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融给世人留下了孝顺谦让的人设,为什么后来这种人设不被人认可了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的国家,中华上下三千年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中国的文化也是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拥有很多经典的故事让后人学习,比如孔子学习,还有孔融让梨等故事。但是孔融给世人留下了孝顺谦让的人设,为什么后来这种人设不被人认可了让人所疑惑,其实这是因为后人更在意自己的利益,而且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亲兄弟明算账这句话在今天的社会也是看得出来,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吧。
在古代拥有很多美好的品德,大家也愿意这么做,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改变了很多,虽然整体是进步的,但是依旧有不少的问题发生,古代越来越多好的东西,我们已经不认可了,准确来说我们对待事情过于现实,不会想着让别人,而是成全自己最大化利益导致的一切,也就导致了孝顺谦让的人设不被认可了。
❷ 孔融是孝子么
孔融小时候就懂得让梨,大了却是不孝子。曹操恨他奚落了他和曹丕父子两人。但是给借口杀曹操自己的却是孔融本人。
曹操问他母亲老了管不管,相信天下所有人都知道母亲要管,连师傅都是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何况生下自己的老母。
可孔融怎么回答。他说大了以后就管自己,母亲可以顺其自然或是有能力才管,各位说这样人能学习?假聪明的人还是不要学好。
于是,英明如曹操就借口孔融不孝把他杀掉。LZ说,这样人曹操该杀吗?个人认为该杀,而且人人得以诛之。曹操不是借口,是正大光明杀之。
❸ 汉朝名士孔融不孝是真的吗
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被杀是真的。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
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3)孔融孝敬扩展阅读: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再任为太中大夫。孔融本性宽容不猜忌别人,重视人才,喜欢诱导提拔年轻人。等到退任闲职后,宾客天天满门。
孔融常叹说:“座位上经常满人,木尊中酒不空,我就无忧了。”
孔融与名士蔡邕交好,蔡邕死后,有个虎贲士相貌有点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与自己同坐,说:“虽然没有了老成人,而让我高兴的是还有典型。”
孔融听说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言语有可采取的,一定扩展完成,当面告诉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称赞他的长处。
推荐贤士,奖励进取。如果他知道的,没有说,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以海内的英才,都信服他。
曹操之前已经对孔融堆积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以“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孔融处死。
之前,京兆人脂习,与孔融相好,曾劝诫孔融性格太过刚直。等到孔融被害时,许昌没有人敢为其收尸,脂习前往抚尸说:“文举丢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
曹操听说大怒,准备收捕脂习杀害,后来逢赦免才被释放出来。
❹ 孔融让梨是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吗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孔融让梨故事古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四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让梨故事现代文]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❺ 孔融说过 亲爹有啥可孝敬的,亲娘也没啥特别的 这句话么
此句是否为孔融所说 或如祢衡 我读《曹操传》中 这句出自路粹弹劾孔融的罪状 里面也没说请谁说的 "曾与白衣祢衡跌荡方言,曰 父之于子......" 这没说请是谁说的
❻ 孔融给世人留下了孝顺谦让的人设,为什么后来人设坍塌了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出身士族。史书称孔融年幼时期就富有“异才”。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前去京师拜访当时的名士李膺。名士可不是随便见的,这个故事里面,七岁的孔融是很懂事,对比之下,他的哥哥和弟弟该无地自容了。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孔融是嘴翻两面调的人,怎么说怎么有理。
比较有名的就是孔融的父母无恩论,这个我支持,父之于子,着只能是个祸害了,所以就命人捏造诬陷孔融有不轨之心,然后被满门抄斩了。当有何亲,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父子之间没什么恩情,只是性欲罢了,着手对付孔融。在安排的心腹-御史大夫郗律的配合下,上奏检举孔融罪状。曹操二话没说,判孔融斩立决。于是,一代大名人,孔融就被斩杀于市。记载孔融有才,义士,但是此人恃才傲物,时常写一些文章议论朝政。他在曹操的大营担任了将相大臣,主管工程、建设一方面工作,卓有成效,受到了曹操的重视。
❼ 古时候孔融为什么最后因为不孝被杀的
这是个政治牺牲品!
孔融四岁让梨,长大也是满腹才能志。不过,孔融得罪了曹操。
早些年间,曹操想把袁术的儿女亲家杨彪杀掉,借机公报私仇。在孔融看来,这是令人不齿的。他认为曹操要公私分明,而不能以权谋私。并且表示他是一位正直的人,若是曹操不放杨彪,他就不会为其效力。曹操于是要处理孔融,于是展开调查孔融。
被他查到了孔融曾经发表过这样一个言论:“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从表面看着并无什么不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卯金刀是刘的分开写法。
如此来看,这个言论当时具有反动性,有心之人就会说孔融具有谋反的心思。这言论被曹操钻了空子,将会把孔融置于死地。
这是基础,然后以莫须有,无法证实的不孝敬父母为由杀掉了孔融。
❽ 孔融让梨严格来讲算不算孝敬父母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
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终孩子们长大后都走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家庭,却发生了不同结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显然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孔融让梨就一定能造就一个圣人(这是什么论调,让了个梨就成圣人了,古人让不学无术的今人冤死了)。
网络网页
http://ke..com/link?url=Azb8dQtPKVeYew0q#3
❾ 孔融长大后孝顺吗
只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我觉得从小就这么懂事的孩子,长大后肯定是很孝顺的。
❿ 孔融为什么贬斥当时的孝道,说父亲有啥可孝敬这种话
孔融贬斥当时的孝道,说父亲有啥可孝敬这种话的初衷,并非他不遵孝道,只是在和当时同样很有名声的祢衡讨论时,想哗众取宠,博得眼球,不成想被曹操抓住了把柄,最终丢掉了卿卿性命。
孔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生于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首,足可以想到他的才华。
但是命运也给他开了个玩笑,也就是他的死去。当时曹操和他本来就有政治间的不合,曹操便以此为机会以不遵孝道的罪名便把他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