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君子孝顺父母

君子孝顺父母

发布时间:2023-01-16 15:32:11

Ⅰ 论语孝顺父母的名言警句

1.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2. 孔子关于孝的诗句
答案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为政第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还有这些
孔子对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体行为,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记载: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3.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
(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4.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君子孝顺父母扩展阅读: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论语
5. 十条论语中关于孝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6.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7. 论语关于孝的名言警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 “ 父母惟其疾之忧。
”—— 《论语 · 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孔子 长幼有序。
——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 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 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守身, 守之本也。
——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 博奕好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 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 庄。
8.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内,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容身体健康。

Ⅱ 曾子论孝说:“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奉养。”

意思是:孝有三种情况,大孝是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让父母受人尊重,回再次是自己的的所作所答为不辱没父母的名声,再次之是能供养父母的衣食住行。

出处:《礼记·祭义》是古代经典儒家著作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对祭祀意义的阐述。

原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2)君子孝顺父母扩展阅读:

曾子说:“哮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曾子的学生公明仪向曾子问道:“老师您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字吧?”

曾子答道:“这是哪儿的话!君子的所谓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办的事办了,同时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已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只不过是能赡养父母罢了,怎能说是做到了‘孝’字呢!”

Ⅲ 古人孝敬父母名人名言

1.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2.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3.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4.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5.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7.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8.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9.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0.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1.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12.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13.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4.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15.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16.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17.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18.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9. 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20.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21.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2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23.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24.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5.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26.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27.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28.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29.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30.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31.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32.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33.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34.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35.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36.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37.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38.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39.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40.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41.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42.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43.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44.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45.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46.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47.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48.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49.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50.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51.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52.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53.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54.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55.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56.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57.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58.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59.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60.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61.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62.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63.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64.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65.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66.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67.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68.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69.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70.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71.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72.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73.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74.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75.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76.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77.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78.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79.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

Ⅳ 孝经中孝顺父母的名言

一、礼者,敬而已矣。
解读:所谓礼,就是一种恭敬的态度罢了。如果认为礼就是一套仪式,内心并不恭敬,这样的人就算行礼,也是无礼之人。
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原句是《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
三、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说,一个懂得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一个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
四、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而去爱其他人,就违背了做人的德行;不恭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而去恭敬其他人,就违反了做人的规则。
五、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君子奉事君主,做事就要考虑如何竭尽全力,事后就要考虑有没有过错怎样弥补,奉行顺从君主美好的言行,纠正制止君主的错误举动,所以君臣上下的关系亲密。
六、立身行道,名扬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
八、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将双亲侍奉,而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Ⅳ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Ⅵ 孝顺父母的名言七个字

1)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2) 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 罗素
3) 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马卡连柯
4) 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
5) 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广行阴骘事。以能保我子孙。
6) 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 佚名
7)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8)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9)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0)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1)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2)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3) 长幼有序。——孟子
1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15)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6)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7)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8)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9)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20)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Ⅶ 孟子孝顺父母名言警句

孟子孝顺父母名言警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Ⅷ 孝敬父母的名言古训

1、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2、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3、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4、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5、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6、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8、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9、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10、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2、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3、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4、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5、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7、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8、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9、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10、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阅读全文

与君子孝顺父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父母无能力交社保怎么办 浏览:189
天津老年公寓咨询电话 浏览:470
关于孝顺的短故事 浏览:356
老年人腿困是怎么回事 浏览:871
军人养老保险60岁以后给多少 浏览:647
父母职业个体工作单位怎么填 浏览:231
养老保险单子怎么算 浏览:11
易县养老保险到期怎么办理 浏览:15
乐山养老保险用什么软件 浏览:929
重阳节插什么 浏览:21
什么体检需要等一周 浏览:372
海淀入职体检怎么办 浏览:340
八零后能一次交够养老保险吗 浏览:903
减肥不想多吃怎么跟父母说 浏览:385
人社部2019年退休年龄方案 浏览:339
撞到老人跑后怎么办 浏览:178
农村宅养老问题 浏览:702
李娜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浏览:974
老年人得了疯牛病怎么治疗 浏览:478
甘肃省2020养老金上调文件 浏览: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