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对对联刻在木板上!~写着:忠孝传家寳下联是诗书处世长!~落款是朱熹还有一个印也是朱熹!~
民间流传的是:"忠孝传家远,诗书处世长"。
若为朱熹所题,也只是笔迹,另有工匠所刻。
关键是考证木板的年份。
2. 有关朱熹孝顺的故事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一直以来,朱熹总是以一个思想家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然而,朱熹不仅通晓诗、词、文、史、哲,对于书法的创作和鉴赏也达到了上乘的境界。朱熹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首要代表者,他的学术思想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漂洋过海,波及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他的书法同样享有盛名,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受命出任闽南漳州知州,他治理漳郡,热心创立书院,讲学注经,广施教化,移风易俗,人才辈出,使漳州有了“海滨邹鲁”之称,受到历代漳州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学习临摹朱熹的书法成为莘莘学子的一种风气和追求。
本人有幸收藏一本光绪乙己年(1905)花月(2月),由漳州“河南氏成美号”书画店临摹的朱熹字帖。名曰《朱子字式》,共有176个字,擘窠大字体。每个字高25厘米,宽23厘米,字帖用93张长度48厘米,宽度42厘米宣纸装订而成,每张宣纸写有两个字。在当时能够用这样大幅和这么多宣纸装订成册,可谓不惜工本,实为罕见。
朱熹的字 “但以意摸索写成”、“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1],擘窠书法是书法艺苑中一个流派,它起自魏晋,成熟于唐宋。朱熹的擘窠大字,风格古朴,笔力遒劲,具有大气磅礴、豪放苍劲,却又隽永圆润、秀丽清韵。1990年3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影印了一本清人罗韫山编撰的《朱子大书法帖》,在其“出版说明”写道:大家都熟悉宋人朱熹是一位鼎鼎有名的理学大师,却不大知道他在擘窠书法上的造诣也达惊世骇俗的境界……鉴于朱子擘窠书法几已失传,为挖掘、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促进书法艺术繁荣。本社特以新近挖掘的罗刻本《朱子大书法帖》为底本,按原大小影印(8开,189页),改名《朱熹大书法帖》行世,以满足书法研究和爱好者学习、研究、欣赏和收藏之需。
3. 我家有一副朱熹的四字对联《礼义廉耻 孝弟忠信》落款朱熹,没有印章是不是真的,纸是那种黄黄的的宣纸
此八字是朱熹总结的,朱熹原作不可靠,现多为后人仿作。鉴别一般从纸张、用墨、笔迹方面判断,但如果写作孝弟而不是孝悌,可直接断定是赝品。
4. 朱熹所书的“孝”字的寓意
把字从中间分开,右边的像不像是一个人拱手作揖?左边的像不像是一个猴子在拳打脚踢?这个“孝”字寓意即为:孝则为人,不孝即为畜牲
5. 朱熹写过很有名的一个字“孝”另一个是什么字
这个“孝”字悬挂在西递的“敬爱堂”,其运笔厚重,气势恢宏,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字象形的特点,其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揖,尊崇长辈的后生,而那人面的后脑却似一猴头,其寓意是尊老、敬老为人,反之则为畜牲。字的上半部为老字,下为子,其寓意老要爱护子女,子女要敬仰老人。
据说当年西递村有个叫胡厚德的老人,在浙江杭州开了一经营茶叶的茶号,老人生了三个儿子,全都跟着妻子生活在西递,每年端阳、中秋、春节三节胡厚德便托人将钱带回家中抚养妻小。
三个儿子慢慢长大,胡厚德花钱为他们娶了三房媳妇,儿子一天天大了,胡厚德也一天天老了,本想将一家人接到杭州一起生活,不想妻子患病突然逝去,就在胡厚德悲痛不已时,祸不单行,生意场上风浪险恶,经营多年的老茶号竟被同行挤垮,胡厚德只得收拾几个残留的血本和多年来的一些积蓄,在同乡好友布庄老板胡庆寿的陪同下回到西递。
到家后,看到久别重逢的三房儿子和媳妇个个孝顺,胡厚德自是十分满意,当夜,在吃完儿子媳妇们准备的酒饭后,胡厚德打开随身的包袱,把从杭州带回的银子三一三十一分给了三房儿子和媳妇。儿子媳妇个个是笑逐颜开,一个个“爹爹”、“公公”叫得胡厚德心里比灌了蜜糖还甜。
第二天,胡厚德去胡庆寿家拜访,感谢他丢开生意一路陪同之情,谈话间,胡厚德兴致勃勃地说到三个儿子媳妇如何孝顺,将他昨夜又如何把银子分给了三个儿子的事说给胡庆寿听.
