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阳节是啥意思
一、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
二、重阳节起源: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2、“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3、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三、老年节:
1、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13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将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
2、提到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际上,1989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1)2重阳节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一)、据现存史料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二)、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三)、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四)、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内涵。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㈡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3、插茱萸。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重阳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4、放纸鹞。
这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在国内有一些地方也有放纸鸢的习俗。
㈢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的意思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的特点
一、秋收与重阳
重阳节位于秋季,因此重阳节的节日文化特点主要与秋季有关。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秋游登高、赏菊、赏秋、秋收祭祀,这些都与秋季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九与重阳
九是个位数字中最大的一个,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至阳的虚数、极数,常表示最多,无数的意思。而九又与久重音,象征天长地久。古代中国中的数字九即为龙。九本是正似形蛇,突出其三角形的蛇头,又突出其张开的蛇口及伸出的蛇舌,另外数字九为一人首蛇身。
三、养生与重阳
重阳节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时节。秋季容易干燥,而此时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气候逐渐转凉,是人们易发病的时令。因此人们过重阳节,也是一个健康养生的节日。无论是登高运动,还是使用茱萸配药调理身体,都是以健身养生为理念。
重阳节的意义
重阳节是自古以来我国非常重要而又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从古至今都有许多诗文将重阳节的盛况记录下来。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
而在近年来,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㈣ 重阳节是啥意思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就被称为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登高怀念远方的亲人,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㈤ 什么是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的相关习俗
1、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 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3、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㈥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倡导全民尊老风尚,把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古代的菊花酒十分讲究,人们会在头一年重阳节时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
2、羊肉面
重阳节吃羊肉面主要是讨一个好兆头,羊与阳谐音,应了重阳之典。
重阳节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3、重阳糕
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登高以避灾,取的是糕与高谐音,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
重阳吃重阳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
1、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2、登高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