族风俗习惯!!!!!!!!!!!急!!!!!!!!!!!o(>﹏<)o

迎宾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草原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经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

❽ 蒙古人做清朝王爷是怎么回事如僧格林沁

档案中的《庄妃册文》——清朝皇族
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的历史见证
通辽市档案馆现存有一份珍贵的档案仿真复制件——清太宗皇太极册立庄妃的册文。这件档案复制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内容相同的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落款处均钤盖有正方形的朱红大印,印文为篆字“制诰之宝”。现将其汉文部分转录于下: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皇帝制曰自开辟以来有应运之主必有广胤之妃然锡册命而定名分诚圣帝明王之首重也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儿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大清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

下面将这部分内容简释于后:“禀承天意的宽温仁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的尊号)说:自开天辟地以来,每位顺应苍天之命的君主,都必定有多生子嗣的嫔妃。赐予她们册立的文书诰命,来确立其名位和应守的职分,这被历代神圣英明的帝王们视为非常重要之事。你本布泰,原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女子,因适逢前世的良缘为媒,同时你又具有美善的品质,所以在我登上皇帝之位后,按照历来的礼制,册立你为永福宫庄妃。今后你要坚守美德,奉行俭朴,孝顺长辈,谦让同代,恭敬地听从皇后的教诲。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大清崇德元年(1636年)七月初十日”

这件形成于近三百七十年前的档案中所册立的庄妃,正是今天清宫影视作品中“热炒”的对象——孝庄文皇后。她是蒙古族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的女儿,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本布泰,也译为布木布泰。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逝世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她13岁时就嫁给了皇太极。清崇德元年(1636年)册为永福宫庄妃,这件册文即为当时所颁。她的儿子福临继皇帝位,建元顺治之后,被尊为皇太后。福临去世,她的孙子玄烨继皇帝位,建元康熙,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她一生身历清初三朝,曾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主政,呕心沥血地以其聪明才智和特殊地位,对解决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促进国家统一,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似可称为一位中国古代蒙古族的女政治家,也是我们通辽市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但是上面这件档案的价值,却并不仅仅是反映了册立庄妃这一历史事实,同时它也是清朝皇族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的历史见证。

在十六世纪末,游牧于广袤的内蒙古东部草原上的蒙古科尔沁部落,是漠南蒙古强部之一。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从事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海西女真的叶赫等部落,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联合蒙古科尔沁部的封建主翁果岱及其堂兄弟莽古斯、明安等人,共同组成了九个部落的联军进行反击。双方浑河岸古勒山一战,九部兵马一败涂地。翁果岱、莽古斯等被俘,明安仅以身免。努尔哈赤将俘虏的科尔沁部首领赐给锦衣战马后,优待放还。翌年,明安向努尔哈赤遣使通好,努尔哈赤亦崇礼相待,由此揭开了双方友好睦邻的新一页。

此后,努尔哈赤继续使用这种恩威并施的政策,双方逐渐结盟。到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遣使往科尔沁部,提出聘女为妃,欲结为姻戚。明安遂将其女儿嫁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又纳科尔沁部贝勒孔果尔之女为妃。自此,清朝皇族与科尔沁部的蒙古封建主开始了联姻。这种关系从清朝开国之前一直延续下来,双方互相嫁娶不断。

清朝皇帝娶科尔沁部的蒙古王公之女为后妃,这在清朝初年表现得最为明显。科尔沁部的莽古斯、明安本是兄弟,在明安的女儿嫁给努尔哈赤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莽古斯又将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此女后来就是孝端文皇后。到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莽古斯的儿子、科尔沁部贝勒宰桑也将女儿嫁给了皇太极。此女就是这件档案中册封的永福宫庄妃,后来成为孝庄文皇后。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庄妃的姐姐也嫁给了皇太极,后来封为关睢宫宸妃。这就出现了明安、莽古斯两兄弟将女儿分别嫁给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孝端、孝庄、宸妃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极一夫的情况。到顺治八年(1651年),宰桑长子科尔沁部卓哩克图亲王乌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的侄女,被清世祖福临封为皇后,后来废为静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宰桑之孙科尔沁部镇国公绰尔济,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福临。姐姐被册为皇后,即孝惠章皇后;妹妹被封为妃,即淑惠妃。推算起来,这两姐妹都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了。清代蒙古族皇后中,上述的孝端文皇后、清世祖废后和孝惠章皇后均出自科尔沁部。庄妃的地位更是不断提升,从妃到皇太后,直至太皇太后。与此同时,清朝皇族其他成员也不断迎娶科尔沁部之女。有清一代,皇族成员共娶蒙古各部之女163人,其中娶自科尔沁部达57人,占了近35%。