胡庆寿不听则罢,一听是连连摇头说道:
“老哥啊,有句话不知道当说不当说,你把这多年来的一点积蓄分给了三个儿子,是好是坏?是祸是福?真难予料,你不记得古人有句话说是‘活着收,死了丢’吗?
你的那点积蓄活时就得攒着,死了再分给他们也不迟,你现在全分了,儿子媳妇日后待你孝顺倒也罢了,万一他们不孝,你老哥何以生存?”
听了胡庆寿这么一说,胡厚德确实感到自己过于轻率,不该把自己的积蓄一古脑全分完,但细想,三房儿子媳妇都很孝顺,他一个老头子留着钱有什么用。不如早早给了他们让他们各自派上用场。对于胡庆寿善意劝说,胡厚德压根没放在心上。
谁知世间事往往只有做了悔,没有悔了做.
胡厚德在家呆的时间长了,渐渐看出三房儿子媳妇不再象先前那么孝顺,先前胡厚德愿意呆在谁家,谁家就安排老爷子吃好玩好,可后来,兄弟三个一商量定下每家养一个月,月大月小,都得扯平,谁也不愿多养一天,老头子去谁家,谁家都没好脸色,吃的往往也是残汤剩饭,加上三个媳妇,个个伶牙俐齿,往往是骂丈夫骂儿子,捎带把公公也骂上,只气得胡厚德浑身发抖,想单独过吧,自己身边已分文全无,没办法,只好打了牙齿和血吞,谁让自己养了这么一群狼呢。
这日子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混过去了。
说话间又到了一年腊月二十八,再过两天就是除夕了,大儿子媳妇放出话来,年年都是他们家带着老头子过年,吃鱼吃肉,今年也得往后轮一轮,于是老二推老三,老三推老二,硬是没有一家答应接胡厚德去过年。胡厚德闷闷不乐走出村子,真想找个池塘、水井,一死了事,他就这样心事重重往前走,不想一头撞着从杭州赶回西递过年的老朋友胡庆寿。
见到胡庆寿,胡厚德是嚎啕大哭,把自己几年来受的委屈一古脑全吐了出来。
胡庆寿听了胡厚德的诉说是又怜又恨,怜的是这位老哥在生意场上辛苦一辈子,到头来竟是这般遭遇,恨的是胡厚德三房儿子媳妇竟然如此对待亲生父亲,真是猪狗不如。胡庆寿沉思片刻,随即将胡厚德带进村边水口亭,附在胡厚德耳边轻轻说了几句,然后转身走出水口亭,边走边说:“老哥你就在这等着,按我的吩咐去做,保你的儿子媳妇从今往后孝孝顺顺,让你欢度晚年。”
不说胡厚德坐在水口亭内如何忐忑不安,单说胡庆寿回了家后,茶也没喝一口,径自来到胡厚德家,一进门就大声叫:“厚德老哥、厚德老哥”见无人应答,便来到隔壁胡厚德大儿子家,一进门见胡厚德大儿子正在杀鸡宰鹅,胡庆寿问道:“老大,你爸爸呢?”老大赶忙起身笑着答话“不知道呢,你老找他有事?”胡庆寿走近老大身边悄悄说,“当年,你爹离开杭州时,把几个箱子寄放在我店里,现在,我那店也不打算开,这一次回来顺便把那几个箱子带了回来,既然不在你家,我就到老二家去找找看。”说完抬脚就走,胡庆寿来到老二家照原话又说了一遍,转身去老三家再说一遍。这边胡庆寿还没离开老三家那边老大、老二和媳妇已在满村找胡厚德了。
当晚,胡厚德回到家,三个儿子媳妇争着让他上自家家里去过年,争来争去最后是老三提一个主意,让大家把自己家最好吃的搬来放在父亲家,大家团团圆圆过个年。
第二天,胡庆寿请了几个挑夫扛着三个大箱走进胡厚德家,那箱上挂着大铜锁不算,还贴有封条,看着那沉叠叠的样子村里人都估模那里面足有好几千银子。
打那以后胡厚德的三房儿子媳妇孝顺得一塌糊涂,不再一家是养一个月,而是三家搬到一起,每天轮流服侍老爷子,端茶送水,炒菜烧饭,个个是温良恭俭让,目的只一个只要,让老爷子开心。听到厚德三房儿子媳妇无比孝顺的消息后,胡庆寿写信给胡氏宗族的族长,让他报县衙,表彰胡厚德的三房儿子媳妇,当时,历代帝王都讲究以孝治天下,胡氏族长的报告很快给批了下来,胡厚德三房儿子媳妇均受到表彰。
胡厚德扎扎实实过了几年快活日子,终于撒手西去,儿子媳妇呼天抢地、披麻戴孝,令村人感动不已。待到安葬结束,回到家里,儿子媳妇关了大门,迫不及待地取出父亲生前一直挂在身上的钥匙,打开那三个大箱,一看箱子里全是碎瓦片,儿子媳妇一个个目瞪口呆,思前想后,一个个全都抽泣起来,想起过去自己所做的一切,真是羞愧得无地自容。
当朱熹讲学路过西递,听人说起这则故事,老夫子挥毫写了一个大大的“孝”字,并教人领会这人面猴头的寓意,从此,胡氏族人便将这“孝”字悬挂在自己的宗祠里,以警示后人。(故事是转载的)
那个字好像没有吧。。。
6. 朱熹对联对:忠孝作良图,姜家被縂温
王羲之对联《文章忠孝》130X33cmX2 1983年8月,湖北省文物普查工作中曾收到晋人王羲之这一副对联手迹:“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此联比孟昶的对联要早几百年。
7. 这 孝 字是南宋哲学家朱熹写的 放飞你的思绪 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后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后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后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8. 朱熹书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对联在那收藏。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朱熹总结出来的,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
朱熹的书法原作已不可考,现今存世的大都是后人作品。
9. 读《朱熹家训》有感作文
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加之儒家衰弱,佛、道盛行,以及封建统治的腐朽,致使纲常破坏,礼教废弛,官场贪风日盛,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理想失落,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国家,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去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朱熹《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朱熹《家训》虽然成文于八百多年前,但其内容所放射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蕴。 倡导家庭亲睦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休息和生活的港湾。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事业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目标。朱熹《家训》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 首先,朱熹《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他认为“父之所贵者,慈也”。