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于丹讲孝敬之道感悟

于丹讲孝敬之道感悟

发布时间:2022-02-10 01:38:07

1. 于丹讲论语孝 要感想

《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讲座之《智者不惑》
智者知人知己

但是,其实这样回的一种提升,也仍然是答要辅助其它元素的。为什么孔子说你还要了解别人呢?就是因为“智者不惑”。真正的大智慧,应该是能让我们减少迷惑的一种通途。

什么是智者?智者知人而已,无非就是真正地了解别人。其实了解别人容易吗?我在这里还不跟大家讲,你想想你了解你邻居吗?了解你团队吗?了解你学生吗?

我觉得都说得太远,我只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了解自己?第二个问题:你是不是了解身边的亲人?如果你这两个问题都说:我了解!那你就是大智者,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人最难评价就是自己。

定呼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所谓“崇辱不惊”,人真正在面对大荣辱的时候,内心对自己还有判断吗?比如说无故加之,世界上有些羞辱就这么来临了。当韩信胯下受辱的时候,他当然可以为一时的尊严拔剑相向,他的小命可能就放在那儿了。他日后就不会成为淮阴侯,为汉高祖刘邦决胜于千里之外了。所以他在那时候想一想,人为了未来,有时候可以忍受当下,他可以坦然受之。其实难得的是淮阴钫嬲

2. 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 观后感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是令人深思的。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要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说能移植心脏,那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与大树的故事) ...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这么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3. 于丹论语感悟怎么写

《于丹〈论语〉感悟》中提到的孝敬之道、诚信之道等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 、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

真正的孝敬,是一个人用对自己长辈的心推及到社会上。
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很多的辉煌,但是永远也不能忘了脚下的起点,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心。只要父母还在,就是儿女的福分。

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人的过错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过错里最见人心。
“知人”,从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都要摆对位置才行。
人要想真正达到大智慧,最后都是要叩问内心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智慧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真正能够在心里面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努力。
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
一个人的生命如同下棋,要看在多大的格局上展开。

向书本学,不如向人世学。
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是外在的一切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常常是他内心的取向决定了他的生活品质。
善于转换思路,是一种大智慧。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

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在今天的社会中,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
真正的诚信,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
一个人接受自己的现实,真诚面对自己,这是信誉的起点。
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人品的高下。
有道德的人,一定不会孤单。

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
清廉为官,以身作则,这是德政的起点。
人可以有欲望,但不可以贪婪。
君子不需要有一种外在的凌厉气势,他很少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治世需要丰富的心灵,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
由自己心灵出发,抵达他人心灵,这就找着自己跟他人相处的途径了。
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实际上就是在内心开发和确认好自己的价值。
宽容源自于理解,就是看一看他人的境遇和自己的生活,将心比心。
一个人如果看到什么都是本分,那就没有感激;如果看到情分更多,那就会有一种珍重之心。
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
天堂和地狱,就在一念间。
忠恕,简单来说,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

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
你克制自己不好的地方,你的心就会平和下来,一旦平和了,仁爱就会流露。
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你和颜悦色,别人对你就笑语春风;你怒目相向,别人对你就怨气冲冲。
同样的生活,不同的解释,境界就大不一样。
“敏”,就是能够抓住无所不在的机遇。
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原则的,是是非恩怨都分明,所以能够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真正有仁爱的人,他热爱山川河流,热爱四时风物,热爱跟别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要对生命保持一种谨慎,一种尊重,不断完善它。
仁爱就是改变我们生命的状态,以欢乐的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跟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4. 于丹 论语 感悟之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全书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 本书以央视2008年“百家讲坛”同名讲座之完整录音稿为基础修订润色而成,比该讲座的电视播出版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文字量多出将近一倍。全书双色印刷,并以著名画家陈传席画作为彩色插页,装帧精美。

5. 急!!!于丹论语感悟(三) 学习之道 观后感

1.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 ,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2.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3.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
4.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5.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6.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7.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8.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9.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10.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11.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12.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13.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14.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
15.要理想不要幻想,要激情不要矫情。凡事知足常乐。
16.从蛹破茧而出的瞬间,是撕掉一层皮的痛苦彻心彻肺 很多蝴蝶都是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 被痛得死掉了。
17.我站得太久说的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听不懂?我写的太多了写得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看不懂?
18.大提琴的声音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四十五句关于人性的些许总结

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4、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5、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6、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7、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8、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9、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10、现代的婚姻是情感的产物,更是竞争的结晶。
11、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12、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13、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
14、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15、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16、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
17、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18、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19、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你也长不成大树。果真如此,不如历经风雨,把自己培养成名贵花卉。
20、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把你的名字变成钱。
21、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22、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23、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24、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25、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 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26、企业一定要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独特资源。
27、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28、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29、人的本性就是贪婪,但没有贪婪社会就不会进步。
30、恋爱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
31、最好的进攻就是进攻自己。
32、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33、成功是一种观念,致富是一种义务,快乐是一种权利。
34、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害怕竞争的人已经输给了对手。
35、钱可以帮穷人解决问题,却帮富人制造问题。
36、把爱情投资在一个人身上,冒险;把爱情投资在许多人身上,危险。
37、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38、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月收入数字。
39、一个人想平庸,阻拦者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者很多。不少平庸者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不少出众者与周围人关系紧张。
40、婚后的男女莫不“喜出”“望外”。
41、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42、“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努力。
43、是英雄表现出来,是人才体现出来,是蠢才显现出来。
44、“总”要为爱人着想,“经”得起爱人唠叨,“理”应对爱人谦让,男人应当“总经理”。
45、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剑客,必有一强, 三角恋,必有一伤。

