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关于重阳节的散文诗朗诵
重阳节诗歌朗诵
诗朗诵 《感恩父母》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
常怀感Ji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
学会感Ji——感Ji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学会感Ji——感Ji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
学会感Ji——感Ji我的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学会感Ji——感Ji我周围的一切,因为他们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要感Ji的人太多太多,你最想感谢谁,就把感Ji的话写在感恩卡上。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有一个人最要感谢
有一个人最应感恩
它就是——“妈妈”
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
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面对妈妈深沉的感情
聆听妈妈殷切的心愿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学会感Ji
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接受这种关爱,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
渐渐忘记了感动,忘了说声谢谢。
妈妈的爱像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拿什么来感谢你,我的父母!
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
所有的恩情我们铭记于心。
2. 有关重阳节的散文诗句
落叶在飘,白发在飞,
秋水一样的时光,
九月九,(重阳节)
在流逝中被今天的茱萸点亮。
咏着王维的重阳诗就着陶公的菊花酒,
拣拾一片落叶采撷一束野菊,
花儿浓烈地吐露着今日的香,
您们深深的皱纹里蕴藏了多少昨日的辉煌和风霜?
那朵童真的烂漫,
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的稚气吟诵,
依稀如昨……
落英缤纷亲吻着您们脸上的芬芳,
一头秋霜在秋风中扬起别样的畅想。
曾经年轻的背影融于遥远的而清晰的枫林……
三百六十五里路,
今又重阳,
如果可以,我愿化作长青藤,
装饰您们的锈蚀的窗,
如果可以,我愿低落于一簇野菊,
开满您们晨练的路旁。
一定可以,一路金风玉露菊蕊萸枝,
我陪您们走向岁月深处……
九月九,
手里又多了几枝菊花香,
我永远祝福您们,
人间重晚情,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不止今天,而是永远……
【二】
秋风落叶凉初透
情动高山
南山山头
落叶满目尽是
凄凉中
感受古道西风
沧桑诉情怀
风中望影人影瘦
望道松柏
依旧翠蒙蒙
九九双节
再现重阳日
今朝思绪南飞雁
南山畔
多少多情人
一曲高歌
诉尽心中孤独
【三】
九九重阳志未铭,
邀友结伴向山行。
峻峭山岭踩脚下,
登高眺望众山群。
云海茫茫足下过,
古木幽幽树成林。
满山遍野红烂漫,
彤霞映水水自清。
山间小路弯曲径,
曲桥入水见倩影。
巨石醉卧于山涧,
俯望天地鬼神惊。
芳草绵绵绿茵茵,
重阳秋游登山顶。
上到山顶是好汉,
暮色夕阳不老情。
3. 重阳节的散文诗句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0、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2、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13、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14.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4. 描写重阳节的散文诗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于70年代初
乡愁
作者: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枝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这是一篇散文,你看可以不?
北方的秋天在不经意间走近,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和着柳枝肆意地飘摇,渐渐地秋的韵味浓起来,白天短了,夜晚来临的特别早,于是那弯新月更清晰地挂在柳树梢头。
秋天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九九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在北方大多不过这个节日,而在南方是相当重视这个传统节日的,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等。重阳节相传甚远,历代诗人也做出无数佳作美文,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写道: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更有脍炙人口的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来思乡情更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实,过重阳节当然是在南方上学的时候培养起来的,那时在校园的闲散生活里,同学们总是要找各种借口,聚会游玩,正好刚入学不久,想家很强烈的时候,赶上重阳节,见当地人相当的重视,还有登高转运之说,于是我们自发组织起来,晚上带上饮料和食品,登山赏月,南方在这个季节,气候正是好时候,凉爽怡人,站在山顶观月,那弯新月更清澈皎洁,于是我们在山顶上放声高歌起舞,在清风里,吟诗作赋,抒怀着青春的快乐、忧伤。
毕业后,回到家乡,可重阳节却深深烙在心上。
5. 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改写成散文
最佳答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题】
重阳节来临的时候,思念那远在山东的兄弟(亲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6. 重阳节老者益老的散文诗
一、纳凉
拥挤的上海把风折断,地气郁闷地推开空气,喘着,包围吸纳地气的老人们。墙根的阴凉接受一把把不同形状历经沧桑的椅凳,各自摊开心情,与怀念进行一场心灵对白。
夕阳使劲地将腰挺直,步履蹒跚,斜过完美的浪漫;西天涨红了脸。夏日的夜风躲着,将热浪推向前台。伴舞的蒸腾,温度并不比白天羞涩,搅动,旧式里弄没有平静,拉长,更觉瘦小,被热浪堵截,期盼的愿望又在放宽,拔涨楼房的高度。
二、散步
携手与蹒跚交替的身影,拉长路灯的想象,不断延伸,模糊交叉的.道路,被一枚岁月的纽**牢。
曾经的婀娜,曾经的刚强,磨碎阳光的衣角。岁月在相互会意的眼神里消失。
感觉幸福的呈现,是自己感觉满足的感觉。幸福的刻度总是印在平平淡淡的罗盘上面。浪漫行走着,停留在“持子之手,与之携老”的诗篇上,演绎真情,恒古不变。
三、坐轮椅与推轮椅
她把健康透支,坐轮椅成了她的必修课,行走的任务交给丈夫,一种习惯的姿势抵达另一种姿势的边缘,心灵与心灵交替,不用宣言。在手中,在眼中,在心中,没有怨言。默契,抚平城市特有的浮躁,平静,希望,就是无穷的力量。困惑和艰难在辊轴下碾成一些过去,碎片散落,被关爱覆盖。
四、自娱自乐
公园醒了,绿地活了,广场跳跃了,将身心释放,飘过一阵清香。琴弦叙述一个又一个银发的故事,牵动的歌声冲破厚重的寂寞,解散时间的皱纹。愉悦开赛,传染驻足的目光。透过叶缝的阳光丝线散开,抓一把最美妙的药方,益寿延年。
陶醉的绿草鲜花,把灵魂编成快乐的光环。
自娱者自乐,自乐者自足,自足者常安,安好长寿晚年。
7. 重阳节散文
重阳节散文
“中秋过后又重阳”,起源于汉初的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说重阳节的来历,那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传承至今,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各地人们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缺少了我最赞赏的地方,恒景拜师学艺,杀死瘟魔才让九月九登高的风俗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