在科尔沁部的国色天香嫁往清宫的同时,清朝皇族的公主、格格们也下嫁科尔沁部蒙古王公。清代的皇后之女封固伦公主,嫔妃之女和由中宫抚养的皇族之女封和硕公主。皇族中有封爵者之女都称为格格,其中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为郡主,郡王之女称多罗格格为县主,贝勒之女亦称多罗格格为郡君,贝子之女称固山格格为县君,镇国公和辅国公之女皆称公格格为乡君。其他宗室之女皆称宗女。据《清史稿》记载,从崇德年间到嘉庆年间,六朝共有12位公主嫁往科尔沁部。她们是:1、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所抚养的其侄子贝勒图伦的女儿和硕公主,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下嫁科尔沁土谢图汗奥巴。此女后来亦嫁奥巴之子巴达礼。2、由清太宗皇太极所抚养的其叔伯哥哥克勤郡王岳托第一个女儿和硕公主,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下嫁科尔沁和硕达尔汉亲王、科左中旗扎萨克满珠习礼。3、皇太极的第三个女儿固伦端靖长公主,孝端文皇后所生,于崇德四年(1639年)下嫁科尔沁多罗郡王奇塔特。4、皇太极的第四个女儿固伦雍穆长公主,孝庄文皇后所生,于崇德六年(1641年)下嫁科尔沁和硕卓哩克图亲王弼尔塔噶尔。5、皇太极的第八个女儿固伦永安长公主,孝端文皇后所生,顺治二年(1645年)下嫁科尔沁和硕土谢图亲王、科右中旗扎萨克巴雅斯护朗。6、由顺治帝福临所抚养的其叔伯哥哥简亲王济度第三个女儿和硕端敏公主,康熙九年(1670年)下嫁满珠习礼之孙、科尔沁和硕达尔汉亲王、科左中旗扎萨克班第。7、由康熙帝玄烨所抚养的其弟弟恭亲王常宁第一个女儿和硕纯禧公主,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下嫁奇塔特之孙、科尔沁台吉班第。8、康熙帝玄烨第十五个女儿和硕敦恪公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下嫁科尔沁台吉多尔济。9、由雍正帝胤禛所抚养的其哥哥理亲王允礽第六个女儿和硕淑慎公主,雍正四年(1726年)下嫁科尔沁固山贝子观保。10、由雍正帝胤禛所抚养的其弟弟庄亲王允禄第一个女儿和硕端柔公主,雍正七年(1729年)下嫁科尔沁多罗郡王、科左后旗扎萨克齐默特多尔济。11、乾隆帝弘历第三个女儿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科尔沁和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12、嘉庆帝顒琰第三个女儿和硕庄敬公主,嘉庆六年(1801年)下嫁科尔沁多罗郡王、科左后旗扎萨克索特纳木多布斋。据有资料介绍说,清代共有432位公主、格格和宗室女下嫁到蒙古各部落,其中嫁往科尔沁部的即有106人,占了近25%。

为了使这种联姻关系逐代延续下来,清朝统治者还建立了“备指额驸”制度,额驸是满语,即汉语的驸马,是对公主和格格丈夫的称呼。固伦公主之夫称为固伦额驸,和硕公主之夫称为和硕额驸;格格之夫依次称为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乡君额驸。清廷规定在漠南蒙古的科尔沁、巴林、喀喇沁、奈曼、翁牛特、敖汉等归顺较早的13个札萨克旗内,于王公贵族的嫡亲子弟及公主格格的子孙中,挑选15岁以上20岁以下,聪明俊秀者,将其衔名年龄注册登记后,于每年十月报送中央的理藩院备案。这些已上报姓名的蒙古青年,由其父兄于年节到京城向皇帝请安时,各自带来,以备清朝皇族选为公主格格们的夫婿。通过这种备指额驸制度,使清朝皇族与蒙古王公“北不断亲”,巩固了特殊的姻戚关系。在全国众多的内外蒙古部落200余个札萨克旗中,被指定实行备指额驸制度的仅有13个旗,其中科尔沁部即占5旗,可见在这个制度下,科尔沁部是得天独厚,享有殊荣的。至道光年间,仅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公主子孙台吉、姻亲台吉就达到2000余人。由此管中窥豹,可想而知双方通婚频繁给科尔沁蒙古王公带来的是何等“浩荡皇恩”了。

满蒙通婚联姻,是清朝统治者笼络蒙古各部落封建主的怀柔政策之一,并非对科尔沁部独有。但因为在蒙古各部中科尔沁部归附很早,双方通婚又自始即在最高层连续进行,其武力又为清朝所倚重等原因,所以他们对科尔沁部历来极为重视。清人张穆所撰《蒙古游牧记》中,载有乾隆帝巡幸科尔沁部时所写的这样一首诗:“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嗣徽彤管著,绵泽砺山申。设候严喧沓,清尘奉狩巡。敬诚堪爱处,未忍视如宾”。在这首诗中,乾隆帝对历代姻亲的科尔沁部蒙古王公贵族,不忍以臣子和宾客相看,似乎很有一家人的感情。但揭开这“姻盟向最亲” “未忍视如宾”的温情面纱,可以看到的是,科尔沁部原是以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四世子孙奎蒙克塔斯哈喇后代组成的蒙古部落,以血缘氏族关系为纽带而结成。满蒙联姻逐渐模糊了科尔沁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民族意识,那些与清朝皇族结为世代姻戚的蒙古封建主及其子孙,已成为清朝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顺治帝曾告喻科尔沁等部“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垂芳名于不朽”。这句话即说明了,使科尔沁蒙古王公成为清王朝的忠臣,利用他们协助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才是清朝皇族与科尔沁部联姻的政治目的。

