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起初桓景的生活非常安逸,但是有一天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瘟神,它散布了瘟疫,让很多人都死去了。桓景的父母也没有逃过,自己也差一点丧命,好了以后的桓景决定要将这个恶魔消灭,于是他就去拜师学艺。
他访问了很多地方,最后打听到有个古老的山上有个神仙,于是他就去拜他为师,经过桓景的一番努力最终练得神术,下山时他师傅说“今年的九月九日瘟神会再次出来害人,你快回去为民除害吧”,桓景走时,师傅送给了他一瓶菊花酒、一袋茱萸叶,让他发给村民。
在那天桓景把村民安排到了一座山上,把东西分给大家,然后就带着青龙剑与瘟神大战,最后将瘟神杀死。从此,村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之后村民为了纪念桓景,每年的九月九都会举行登高,喝菊花酒,插种茱萸等活动。
(1)广西重阳节扩展阅读
重阳节习俗
1、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2、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3、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❷ 广西哪个地方重阳节扫墓
玉林重阳节扫墓先绘制墓碑烤瓷像搜索春天瓷画
❸ 广西河池壮乡小山村怎么喜迎重阳节呢
河池10月24日电 “我很开心拿出自己的2万元积蓄,把全村的老人都召集到一起,观看文艺演出,集体聚餐,分享我晚年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喜迎重阳节。”10月23日,金城江区六甲镇坡维村77岁退休教师莫元二满面笑容地说。
莫元二由于双眼深度近视,无法继续在教师岗位上工作,1996年7月,莫元二在坡维村小学退休,当时的退休费只有几百元。为了养家,他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中医知识,在村里做起了“土医”,使周边村邻有了小病,都请他来医治,并在村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自己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莫建国被老人的爱心感动了,立即与村委会成员协商,以莫元二老师善举为契机,在村民中开展敬老、爱老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孝老、爱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10月23日上午10时,由莫元二老师出资承办的“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六甲镇坡维村重阳敬老节”活动隆重举行,周边乡镇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宜州区等地的文艺爱好者闻讯赶来,自编自导自演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舞龙舞狮、腰鼓舞、群体快板、山歌对唱等文艺节目,喜迎重阳敬老节。
下午16时,重阳敬老节的“重头戏”重阳宴开始,40张桌子整齐地排列在村委会前的球场上,每张桌子上摆满当地的美味佳肴,村里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共叙天伦。
❹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❺ 广西怎么样过重阳节用一段话写出来!快速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回盎然,有答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❻ 重阳节到了,很多人都去登高了,在广西哪座山最高,我要去挑战。
广西海拔最高的前25座山:
猫儿山 兴安 2141
真宝顶 全州 2123
元宝山 融水 2081
岑王老山 凌云 2062
韭菜岭内 灌阳 2009
高大坪 乐业容 1982
圣堂山 金秀 1979
斗烘坡 隆林 1950
摩天岭 融水 1938
宝届山 灌阳 1935
四排山 资源 1899
阿扣山 融水 1892
银锭山 恭城 1885
金紫山 资源 1883
王子山 西林 1883
天门岭 灌阳 1850
庆林山 融水 1828
正江顶 全州 1824
金钟山 隆林 1819
山马塘顶 贺州 1787
蔚青岭 龙胜 1778
大明山 武明 1760
姑婆山 贺州 1730
锅底塘顶 灵川 1722
蒿坪龙 阳朔 1701
海拔高并不一定是是最难的,桂林很多小山是很难攀登的。
❼ 广西南宁市2020年10月份重阳节青龙冈公墓可以进去拜吗开放吗
10月份重阳节这个公墓的话,现在应该是都是开放的,可以去扫墓啊,可以。
❽ 壮族是什么节
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节日是壮族比较隆重的节日。
❾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1.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2.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3.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5.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6.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西迁节等。
锡伯族西迁节即迁徙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9)广西重阳节扩展阅读: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形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有些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还有些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一方水土滋育着一方风土人情。
《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 民族风俗涉及的范围是如此之广,诸如祭祀崇拜、节日生活、饮食禁忌、礼仪规范、处事方式等,都可以纳入其中,几乎包罗了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
每个民族的风俗行为,最真切地折射着该民族的本质。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形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