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的父母是不值得孝顺的,是吧
怎么讲呢?未经人苦哪知道这世界上会有多奇葩的事情呢?没做家长前,我觉内得父母爱子女容天经地义,后来我当家长发现有的父母不是的。以前不懂事,觉得女儿和弟弟都是被父母疼爱的,虽然女儿出力多一些,但也是应该的,因为是姐姐。但后来我明天了,女儿对于父母来讲,只是一个工具,就算小时候看起来对女儿好,嘴上表扬女儿,但其实是让女儿心中愧疚,让女儿付出一辈子,好去扶持他们的儿子的家族壮大,为了他们的孙子孙女世世代代,女儿有用就用的干干净净,决不能做有辱他们的事情,女儿有困难就视而不见,一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哪怕女儿死了也是应该的。如果说人的长大,就是看清世界上最亲的父母原来也就这么一回事,会看透很多事情,看破很多,只觉得,人生真的哪有什么真情,连父母都是看你有没有用,没用就是垃圾,眼里根本不会管你死活。说不恨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让我怀疑整个世界,整个世界都开始重新认识,对所有人充满了怀疑,斗争,整个人变得就是跟个泼妇没有区别。
B. 不孝顺父母一定不是好人,这种观念是强盗逻辑,你认为呢
这句话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从“不孝顺父母一定不是好人”这个角度上来看,虽然不能算强盗逻辑,但已是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的以偏概全,确实有失偏颇。为什么这样说呢?
提倡孝敬老人,“百善孝为先”、“孝不如顺”可以理解,生活实际中是美好的愿望。但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过了,而且孝也不能愚孝。
所以,表述要准确。事实上不孝顺父母的人也真不一定是坏人。
2.理是孝顺的理
孝顺,是顺从父母之意愿而去执行,但是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的批注是对孟子“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解释是: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儿女对父母的第一不孝就是看到父母有作出违背道德伦理,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不应该去支持,要做思想工作,劝说和制止他们有危害的行为,以免让父母遭到别人的嫌弃。
所以说,孝顺父母也包括要帮助父母中止不对的行为,不是盲目地孝顺。
对父母尽孝是必须的,但好的传统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并传承的。对于善恶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并不是要靠压服来顺从。“不孝之人不可交”,针对的是真不孝的人,不是不顺父母的人。
赞同孝道与一个家庭具体存在的情况是两个概念。
“不孝顺父母一定不是好人”的说法,确实存在强迫性逻辑思维。“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母慈子孝”,孝顺是相互的。
在外作恶多端,对父母十分的孝顺的人有没有,有。有个强拆民房的人,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要去拜佛,他马上送去,还帮母亲出钱开光物品。这样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孝顺父母的人对外人好的也大有人在,在外面帮助别人,得到人们的好评。这样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我们判断事物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不黑即白,不白即黑,这种非此即彼的判断本身是比较愚昧的,存在思维逻辑的问题,才会产生这种具有偏执的认识。
看事物不要绝对,不能非此即彼。那些从小虐待孩子、把孩子不当人对待的父母,孩子长大不孝顺不一定就是坏人。
另外,不孝顺也不是不赡养,这也是两码事。有的子女也赡养,能尽责任尽孝,但做不到嘘寒问暖,被父母说成不孝,不见得是不孝。
现实生活中,做到真正的孝顺是什么样子?孝不孝顺的标准是什么?是凭父母说,凭儿女说?还是凭外人说?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所以,“不孝顺一定不是好人”说得太过,存在错误认知。孝顺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不孝顺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不孝顺父母一定不是好人”?说得过于绝对化。不能为了要让人孝顺,或是为了提倡孝顺道就用这种偏激的逻辑一概而论,一刀切的说法反而让人难以接受。
事实上不孝顺也存在不得已的原因,比如国家利益至上的人,那些当兵、搞科研、坚持在一线岗位的人,没法尽孝父母,就不是好人?