正如《清史稿》所记载的,联姻使“科尔沁以列朝外戚,荷国恩独厚,列内札萨克二十四部首。有大征伐,必以兵从”。在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科尔沁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与清军一起披坚执锐,横刀跃马,驰骋疆场。科尔沁战士在刀光剑影中所向披靡,科尔沁王公也“以其功冠”得以加官晋爵。联姻关系中的清朝皇族所娶科尔沁部之女和清朝皇族下嫁科尔沁部的公主格格们,对于稳定清朝统治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上述档案册立的庄妃,她身历清初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在儿子福临、孙子玄烨均年幼继位、宫廷政局不稳的关键之时,都周旋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成功地巩固和加强了儿孙们的皇权统治。她用宫中金帛犒赏从征将士,发帑赈恤各省灾民。劝勉皇帝不要松懈武备,要秉公理事,要深思自己对百姓的责任和治国之道,使国家永远富强平安。她的这些行为,对于清朝前期繁荣盛世的到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清廷规定下嫁的公主格格们准十年才能来京一次。公主居住期限为六十日,郡主以下逐级递减十日。若非奉旨宣谕,不得随意来京等。这些措施使公主格格们要与她们的科尔沁蒙古额驸们长时间地生活在一起,对这些蒙古王公也起了一定的羁縻监督作用。这种满蒙联姻的怀柔政策推而广之到蒙古各部落,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康熙帝曾说:“本朝不设边防,恃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这化敌为亲、屏藩溯漠的政策,比土石筑起的长城更加坚不可摧。有清一代,北方广袤草原上的蒙古族始终没能联成一体来举族叛清,这是中国历代王朝中少见的现象,显示出了清王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比历代统治者都略高一筹之处,也可以说是维护多民族封建帝国完整统一的重大成就。

岁月悠悠,清朝皇族与科尔沁部蒙古封建主的政治性联姻,随着清王朝的倾覆早已灰飞烟灭了。但留存在档案中的这件《庄妃册文》,却成为了当年这种联姻关系的历史见证。

说明:编写此文依据的是《庄妃册文》、《东华录》、《蒙古游牧记》、《清史稿》、《蒙古世系》等档案和历史资料。

❾ 为什么蒙古人从古至今都那么团结,而汉族人耍小聪明

小朋友,你根本就不懂历史。蒙古人团结?你回去先看铁木真是怎么统一蒙古这个部落的吧,杀了自己的义父,在一次战斗中用油锅烹杀了几千名其他部落的战俘,本身他自己小时候就是被世仇部落灭族而逃出来的。
到了后来,元世祖兄弟争位,元朝的灭亡不是汉人的反抗,要知道汉人被蒙古人屠杀了绝大多数,面对蒙古铁骑汉人在强盛的两宋时期都抵挡不住,那亡国奴怎么可能敌得过?元朝灭亡是元朝贵族们在北方自相残杀,汉族起义军最后搭上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❿ 神雕:蒙古王子见到郭靖,为何还会认同他是金刀驸马呢


郭靖可能是金庸塑造的最成功的英雄之一,作为射雕三部曲的主要人物,但是一生命运跌宕起伏,经历过很多大风浪,最终死守襄阳城,殉国于襄阳。但是他和蒙古人也有一段亲密无间的时间。


这样做无疑有着分化瓦解人心的效果,对于那一些抵抗意志薄弱又心存幻想的人很容易产生催眠效应,导致他们投奔忽必烈。



阅读全文

与蒙古人孝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对老公的父母的称呼有哪些 浏览:111
老人家适合吃哪种人参 浏览:770
行孝顺事做感恩人演讲稿200字 浏览:311
敬老院床头的关心祝语 浏览:913
上饶养老金查询 浏览:848
西安体检怎么样 浏览:204
长寿北到南天湖有多少公里 浏览:514
老人的退休金儿女可以瓜分吗 浏览:182
做建筑的父母是什么脾气 浏览:586
老年人腰痛偏方 浏览:901
长寿花怎么让叶片大又肥厚 浏览:939
女孩子说自己是老年人怎么回 浏览:1
老人家晕倒后一直拉肚子 浏览:34
老年人扫盲计划 浏览:987
2015年央视重阳节晚会节目单 浏览:480
农村修房怎么养老 浏览:680
找到新工作养老金断了一个月 浏览:567
长寿花只长叶不开花是什么原因呢 浏览:239
40万养老金每月能拿多少 浏览:56
农村养老保险有多少年的 浏览: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