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身为女儿的你,你是如何孝顺父母的
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约有五样: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五是悦亲。
② 什么是孝道,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还有大大孝吗
孝顺父母是天下儿女天经地义的职责,但是孝顺有小孝顺、中孝顺、大孝顺之分。
善事父母为孝。让父母衣食无忧是孝父母之身。让父母精神快乐是孝父母之心。让父母愿望实现是孝父母之志。让父母智慧增长是孝父母之慧。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孝慧是大大孝。
小孝顺:整天围着父母转,给父母端饭洗脚,父母一发话,就诚惶诚恐地执行父母的意志。
中孝顺:自己先解决好自己的一系列问题,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
大孝顺:事业有成,让父母为你而自豪和骄傲。
超级孝顺:积累功德,然后把自己的功德转让一部分给父母,让父母从此脱离轮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乐趣。
孝顺父母的意义:
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可说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重,难以报答:
一、肩担父母,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二、遭饥馑劫,脔割碎坏,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三、手执利刃,剜眼供佛,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四、刀割心肝,血流遍地,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五、百千刀戟,刺于己身,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六、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七、吞热铁丸,遍身焦烂,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2)孝顺父母的实质是什么扩展阅读: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们应怎样做才能算是“孝顺”呢?佛教认为孝顺有不同的层次:
一般的人对父母甘旨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颠倒,永断三途之苦,是为大孝;视三世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我母,尽一切力量,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才是最无上的至孝。所以,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列三点:
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
二、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始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心理上的慰藉。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顺应从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扩充到社会大众,乃至无量无边众生。
参考资料:网络-孝道
③ 什么是孝顺
我认为孝顺,是听从父母的话,不管对或错,如父母说得对就应听从,不对也不说出口,不要父母失望。孝顺父母还要用行动要关爱,如父母生小病了,或心情不好时,多去问寒问暖,逗二老开心,常回家,做一点儿家务,煮一顿合二老口味的香莱饭。
④ 怎样才算是孝顺父母之举
一、时常抽出空来陪伴在父母身边。
正常情况下,就物质方面而言,父母对儿女们的要求基本上可以算是无欲无求的。但是在这方面无欲无求,并不代表他们在精神方面也能做到对儿女们无欲无求。尤其是对于那些年纪已经比较大的父母而言,他们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忙中抽空来陪伴一下自己。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接下来能够跟子女们相处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若是不给子女们施加些压力,好让他们能够时常抽出空来陪伴在自己身边。那等有一天他们不在人世了,他们担心真正为此感到惋惜和后悔的人,反倒会是他们的子女。因此,若是你能够做到时常抽出空来陪伴在父母身边,那起码能说明你很有孝心。
文章图片2
二、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父母的年纪已经非常大了。很多在他们看起来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可能父母早就已经做不到或者做得比较吃力了。比如说洗脚泡脚这件事,年轻人会觉得打盆水洗个脚是件极其简单的事情。但是在他们那些可能得了腰肌劳损等疾病的父母看来,打盆水其实就跟能要了他们的命似的困难。
若是父母有此情况的年轻人能够做到经常为父母洗洗脚,那即便他们再怎么不把此举当回事,在他们的父母心中,他们也算是尽了孝道了。当然了,除此之外,他们明显还可以为父母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或者为父母做上几次饭等。
文章图片3
三、关注父母的想法,并帮助他们达成心愿。
很多年轻人的父母,年纪越大,越不好意思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给自己的孩子。尤其是一些有关他们的心愿的想法,就更加不敢轻易让他们的孩子知道了。原因无他,就只是因为担心他们的孩子知道了他们的想法或者心愿后,会给他们的孩子添麻烦。
比如有的父母就特别希望能时常跟自己的孙子孙女待在一起,哪怕啥也不做,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笑和闹也好。可即便如此,有些为人子女者却很容易忽视父母的这一想法,或者对父母的这一想法表现出很抵触的样子来。若是你能做到关注父母的想法,并帮助他们达成心愿,那起码你的父母会觉得你很孝顺。
文章图片4
四、好好照顾自己,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很多人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可能存在一个很大的错误认识。即总是觉得只有自己为父母做了某些事情后,才能算是孝顺父母了。但是实际上,能做到好好照顾自己,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也能算得上是为父母尽孝了。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若是我们长这么大了,连自己的身体都照顾不好,那父母能对我们放心吗?父母对我们不放心,哪里
⑤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不止在于礼节上做的十分周全。
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孝养》
原句: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释义: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5)孝顺父母的实质是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价值:
书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场,强调法治,崇尚功利,坚持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坚决维护的态度,认为它“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佐助边费”,又有发展农业生产,“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作用,因而决不可废止。