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大学之道在于止于至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溺爱是害。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特别是当代社会,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孩子都视为掌上明珠,一味迁就,百般疼爱,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的性格,根本不讲长幼,不懂礼貌,什么事都由着他,犯了过错也不指教,在家庭里称为“老大”。这种性格的养成,对孩子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人在孩幼时期,神情未定,可塑性大,要抓紧这个有利时机给予教育,教其懂得礼义,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次,朱熹《家训》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子之所贵者,孝也。”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真诚情愿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无数无私的爱,而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任务,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更应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气、愉色与婉容,平常要多问寒问暖,问疾问安等。同时,子女要善其本身,不要让父母“讨气”,特别是要杜绝不孝的事情发生,如懒惰、赌博、斗殴等。 第三,朱熹《家训》要求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所谓“和”,即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不走极端,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所谓“柔”,即柔顺温和。夫和妇柔,就会相亲相爱,夫妻出现矛盾就会很容易化解。第四,朱熹《家训》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大动干戈。他指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所谓“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 总之,朱熹《家训》从“慈、教、孝、友、恭、和、柔”诸方面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伦理道德关系做了重要论述,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这些合理的思想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维护和巩固家庭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对我们每个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倡导人际和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人类所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它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统一,这与朱熹《家训》所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朱熹在文中特别强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即要努力做到“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在与人交往中,不要随便揭人的短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长或工作有了成绩,就自我显耀而瞧不起别人,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本色,切不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当与人发生冲突时,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谊来化解它,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诚心去回报,用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切不可以仇报仇、以怨还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和与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时,都要做到“随遇而安之”,不能为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争个你高我低,甚至出口伤人,拳脚相见。在与人交往上,要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有小的过错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之,别人有大的错误,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错误的地方,促其而改之。朱熹在《家训》中还强调指出,“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侍奉师长应当有礼貌,对待朋友要讲信义,遇见长者,应当尊重,看见小孩,应当爱护。做到“处事无私仇,”“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人们无论贵贱贫富,年龄大小、高矮胖瘦,都要和谐相处。