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屈原踉重阳节有关连

屈原踉重阳节有关连

发布时间:2022-12-24 17:01:10

❶ 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哪个诗中,有描写重阳的诗句

战国文化巨人屈原在其所作的《远游》一诗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一句。其中“重阳”并非指重阳节,而是指代“九天”。关于“帝宫”一词,王逸注解刘向作品《九叹》时将“排帝宫与罗囿兮,升县圃以眩灭”中的“帝宫”解释为“天帝之宫”,因此“帝宫”指天帝所在的宫殿,而非星宿名称。“旬始”为星宿名,“清都”指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住的宫阙。“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整句合起来的意思便是“我飞升九天,进入天帝居住的宫阙游玩,然后造访旬始星,参观天庭之上的清都”。虽然屈原《远游》一诗中的“重阳”并非节日,但常被人误以为是“重阳节”的起源。

❷ 重阳溯源有哪些

重阳一词,据说是与《易经》中的“以阳爻为九”有关。以九为阳,两九相重即为重阳,故农历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称呼。这些称呼,均由九月九日举行的节日活动而得名。

重阳节的起源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期,屈原《远游》诗中就有咏重阳的诗句。晋朝著名道士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一书中记载:西汉初年,皇宫中就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在唐朝时被朝廷确立为法定节日,官方正式宣告重阳节为“三令节”之一。

重阳节成为法定节日后,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宋朝,重阳节活动已经遍及全国,成为广泛流行的重要节日。明朝的重阳节活动依然盛行,明人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一书对此有详细记载。

重阳节的节日习俗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重阳节登高习俗始于汉朝,到唐朝时广泛盛行。唐诗中有很多描写重阳节登高的诗句,最为今人所熟知的是王维所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外,还有李白的“九日天气晴 登高无秋云”,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月生夕风。”等等。

重阳节赏菊之习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晋朝时,重阳赏菊之风已十分盛行,如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至今脍炙人口。唐朝时,重阳赏菊之风大盛,如王维《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诗:“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直称重阳节为菊花节。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描写了贾府重阳节期间赏菊吃螃蟹的情形。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晋朝道士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一书中就有记载。唐朝王维的著名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使这种古代重阳节习俗为今人所熟悉。古人认为插茱萸或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茱萸其实是一味中草药,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驱寒解毒。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在古代非常流行。晋朝道士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记有菊花酒的酿制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认为重阳节饮菊花酒能延年益寿。《风土记》中说:“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而道书《神仙传》则说:“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乃得仙。”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起源很早,到宋朝时正式称为“重阳糕”。“糕”字

❸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吗

重阳节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❹ 屈原和重阳节有什么关系

屈原和重阳节没有关系,但和端午节有关。
1、端午节就是一个为了祭祀屈原的节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❺ 九九重阳节有什么典故

九九重阳节典故很 久 以 前 , 汝 南 县 有 个 人 名 叫 桓 景 。 他 和 父 母 妻 子 一 家 人 守 著 几 片 地 , 安 分 守 己 的 过 日 子 。 谁 知 天 有 不 测 风 云 , 汝 河 两 岸 忽 然 流 行 起 瘟 疫 , 夺 走 了 不 少 人 的 性 命 。 桓 景小时 候 曾 听 大 人 说 过 , 汝 河 里 住 了 一 个 瘟 魔 , 每 年 都 会 出 来 散 布 瘟 疫 , 危 害 人 间 。 为 了 替 乡 民 除 害 , 桓 景 打 听 到 东 南 山 中 住 了 一 个 叫 费 长 房 的 神 仙 。 他 就 决 定 前 去 拜 访 。

谁 知 他 翻 越 了 千 山 万 水 , 还 是 找 不 到 仙 人 的 纵 迹 。 有 一 天 , 他 忽 炙 看 见 面 前 站 著 一 只 雪 白 的 鸽 子 不 断 地 向 他 点 头 , 桓 景 走 近 前 一 看 , 鸽 子 忽 然 飞 了 两 三 丈 远 , 落 地 後 又 不 断 地 向 桓 景 点 头 。 就 这 样 , 桓 景 跟 著 白 鸽 , 终 於 找 到 了 费 长 房 的 仙 居 。 桓 景 走 到 门 口 , 恭 恭 敬 敬 的 跪 了 两 天 两 夜 。 到 了 第 三 天 , 大 门 忽 然 开 了 , 一 个 白 发 老 人 笑 眯 眯 的 对 他 说 : 「 弟 子 为 民 除 害 心 切 , 快 跟 我 进 院 吧 」 。

费 长 房 就 给 了 桓 景 一 把 降 妖 青 龙 剑 , 让 他 练 习 降 妖 的 法 门 。 有 一 天 桓 景 正 在 练 剑 , 费 长 房 走 过 来 对 他 说 : 「 今 年 九 月 九 , 汝 河 瘟 魔 又 要 出 来 害 人 。 你 赶 紧 回 乡 为 民 除 害 , 我 给 你 茱 萸 叶 子 一 包 , 菊 花 酒 一 瓶 , 让 你 家 乡 父 老 登 高 避 祸 」 。 说 完 , 就 用 手 招 来 一 只 仙 鹤 , 把 桓 景 载 回 汝 南 去 了 。