所谓孝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最基础的感恩心理。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虎毒不食子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父母不值得孝敬的情况也有存在。可是要追根溯源,有些情况就与老人的教养方式有关,有的是对孩子太溺爱所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孩子不孝顺,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父母完成了责任把孩子抚养长大,父母老了,不赡养父母,儿女不孝顺父母的确实没做得好。
所以,“不孝顺父母的人一定不是好人”这个观点,确实存在逻辑混乱,有行道德绑架之实,不分情况地一棍子打死一船人,是逻辑混乱的道德绑架。
3.孝顺父母理所应当,但不能搞道德绑架
孝顺父母无可争议,但确实也有为一己私利打压子女、无事生非、无理取闹的父母。生而不养就是遗弃,老了子女不赡养,是因果报应。
凡事都有因果,有因必有果。孝顺父母做得好的人,有爱心、善心、孝心。
父母不善,孩子从小就受父母行为观念影响。父母怎么对待爷爷奶奶的行为会深深的印在孩子脑海中,形成因果报应。
或者由于父母性格使然而使孩子小时侯并不快乐,而孩子大了认为这都是父母的罪过,没考虑到这是父母本身的匮乏所致,这属于是不能体谅父母的表现。
身为父母者在对待子女上做到大公无私,心无偏袒,一视同仁,教育子女时以身作则,父母做得好,儿女不用道德绑架也会孝顺。
有些家庭会出现父子如仇雠的现象。像这种家庭就不能用统而概之的普世道德观来对应。
这种个例属于特例,不能用这种例子推翻整个普世道德观。每个人不光有父母,可能还有子女,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不懂孝道,不尊重父母。
普世的道德观是道德观,特例是特例,不能一概而论。说事情最怕断章取义,孝顺也不能搞断章取义的一刀切。
“下堂老母不赡养”是“男尊女卑”思想造成的。
人非圣贤,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愿意给孩子好的教育和影响。不能原谅父母过错的人,需要调整心态,增加“同理心”,“可怜天下父母心”。
虽说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孝敬,但是你知道的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一定也有受别人影响的看法参杂其中。母亲改嫁可能存在着不得以的苦衷,儿女要能体谅为母的苦楚。
“子不孝,父之过”,不行道德绑架的孝道。
望设身处地想想如果自己父母中有一方抛弃另一方和孩子,老了回来了让孩子养老的事,孩子心里有何感受?
自己没有摊上无情无义,抛妻弃子,从未尽过抚养义务,却胃口特大,贪心不足的父亲的人,不要指责别人不孝。
事有多面,人有多样。父母有教导孩子的责任,但本身有局限性没法引导孩子,就要靠孩子自己努力改变自身。孝与不孝,不必道德绑架。
不论旁人怎样说,需要的是自己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真的别再用混乱的逻辑道德绑架孝道。
电视节目中那些对比十月怀胎的母亲,抛妻弃子的老父更令人讨厌。父亲没尽过养育责任,可老了老了,落魄至极却凉薄之心不改,极尽恶行还振振有词逼儿女赡养。不是当事人,永远不能感同身受。
所以,道德绑架成就的只能是表面的孝,不能令人心服口服;用赌咒发誓的话威逼的孝不如顺,是愚孝。
父母是山,给弱小的儿女以真切地依靠,父母是水,无私的滋润着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母儿女自然会孝顺。
有书君觉得老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说得有道理。所有的善行首先讲求的是孝,要看心中有没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为,如果考究行为的话,那么许多人就没法遵循孝道。
孝顺父母包含着亲情、感恩、尊重。作为儿女,父母是每个人小时侯的依靠,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最亲的人,你可以因为无亲情不感恩,但至少别侮辱父母,尊重父母是孝顺父母最后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
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自己要做好父母的角色,要尽力做到孝,以此来改变家风,造福后代。
期望在子女和父母之间,建立一种相对民主的关系,遵纪守法形成良性循环,放弃愚孝。
C. 有两种父母是不值得孝顺
这位朋友,这三类家长在学校最忌讳,你呢?