社会上的每个人如果都能这样做,那么就会建立一个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 倡导重德修身 倡导重德修身是朱熹《家训》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为首”的教育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这句话是指对别人善恶行为所持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传表扬他。他还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朱熹还认为,善心和恶念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心灵河流中,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别,只是各自内心所禀的气有清浊厚薄之分,内心禀清气厚者,为善的可能性大,禀清气薄者,为恶的可能性大。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修炼清气的要诀:“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诗书是指“圣贤”之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礼义是指“孝悌诚敬”,是说孝敬老人,诚实做人。他认为,读“圣书”才可以修德,识礼义才可以养气。人因读书而美丽,人因识礼而高雅。读书是文化教育,识礼是素质教育,读书识礼,二者不可偏废。朱熹在《家训》中还指出:“勿损人而利己”、“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进一步阐述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民为本,取利时决不能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人民利益,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违法损德,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相冲突时,应当顺之人民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朱熹进一步拓展了重德修身的外延,他指出:“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他认为,对有知识素养的人要敬重,对有困难的人要帮助,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 朱熹的纯朴与善良 从《朱熹家训》中看出,朱熹是位纯朴善良的老人。他不仅在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等方面为我们作了理论上的精辟论述,而且在行动上也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指向。朱熹对父母的孝,感人至深。他少年失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四十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为守孝道,他筑寒泉精舍(又名方谷书院)于墓旁,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直到守墓追孝三年期满。朱熹对妻子的情感可谓感人至深。就在他临终前还抱着病体,咬紧牙关,握笔为亡妻刘清四写下一篇表达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一觞之 ,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可见真情挚爱溢于文中。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留下许多佳话。朱熹长子朱塾顽皮贪玩,朱熹唯恐朱塾在家不得专意,耽误学业,便送他远离膝下千里从师,赴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拜吕祖谦为师。临别前,朱熹还写下《训子从学贴》交付朱塾,贴中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具体待人接物无不悉数训诫。可谓爱而有教,慈而施爱。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黄干家中,黄干在外任职,其女儿朱兑因家贫只能准备葱汤麦饭招待久而不见的老父,心中实感内疚。朱熹知道女儿的心思,笑着对女儿说:“我儿切莫介意,这菜肴不同一般,可称美味可口。”吃罢饭,朱熹走进书房,铺开宣纸,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女儿朱兑看过慈父这首诗,脸上顿露宽慰的笑容。后来这首诗成为黄氏家训,流芳于世。朱熹在交友上,无论是志同道合的同仁,还是水火不相容的论敌,“举凡士子儒生、骚人墨客、羽士释子、田夫野老”,只要是有德者,都能视为知己。他的学生回忆说,朱熹“待野叟樵夫,如接宾客,略无分毫哇町。”他在任职浙东提举时官居五品,理学永康学派的陈亮仅为布衣,找上门来围绕“王霸义利”一辩便是十天,在后来十多年的岁月里,两人书信往来由论敌结为挚友。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从不妄取不义之财。他一生生活不幸,幼年失父,中年丧偶,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失子,生活相当贫困,其斋舍无以避风雨,赵汝愚悯其贫,欲为其盖房屋。他婉言谢绝曰:“此是私家斋舍,不当烦官司。”赵又怜其穷,愿从自己的俸禄中取一二周济之,也被朱熹连连辞谢。朱熹对他人惠赠的财物,于法有碍,一概以礼谢绝,然而与亲友的礼尚往来,却又慷慨相赠。吕祖谦妻故,陆游子亡,朱熹长期生活在农村,深知民众疾苦,从小心中就蕴藏着帮贫救困、忧世恤民的思想。朱熹为官时间不多,总揽仕历,按到职实算,为官方逾七年(任同安县主簿三年、任江西南康军两年、任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九个月,任知漳州一年、任知潭州兼湖南路安抚使两月余、任焕章阁侍讲四十六天)。朱熹为官内每到一处,极度重视荒政,他重农桑,兴水利,正经界,轻赋敛,惩贪官,治豪强,真个是民间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于1171年创建的社仓,奏请朝廷颁行诸路州军,救助了无数灾民,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如今,朱子社仓仍然完好安在,向人们昭示着纯朴善良的朱熹救荒恤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