桓 景 回 到 家 乡 , 就 把 费 长 房 的 话 向 大 伙 儿 说 了 一 遍 。 到 了 九 月 九 那 天 , 他 就 带 著 全 村 老 小 登 上 了 附 近 的 一 座 山 。 把 茱 萸 叶 子 分 给 每 人 一 片 , 让 瘟 魔 不 敢 近 前 。 又 把 菊 花 酒 倒 出 来 , 每 人 喝 了 一 口 , 说 是 可 以 避 瘟 疫 。 安 排 妥 当 後 , 他 就 带 著 降 妖 青 龙 剑 回 到 村 中 , 等 著 斩 杀 瘟 魔 。

不 一 会 儿 , 汝 河 里 狂 风 怒 吼 , 瘟 魔 出 水 走 上 岸 来 。 忽 然 抬 头 看 见 人 群 都 在 山 上 欢 聚 , 它 便 冲 至 山 下 , 却 被 酒 气 及 茱 萸 的 香 味 吓 得 不 敢 上 前 。 一 回 头 , 又 看 见 桓 景 抽 出 宝 剑 , 和 瘟 魔 斗 了 几 个 回 合 , 瘟 魔 斗 他 不 过 , 转 身 就 跑 。 桓 景 「 嗖 」 的 一 声 射 出 了 宝 剑 , 宝 剑 闪 著 寒 光 , 一 眨 眼 就 把 瘟 魔 钉 死 在 地 上 。

从 此 汝 河 两 岸 的 百 姓 , 再 也 不 受 瘟 疫 的 侵 袭 了 。 人 们 就 把 九 月 九 日 登 高 避 祸 的 习 俗 , 一 代 代 的 传 到 现 在 。

❻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我国历史文化传承悠久,千百年下来我们有不少的特色节日,传统节日代表的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下面分享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1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2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中来讲,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登高以避邪气。

民间传说中的重阳节登高避邪一说,与梁朝吴均编写的《续齐谐记》一书有关。该书中记载了汝南桓景有关。

桓景四处寻师访道 ,在山上遇到一位神通广大的仙人。随后,桓景拜人为师,废寝忘食的勤学苦练,学成了一身神通的本领。

有一天,师父告诉桓景:农历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的家中有灾祸 ,赶紧回去,让家人插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然后,与家人带着菊花酒到山峰中登高,到山上畅饮。

桓景按照这个人的说法去做了,傍晚时分,他们从山下回到家中发现,家里的牛羊狗等家畜全部暴毙身亡了。

桓景用所学的`武艺,用师父赐给他的茱萸叶、菊花酒和降妖剑术,成功将瘟魔刺死。

于是九月九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流传至今。

之所以民间传统文化中,将深秋中的九月九重阴节,又称为“踏秋”,是因为他与春季三月三的踏青有关。

《月令72候集解》一书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 ,将凝结也。”

重阳节恰逢金秋九月、天高气爽,遍地青黄交接,满园果木飘香,一番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正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最佳季节。

然而,一年四季中的秋天,北斗指西,五行为金,主肃杀之气,当秋风吹起,难免秋风落叶,一片萧条,让人产生相思、悲伤之情。

“重阳”是在霜降后、即将冬藏时具有仪式感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踏春”,重阳“辞青”、“踏秋”之说。

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老人节”。

《易经》中数字“6”为阴数,数字“9”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叫重九。“九九”的诣音是“久久”,也就是长久之意,因此民间百姓,在这一天都 会推出祭祖与敬老爱老的活动。

古人在重阳节“踏秋”有何习惯?“源易缘”注意到,人们一般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带着家人登高避灾,佩戴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

《本草纲目》中说,“菊花”具有明目、补肝气、安肠畏、利血、轻身、治头昏、降血压、减肥等功效。既有祛病延年益寿的作用,相传还能辟邪祛灾。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魏国大将钟会在《菊花赋》中,曾把菊花称作是“神仙食”。

大诗人苏轼,一生就坚持食用菊花,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民间还有句谚语:“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重阳节有地方“吃辣萝卜汤”。

在山东菏泽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而山东枣庄的滕州出嫁不到3年的女儿,忌讳回娘家过节,这源于“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3

重阳节的来历: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有个青年叫恒景,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习俗:

1、登高: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2、赏菊、饮菊花酒: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

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3、插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4、赏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阅读全文

与屈原踉重阳节有关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从体检的哪个指标看出肾虚 浏览:398
养生馆休息室床怎么放下去 浏览:16
老年人止疼用什么药 浏览:925
口袋妖怪长寿市的道馆在哪里 浏览:869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浏览:426
津南咸水沽老年大学什么时候招生 浏览:927
女式中老年人唐装 浏览:108
慰问敬老院少先队辅导员的讲话 浏览:289
北京哪里做80岁以上老人体检 浏览:678
长寿眉怎么治 浏览:626
哈尔滨老年大学校区 浏览:604
蓟县驾驶本体检在哪里 浏览:365
敬老院心得体会350字左右 浏览:126
2016江西养老金调整 浏览:325
老人家携手的诗句 浏览:513
广州社保交30年退休拿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857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什么意思啊 浏览:41
离开敬老院需要哪些手续 浏览:514
重阳节是多大的老人 浏览:327
士官自主择业养老保险怎么交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