不给孩子放假的父母
当今社会,焦虑和竞争无处不在。很多孩子的童年是无用的,假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补课中度过的。
花钱买安心是很多家长的做法,但是教育孩子不是花钱或者给学校老师就能解决问题的。并不是无限压缩孩子的假期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吸收知识,更是一个人人格和道德的完善,这是知识改变不了的。是家庭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尽量给孩子放假,抽时间陪孩子,注意和学校的配合,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当发现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折、缺乏信心、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应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不鼓励孩子的父母
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上进热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要知道,老师的教育方式很重要,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注重父母的一言一行。
比如孩子想买一个玩具,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诱惑,答应孩子考70分,给她买,然后一点一点把孩子的分数加进去。如果你的孩子考了80分,你千万不要说下次考100分,或者骂孩子。
你得告诉你的孩子,80分已经足够好了。下次能考90分吗?我不想拿你的同学做比较。我只想看到你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
这孩子的分数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每次他上去,你都要鼓励他。当分数较低时,要告诉孩子这可能是偶然的失误。爸爸妈妈支持你,不要伤害孩子的学习热情。
不允许失败的父母。
不允许孩子失败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失败是可耻的,不允许失败。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一定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最近,边肖看到的一则新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新闻讲的是一个曾经的高考状元,因为大学没考上而不敢回家的故事。他在外面流浪了十年,靠捡破烂为生。
很多人开始嘲笑他“书呆子”“心理素质差”。看了报道,择校君发现,这个孩子之所以愿意堕落,不仅仅是因为抗压能力差,而是因为他一直在一个不允许失败的环境中长大。
他考试不及格。首先,他的父母会骂他。其次,全村的人都会对他一脸失望。即使他在很多家长眼里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他还是容易受到压力和挫折!
关心孩子的成功,也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这才是一个家长应有的教育格局和气质。
D. 不是每个父母都值得孝敬的
这个吧,我原来看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父母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但是这个职业有个很可怕的事情就是,这个是不需要考试就可以上岗的。你说的话或许是有些偏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父母所作所为是压根不配为人父母的。或许很多人说父母是有苦衷或者父母再不对,那也是父母这样的话,但是我想说的是有些事,没有经历过得人没有发言权。
就像那些从小被遗弃的孤儿,然后长大以后,过得好了,亲生父母又跑来要相认一样。没有处在这些被遗弃孤儿的处境,外人没有资格去指手画脚,说你应该认或者不应该认,不经历过哪有发言权
E. 百善孝为先,是不是得看看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值不值得孝敬
孝敬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对父母尊重,但尊重不是盲目的顺从。如果父母的那些行为错误了,我们也可以指出来。
孝子贤孙就是孝顺父母的有德行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来到世间的机会,父母哺育我们长大成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应该报答的就是父母。
青年人不孝敬父母极大可能是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在这个时候的青年往往都对自己的父母表现出不耐烦。对父母发脾气。