于丹教授人生格言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如何谋其政,首先是做事的原则,要讲究道义,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要少言多行;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少一点后悔。我们在做一件事这前要先想后果,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

▲“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对外界的报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安贫乐道的朋友。¬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在今天看来,一个的发展往往不在于终极理想有多高远,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对自己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要对社会有用,要为社会做事。¬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三十而立,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三十而立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

▲只有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6. 读于丹《论语》感悟之四 诚信之道有感 1000 字左右 快

于丹教授,一位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的学者,拜读完《于丹<论语>感悟》之后,真的感觉是受益匪浅,予人以心灵的震撼!她以通俗易懂的白话,将孔子的《论语》细细诠释,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和温暖;她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通篇读毕,我感受最深的是三个方面:人何以立志?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于丹老师解释说: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短短几句话,却含义隽永,发人深省。让“老者安之”,就是要孝敬父母,可是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如若没有,很难想象一个使“老者不安”的人能够使“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于丹教授在书中指出有句话需要每个人谨记,那就是出自《论语·里仁》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啊,做父母的大多清楚的记得子女的生日,可是,做子女的又有几个知道父母的生日的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父母高寿,得享天年,本是乐事,可是,随着父母岁数的增长,我们还有多少时间来尽孝呢?同时,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除了自身要努力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外,还肩负着让学生从小树立这种立志之本的真正内涵的使命,推而论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人能知道父母的准确生日呢?人何以向学?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于丹老师解释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冥想,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不如好好去学。学是前提,那么又该如何学呢?通过对《学习之道》这一章节的学习,笔者认为,其一,学问须化入内心。学习的目的是不断提升自己,人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兴趣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根本源泉,作为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去活跃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学问化入内心,得到真正的提高。其二,要善于向不同的人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好学,从做的好的人身上学习优点,从做的不好的人的身上汲取教训,以免犯同样的错误。其三,要因材施教。当子路和冉有分别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其原因就在于子路和冉有两个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因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多的观察孩子,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必有其优点,只不过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掘并加以培养。其四,要学以致用。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但是,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要善于变通。正如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所说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力;可与力,未可与权”。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变通,做到通权达变。人何以诚信?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孔子曰:“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诚信也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过程尚未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制与伦理,尚未完全“配套”,许多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追逐最大限度利润,采取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行赂受贿,乃至违法乱纪、谋财害命等手段,谋取非法利益,将诚信作为一种最廉价的成本弃之不顾,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例如,近的有牛奶“三聚氰氨”事件,远的有“苏丹红”事件等等,都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其生产者见利忘义,背弃了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品质。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诚信,那么,终归会有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人与我们一起走下去,共同建设诚信美好和谐的社会。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诚信的这种品质、信念身体力行的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诚信为先的理念,一辈子做个有诚信、有品性的人。

7. 于丹《论语》感悟 一共就7集吗

http://hi..com/28gl/blog/item/936a1ddb9aead162d0164ed8.html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迅雷下载〕〔于丹〕百家讲坛-孔子论语(全集)(RMVB清晰版 & MP3版)
〔于丹〕孔子论语(一)-天地人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二)-心灵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三)-处世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四)-君子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五)-交友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六)-理想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七)-人生之道
访谈《本色于丹》 (柴静解读于丹 半路杀出易中天)

【百家讲坛在线点播、迅雷下载及讲稿】于丹《论语》感悟
〔MP3迅雷下载〕〔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第一部精彩回顾
于丹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感悟《论语》(上)(张越对话于丹)
于丹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感悟《论语》(下)(张越对话于丹)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一)孝敬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二)智慧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三)学习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四)诚信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五)治世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六)忠恕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七)仁爱之道
http://hi..com/28gl/blog/item/936a1ddb9aead162d0164ed8.html

8. 求于丹心得之孝敬之道有感

不同意楼上的看法。难道父母的不良习惯我们也要尊重不成?

孔夫子可没这样说过。

《论语》上所说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不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解释这段话,都是这样的: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
试问,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也要跟随和尊重他们的这种行为习惯不成?这叫圣人吗?

引用一段南怀瑾先生的说法: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我们读书也好,听讲也好,不单要去听,还要去思考,从正面、侧面、乃至反面,多角度,多渠道地去考虑这个道理正确与否,应该怎样施行。
我不是说于丹老师不好,讲得不对。但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一个人的某个思想很好,不代表个个都好,都正确。自己要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行。

9. 百家讲坛 于丹论语感悟 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这是我在网络上搜的 你在根据自己的情况稍微的修改一下 就OK了

10. 看于丹论语孝敬之道有感100字左右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阅读全文

与于丹讲孝敬之道感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瑞安市养老金多少 浏览:637
扬州烟台湛江惠州哪个养老更好 浏览:926
厚道孝顺 浏览:299
父母名字的房改房如何转给子女 浏览:219
中国现存最长寿 浏览:853
空乘有退休金吗 浏览:739
中山社区老年大学地址 浏览:310
事业单位买养老保险 浏览:800
ve能长寿 浏览:234
深圳行政拘留体检哪些项目 浏览:474
大庆哪家养老院最好 浏览:84
南阳养老保险最低交多少 浏览:650
上海松江大众养老院 浏览:304
旅行社要老年人的体检项目 浏览:972
陕西养老保险怎么验证个人信息 浏览:192
丽园路43弄老人住哪里好 浏览:300
徐州社保不够退休 浏览:910
南江民政局2016年养老院招标 浏览:161
安徽社会养老保险 浏览:115
敬老院短语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