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重阳节要插茱萸的原因是什么
1、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茱萸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2、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
3、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② 重阳节插茱萸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插茱萸
说到重阳节,很多人就会想起一句古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这首诗,很多人对重阳节最深的印象就是插茱萸。那么,为什么重阳节要插茱萸?下面就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
重阳节“插茱萸”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厂“辟邪翁”(茱萸)。
重阳节除了插茱萸还要佩茱萸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茱萸简介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
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甙、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
遍插茱萸的重阳节,你插对了么?
重阳节将至,又到了该插茱萸的时节。说到茱萸,你真的知道该插什么吗?
山茱萸?错!
③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进入到十月之后,也就到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国庆节,但是在十月里还有一个节日是不容错过的,那就是重阳节,那么你知道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据说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可以辟邪求吉,躲避灾祸,所以就有了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了。
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在战国时期,茱萸就是一种十分受人们欢迎的植物了,人们会把它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戴在身上。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由此可见,在重阳节的时候,茱萸可以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了。
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外出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不仅是一些普通的百姓,茱萸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眼中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东西,是重阳节的必备之物。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常绿小乔木,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茱萸原本名叫山萸,相传在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一位姓朱的御医就是用茱萸治好了赵王的病,之后赵王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演变为茱萸。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重阳节除了插茱萸的习俗之外,民间还有登高望远,喝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踏青等一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重阳节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人们尊老爱老的节日。
二、九九重阳节意义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重九节、老年(人)节。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的美食就是重阳糕,重阳糕有一则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又为人们所赞赏为凌霜不屈的对象且又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自古有说法,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所以赏菊也正是应了那时候的风景。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
重阳节的意义,其实很简单,不过是国家体恤老人的一个节日,所以又称“老人节”,大概也希望在外的游子都能回家陪伴父母爷爷奶奶,这应该才是重阳节的意义。
三、重阳节的风俗
1、插茱萸
古人认为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带来庇护。所以在重阳节的时候,会采集来茱萸,有的直接插在门前,而有的会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2、登高
重阳节时节不仅仅菊花盛开,而且天高气爽,更是适合登高,从古代,民间就有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
3、吃花糕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
重阳节吃花糕的起因,缘于重阳登高习俗,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无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弥补和替代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就出现了吃花糕的习俗。
4、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④ 重阳节插茱萸是为了什么
重阳节插茱萸是中国民俗,传说有辟邪作用,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旧时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
(4)插茱萸是重阳节扩展阅读
茱萸主要有两种植物,一为“茣茱萸”,一为“山茱萸”,还有“食茱萸”,前两种皆入药。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干燥果实。别名:辟邪翁。其入药治病,始载于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性热,味辛、苦,有小毒。药用前须用甘草煮水加以炮制,可减其毒性。入肝、脾、肾经。
功能:舒肝下气、温中散寒、燥湿助阳。主治厥阴头疼、胸腹胀满、呕吐吞酸、阳虚泄泻、肝郁筋挛、寒疝、脚气。清末《验方新编》载:将吴茱萸捣碎加米醋贴敷脚心上端涌泉穴,可治疗口舌生疮、肝阳上亢头晕、头疼(高血压)。
现代医药科学研究,其果实中含生物碱:吴萸碱、吴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并有吴茱萸烯等挥发油成分。药理作用:镇痛,升高体温,收缩子宫,抑菌,消炎,杀虫、抑制胃肠溃疡,升高血清G.P.T和G.O.T.,抑制胃肠功能推进,抗缺氧,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
⑤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风俗据说由来已久。晋代周处《风土记》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记载。到了唐代,这个习俗更是盛行,除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杜甫也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里写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还能避免瘟疫,所以会直接把茱萸插在发髻上,也会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茎、叶或果实,系在手臂上。
重阳节插茱萸习俗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汝南县发生了大瘟疫,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在瘟疫中失去双亲,于是孤身一人进入东南山拜师学艺。桓景昼夜不辍,勤学苦练,只盼有一日学有所成击退瘟魔!
