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阳节吃什么
饮菊花酒、吃羊肉面、吃花糕是重阳节的三大饮食习俗。
1、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 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将九月称“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称“九花”,北京将菊花当成市花之一。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2、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京城给九十九岁老人过生日叫“白寿”。有钱人家当日可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3、花糕
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 “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秋高气爽,登高辞青,品尝花糕,赏菊吟陶渊明诗句,举办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充满了人间亲情。我国南方普遍有重阳节插茱萸驱邪的习俗,而北京则以敬老为主要内容,所以赏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㈡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吃什么
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菊花糕。回
春节——中国人最看重的一答个节日,人们对其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它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传统意义上春节是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对于春节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说“年兽”的传说,还有我国古代的字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说法等等,公认最可靠的说法来源于西周,在西周初期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㈢ 重阳节吃什么
重阳来糕是重阳节的应自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
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做没有较为固定的方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㈣ 中秋习俗,重阳习俗
中秋习俗: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重阳习俗:登高
重阳节登高一直以来就是不可缺少的,从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能体会到,重阳节登高的重要性,在古代重阳节也叫做登高节,古人眼中登高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祈福,还有一些远在他乡的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是为了在高处遥望自己的家乡。
㈤ 重阳节传统节日风俗
重阳节传统节日风俗
重阳节传统节日风俗,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九月初九又称之为重阳节,每个重要的节日我们都会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一起看看,我收集的关于重阳节传统节日风俗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饮重阳酒、菊花酒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当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梦梁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姑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2、登高啸咏、群聚宴饮
登高是重阳节的典型习俗、无论是驱邪祈寿还是宴饮狂欢、古人过重阳节一般都将其和登高这一习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猎、采集等活动有关、后来慢慢地与人类关于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祸、登高升仙等认识或活动发生联系、从而赋予登高一种特殊含义。
3、重阳骑射、重阳竞射
先秦九月举行大规模田猎和军事操练的习俗、在汉代以后也得到流传。据《南齐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期——而这可能就是后世“沙场秋点兵”的起源。[12]而后世流行的重阳糕相传就是当年发给士兵干粮的遗制。到了唐代、“重阳骑射”发展成“重阳竞射”、成为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重阳节竞技习俗、据说当时的王公贵族都乐此不疲。
1、登高
登高最初的意义或是躲避灾祸、后来也有强健身体、观赏美景等目的、登高望远、会使人想起远方的亲人、这样又有思亲的含义。唐朝大诗人王维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绝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就是重阳登高、插茱萸和思念亲人的情况。
从农时节气来说、在霜降前后、昼暖夜凉、风清气爽、枫叶红时、依然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秋风萧瑟、落叶纷纷、长空雁叫、其声悲戚、此时登高、感悟人生、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道教登高有接近天的意思、渴望得道成为永生的神仙。
登高与野炊结合起来、则是重阳节发展过程的一种时尚。重阳出游、亲近自然、观赏自然、感激自然、回归自然、带上食品饮料、家人团聚、亲戚相伴、友人相邀、邻居相应、远离喧嚣、抛去烦恼、徜徉山水之间、品尝美味佳肴、当是其乐融融的。
2、赏菊
九月称“菊月”、正是菊黄蟹肥时。百花凋零、唯菊花凌霜开放、一团团、一簇簇、千姿百态的花朵、清新高雅的神韵、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菊花以黄色为主、秋季属金、金为黄色、黄色菊花不仅合于九月时令、更是重阳佳节观赏菊花的主色。菊花又以其素雅坚贞、凌霜傲骨为文人士大夫所欣赏。古代未婚女子称为“黄花闺女”、言其金贵和高雅、女孩在重阳节、不但赏菊、还要戴菊、“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诗)。文人墨客还有重阳画菊、赠菊、咏菊的习俗。
3、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早在战国时就有餐饮菊花的风俗。菊花是我国常用中药、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古人称菊花为“延寿客”。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其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成酒、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开坛饮用。饮菊花酒可以活血行气、延迟衰老、延年益寿、还可以避灾免难、长期饮用、对身体有极大好处。民间更多的是饮菊花茶、菊花味苦平、“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别名“避邪翁”。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室内各处和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隋唐时茱萸的作用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饮茱萸酒、佩茱萸囊、戴茱萸花、室内插茱萸辟邪蔚成风气。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随着重阳民俗重心从辟邪消灾转到延年益寿、插茱萸这一风俗渐渐式微。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物、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以米粉面粉为原料、加上枣、栗子、石榴籽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象征宝山、上面做两只小羊、兆九九重阳。在糕上插一些小纸旗、代替茱萸、置蜡烛灯、用点灯、吃糕、谐意“登高”。最初、吃重阳糕有辟邪和祭祀的寓意、之后、重阳糕演变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糕点上装饰红枣、栗子、有传统的早生贵子意义、是祈子的象征物。明清的时候、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一、插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香味浓郁、有驱虫去湿、去除风邪的作用、也有消积食、治寒热的功能、可以入药、也可以制酒养生祛病。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佩带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寿。
二、饮菊花酒
菊花酒清凉甘美、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治头昏、降血压、减肥之功效、是强身益寿的佳品。饮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在菊花盛开之时、采集菊花的茎叶、与谷物掺在一起酿酒、等到来年九月九日饮用。
三 、登高望远
在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一个普遍的习俗、就是人们要在这一天外出登高望远。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1、古代人们崇拜山神、认为“九九老阳、阳极必变”、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远、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娱乐活动。
2、重阳时节、农忙秋收大多已经结束、这时候老百姓比较清闲、山里的野果、药材又是成熟季节、所以人们这时候就会去山上采集野果、药材等等、后来逐渐将活动集中到重阳这一天、演变成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
四、赏菊花
在九九重阳节期间、各种各样的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观赏菊花自然就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观赏明目繁多的菊花、同时还会点燃菊灯、举办酒宴、乐鼓并作、大庆重阳节。
五、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㈥ 2020年重阳节吃什么
我国有一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以这个节日也称之为九九重阳节。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愿意为一个欢乐的日子,人们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吃食来迎接重阳,流传至今很多习俗食俗都有保存,那么你知道重阳节吃什么传统东西?重阳节的特色食物是什么吗?不知道的话,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东西 重阳节的特色食物是什么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东西
吃花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为花糕,一个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吃重阳糕
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一些重阳糕,还要加入枣子、栗子为馅料,这也是南京特色,在南京重阳糕又叫早立糕,蕴含着老人对子女“早点自立”的祝福。
吃糍粑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食俗。
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
吃糍耙
喝菊花酒
重阳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将九月称“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称“九花”
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吃螃蟹
重阳节的吃食,还有螃蟹。郑板桥诗:“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就是重阳吃蟹传统的佐证。
螃蟹富含蛋白质,被称之为优质蛋白质食物。蟹肉较为细腻,肌肉纤维中含有10余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较多,对需要补充营养的人大有益处。
㈦ 重阳要吃什么吗例如:八月十五吃月饼。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老人节,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老年人在家也不上班,
没有被纳入法定假期,所以不放假。
可以登高、上坟祭祖、赏菊、吃糍粑、重阳糕、焙果、饮菊花酒、佩茱萸·簪菊花。在家陪老人,或带老人外出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