而另一种是因为有些人结婚后,婆媳关系不好。男方惧怕自己的老婆,所以对父母逃避。这也是一种不孝顺。
F. 有两种父母是不值得孝顺
摘要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父母都是值得孝顺的因为她生我们养我们,并且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们,所以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尊敬父母,希望能帮助到您很高兴为您解答✺◟(∗❛ัᴗ❛ั∗)◞✺
G. 每个父母都是值得尊敬的么
每个人的文化程度和社会背景不同,其做人办事的准则也会不一样,虽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舐犊之情是伟大的,值得子女铭记和尊敬,但不一定他们在所有方面都很完美,也肯定有无法让人尊敬的言行,比如,有的人,虽为人父母,却不知自重自爱,骂街、打架、偷盗、嫖娼、贪污……当然这样的父母是少数,但也不能说因为他们是父母,不管怎么错都值得尊敬。总之,不能全盘否定,该尊敬的地方还要尊敬,不能接受的部分要包容、理解或者尝试改变,有些事情如果无能为力就不要去想它了
H. 偏心的父母,值不值得孝顺
不管复偏不偏心都要孝顺。
值不制值得这句话就问错了,孝顺父母是每个做子女的义务,法律是人的道德底线,是你不容触碰的。触碰了就涉及到违法。不管值不值得,父母有生养之恩,你是必须要负责父母的养老的。
再者,也有很多父母偏心,世上也有很多父母没有尽到他们当父母的责任,有很多父母重男轻女,一碗水永远不可能端平,但是这不是你不孝顺的理由。
(8)不是每个父母都值得孝顺扩展阅读:
对于每个人来说,处理好家庭关系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家庭不好,跟家人不好,那么他的人生会失去很多意义。我们应该努力学好如何跟家人相处。
要明白,家人是自己在这个世上最重要的人。如果一个人如果都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家人,那么外人随便欺负就变得理所当然的了。
子女与父母关系最密切,彼此间可以较直接地指出对方的不是之处,加上所谓父子,母女没有隔夜仇,彼此间较容易原谅对方,因此通常问题不至太严重。
I. 有两种父母是不值得孝顺
有两种父母是不值得孝顺
有两种父母是不值得孝顺,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父母养育之恩大如天,那么有怎么样的父母是不值得被我们尊重的吗,具体要哪些表现呢,那么有两种父母是不值得孝顺。
1、一心迫害你的父母;
2、生而不养,遗弃你的父母;
3、没有人品和道德底线的父母。
有人说自作自受,意思是说,自己做人失败,让子女很难接受,因此不愿意孝顺老人。或者,孝顺老人的同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
其实,老人也没有十全十美,也有性格也有爱憎。既然这样,也就是说他们做人做事不可能十全十美。那就意味着他们也会犯错,犯傻甚至耍脾气犯愚蠢。那么,他们做了错事也应该被原谅。所以,孝老爱老本应该去翻他们的旧账。
因为人有品行好坏之分,老人也是一样。总有一些老人性格或接人待物上或习惯上让人难以接受。比如说,爱吹毛求疵或一碗水端不平。
让儿女们很难接受,即便是花上人力物力去孝顺了,心里也是一肚子气。但是,他们可是你的亲生父母,一辈子把你们拉扯大可不容易。所以,孝顺老人并不能因为他他们的品行不好而放弃或嫌弃他们。
法律上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不论子女什么理由,都不能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
没有尽过父母的责任,却把孩子当摇钱树的父母。
比如毛晓彤的吸血鬼父亲,竟然上节目跟女儿要五千万赡养费,要不到就扬言要和女儿一起下地狱。先不说其他的,就单单这一句话,是一个正常的父亲会说出口的吗?
毛晓彤的父母在她十个月的时候就分居,两岁的时候正式离婚,毛晓彤和妈妈生活,由妈妈一人亲自抚养并培养长大。
而这个时候的爸爸呢?酗酒,吸毒,还因此坐过牢,可谓没有尽到一点做父亲的责任。
可在毛晓彤凭借妈妈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在娱乐圈站稳了脚跟,接拍的电视也越来越多,有足够的能力给妈妈很好的生活的时候,他就大张旗鼓地出现了。
公然索要天价赡养费,还要求和妈妈一样的生活待遇,住同样的别墅开同样的豪车,不然大家就一起下地狱。
视频播出后,网友一片谩骂,纷纷表示心疼毛晓彤有这样一个恶魔一样的`父亲。全力支持毛晓彤拒绝支付五千万的赡养费,称按正常标准给点生活费,保障他基本生活即可。
虽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大如天,散尽家财也要赡养父母,但是这样的父母,真的不配,他们配不上"父母"两个字,更配不上你的孝心。
生而不养的父母。
说到我这个朋友的故事,有时候我不得不相信因果报应这一回事儿,世间一切皆是命。
朋友的生父母重男轻女,二十几年前为了生儿子,连生了四个孩子才生到一个儿子。为了养活儿子,他们卖了二女儿和三女儿,朋友就是那个二女儿。
朋友的养父母家境不太好,朋友从小到大也吃了不少苦,大学毕业后选择创业,历经三年才慢慢有了些起色。
眼看日子慢慢好了起来,生父母却找上了门。原来,几年前留在他们身边的大女儿和小儿子都因病相继去世了,他们现在膝下无子,又因给两个孩子治病早已债台高筑。