有一天,师傅对他说:“今岁九月九日日月并阳,瘟魔再犯,你已得真传,速速下山除害去吧!”给了桓景一包茱萸叶子、一瓶菊花酒,并且叮嘱他可以让百姓登高避祸。
桓景九月九日那天回到家乡,带领妻子乡亲登高避祸,每人随身带一些茱萸叶子,喝一口菊花酒,可以避免瘟疫。桓景安置好乡亲后与瘟魔激战,最终杀死瘟魔,拯救一方百姓!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有了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
⑥ 插茱萸是什么节日 插茱萸是哪个节日
1、插茱萸是重阳节的风俗。
2、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3、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⑦ 登高插茱萸是什么节日
1、插茱萸登高是重阳节。
2、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⑧ 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因为茱萸代表的意思有避邪,重阳节插茱萸代表的意思有可以避邪,还可以驱赶疾病,避难消灾,让自己身体健康,让家庭一帆风顺。
重阳节是一直在古时候延伸过来的,从古代就一直有这个节日,古代用这个节日来祭拜老天和祖先,封赐秋收的丰收。重阳节应该是源于汉代,很多书籍都写了重阳节插茱萸饮酒赏菊登高等活动,并且许多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都源于汉代,以此推断,重阳节的来历就是与汉代有相关。
在现代生活中重阳节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习俗,但是我们中国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国家把这一天改成敬老节,让大家都关爱老人,让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⑨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每逢 重阳节 ,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头上插茱萸,或者在重阳节登高的时候插茱萸。那么你知道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吗?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以供大家参考。
更多重阳节相关内容推荐↓↓↓
重阳节为什么敬老
重阳节的节日小知识
重阳节日的主要习俗
重阳节的寓意是什么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避难消灾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避除邪恶之气。
思念亲人
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重阳节插茱萸还有思念亲人的寓意。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插茱萸的 传说
重阳节插茱萸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县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那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人心害怕却又毫无办法。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恒景决心除魔,于是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以除瘟魔。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天下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
经过遥远的路途和艰辛跋涉,恒景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听恒景说明来由后,仙长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剑。
之后,恒景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艺。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回到家乡后,恒景按仙长的叮嘱,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附近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意欲祸害人间。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青龙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实践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什么是茱萸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落叶乔木或灌本,稀常绿或草木。单叶对生,稀互生或近于轮生,通常叶脉羽状,稀为掌状叶脉,边缘全缘或有锯齿;无托叶或托叶纤毛状。花两性或单性异株,为圆锥、聚伞、伞形或头状等花序,有苞片或总苞片;花3-5数;花萼管状与子房合生,先端有齿状裂片3-5;花瓣3-5,通常白色,稀黄色、绿色及紫红色,镊合状或覆瓦状排列;雄蕊与花瓣同数而与之互生,生于花盘的基部;子房下位,1-4(-5)室,每室有1枚下垂的倒生胚珠,花柱短或稍长,柱头头状或截形,有时有2-3(-5)裂片。果为核果或浆果状核果;核骨质,稀木质;种子1-4(-5)枚,种皮膜质或薄革质,胚小,胚乳丰富。
中国民间把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可见茱萸自古已广泛被人们所喜爱。近些年来,随着秦岭山区茱萸市场的恢复和发展,茱萸酒的重新面世,给茱萸产地的县区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们不妨开发这一饶有兴味的风土资源,大力研制开发茱萸酒、茱萸饮料、茱萸食品;并以重阳节为茱萸节,摒弃其迷信成分,以此日为契机,登高,野游,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既可锻炼身体,活跃生活,陶冶情操,交流感情,融洽关系,又可以促进茱萸及其产品的生产,有益于身心健康,使人们康乐长寿。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相关 文章 :
★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和插茱萸 重阳节习俗介绍
★ 重阳节插茱萸寓意着什么
★ 重阳节插茱萸为什么能辟邪
★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有怎样的传说
★ 重阳节插茱萸的好处 重阳节插茱萸为何能辟邪
★ 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寓意介绍
★ 为什么重阳节要佩戴茱萸
★ 重阳节插茱萸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插茱萸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⑩ 登高插茱萸是什么节日
登高插茱萸是重阳节。在唐朝,人们过重阳有两大习俗分别是登高和插茱萸。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每年重阳节会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佩装有茱萸的布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了。它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此可见“登高插茱萸”是指的重阳节。茱萸是种植物,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会直接把茱萸插在发髻上,也会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茎、叶或果实,系在手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