他在为盐铁官营等政策辩护时,全面地提出了他对工商业的看法。他接受了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国家经营工商业的思想,认为工商业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养生送终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所以,他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但他认为工商业应该由政府控制,发展官营工商业。这样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贾”,抑制他们的兼并掠夺,有利于“使民务本,不营于末”,有利于“建本抑末”,其实质是加强腐朽的国营垄断.,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书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场,强调法治,崇尚功利,坚持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坚决维护的态度,认为它“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以佐助边费”,又有发展农业生产,“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作用,因而决不可废止。他在为盐铁官营等政策辩护时,全面地提出了他对工商业的看法。他接受了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国家经营工商业的思想,认为工商业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养生送终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
所以,他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农商交易,以利本末”。但他认为工商业应该由政府控制,发展官营工商业。这样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贾”,抑制他们的兼并掠夺,有利于“使民务本,不营于末”,有利于“建本抑末”,其实质是加强腐朽的国营垄断.,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⑥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的实质是什么
意思是:孔子说:“当今许多人认为的孝呀,就是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其实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孝顺,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出处:《论语·为政篇》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当今许多人认为的孝呀,就是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其实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孝顺,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6)孝顺父母的实质是什么扩展阅读:
赏析:
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孝要产生于内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这是孝法清除认识误区,达到真实有效的根本要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所谓孝顺,以为能养父母则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饲养狗与马。如无敬意,那和饲养狗马有何区别呢?”
⑦ 孝的本质
孝的本质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从善待父母开始,就是孝。
⑧ 什么是孝顺,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导语:孝顺二字,你的理解。
5、精彩回答:
我觉得孝顺父母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见。经常回家陪陪父母,和父母聊天吃饭。即使有时候有些事情会和自己的观念不一样,嘴上同意父母的观点,但是还是得按照自己的做法来。大事听听父母的意见,因为他们是过来人,经验比我们多,但是最后拿主意的必须还是自己,虽然我们在父母眼里是孩子,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也应该有自己的担当和责任,好多事要自己想清楚结合父母的观点然后再做决定。我觉得有时候不一定要听父母的,虽然他们是过来人,但是以后的道路也是自己的,不能什么事都听父母的,不能愚孝。要把问题分析给父母,说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一些事应该自己做决定了??心疼自己,让自己健康,不让父母担心也是孝顺。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也是孝顺??
⑨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的意思
释义: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不止在于礼节上做的十分周全。
出处:出自汉代桓宽的《盐铁论·孝养》
原句: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白话释义: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9)孝顺父母的实质是什么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政治、经济政策。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武器,讲道德,说仁义,反对“言利”,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违背了古代圣贤“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的信条,败坏了古代淳朴的社会风尚,引诱人民走“背义而趋利”的道路。
他们提出了战国以来法家的重本抑末说,认为官营工商业“非治国之本务”,主张“进本退末,广利农业”,指责官府经营工商业是“与商贾争市利”。贤良文学还提出“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张。
会议结果,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事过30年,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官方记录,加以“推衍”整理,增广条目,把双方互相责难的问题详尽地记述出来,写成《盐铁论》。
⑩ 孝的本质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
谈到孝的社会学意义和本质,有些人总认为先哲们(孔子、曾子、弟子规的作者)说了“孝”是什么,于是其社会学意义就等同于是什么,其实,“孝”对汉人的社会学意义不是以先人说为标准的,而是看“孝”文化对千万、亿万百姓价值观的影响而决定其社会意义的。即使没有任何一个大思想家大哲人说过“孝”要生儿子,只要这种文化引领百姓形成了此种价值观,其就有此种社会学意义。
也不能如此武断。《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要指出,但是要照顾父母心情,和颜悦色地指。同样可以用于老师。古人并不是不能“爱老师更爱真理”,而是要注意方式。另外反驳上面一段话,古人为何不能反对老师?请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由此看来,孔子也是提倡“爱老师更爱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