这不,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朋友,希望朋友认回他们,承欢膝下,替他们养老。
朋友一度十分抵触,后在善良的养父母的劝说下,愿意每月给他们一定的赡养费,供他们养老,但坚决拒绝与他们同住,甚至不愿与他们联系。
她说:"除了生活费,我什么都不想给他们。"
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将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抚养,陪伴,给予关爱等等,如果只生不养,也怪不上子女无法做到承欢膝下。
血缘固然重要,但没有感情的血缘,算不上亲情。
生而未养,断指可还,生而养之,断头可还,未养而生,百世难还。
你给予我生命,我供养你余生,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你给予我关爱,我回你敬爱。
垃圾父母的表现:
1、情绪不稳定。不仅仅只是爱发脾气,总是无端迁怒孩子,把生活压力发泄在孩子身上,或者没有耐心非打即骂。还包括了喜怒无常,爱埋怨爱唠叨等等。
2、什么都顺着孩子。这种家长不用多说,往往是以往吃苦太多,不希望下一代再吃苦,却很容易培养出任性、目中无人的孩子。
3、管得太宽。这种家长把什么都为孩子设想、安排好了,看似很周到,但孩子的自由意志不是被轻易地剥夺了吗?要知道孩子很容易走弯路,但同时身上也具有大人不具有的可能性。归根结底,一个人的人生只能是他(她)自己的。
4、爱讲道理,自己做不到。这种家长很多都是爱面子,遇事就爱数落孩子,说这件事应该是如何如何,别人会如何如何。但偏偏无法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榜样。
5、不懂得怎么跟孩子沟通。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放弃沟通。不沟通也就不知道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你给出什么样的帮助,更何谈引导、教导?沟通的核心在于相互,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
J. 我们应不应该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你可曾想到,这十多年来,父母一方面要努力工作,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另一方面又要料理家务,为我们的健康成长而日夜操劳,这是多么不容易啊!父母对我们倾注了无限的爱,这中间充满了自我牺牲的精神。现在,我们应该明白父母的苦心,应该孝敬父母。
其实,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很多妈妈每天陪伴自己的孩子学习,放弃了自己的许多休息时间,很多爸爸为了赶着接送孩子顶风冒雪,忘记一天工作的劳累,有很多奶奶、姥姥、爷爷、姥爷,为了准时地接送自己的孙子,多少次在风雨中等候。所以应该牢记:养育之恩永不忘怀。
孝敬父母就是要敬爱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关心体贴父母,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长大成人后,自觉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对于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小华11岁,爸爸妈妈对她异常疼爱,小华也很喜欢爸爸妈妈,但还是不知道心疼父母。父母每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连一口热水也喝不上,小华还要爸爸陪她玩,并一直喊着要吃饭。
对此,父母感到很难过,他们想,也许是自己平时对女儿的溺爱让小华没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于是他们决定从生活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
有一次,小华要尝试自己洗衣服,于是妈妈痛快地答应了。第一次洗衣服,小华洗得相当吃力,额头上都渗出了细细的汗珠,而且洗完衣服,小胳膊都开始酸痛了。
小华好奇地问起妈妈:“妈妈,你平时帮我和爸爸洗衣服也这么累吗?”妈妈说:“虽然我力气要比你大些,不过每次洗那么多的脏衣服,也是很累的。”小华听完后若有所思地说:“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以后我的衣服我自己来洗吧。”
妈妈听了女儿的话,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并及时夸奖小华说:“小华懂事了,知道心疼妈妈了。”听了妈妈的夸奖,小华更高兴了。此后,小华变得懂事多了,除了坚持洗自己的衣服以外,还主动帮父母做些家务活,慢慢懂得心疼父母了。
小华为什么变了?因为她体验到别人的疾苦,激起爱心或同情心,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了。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