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50字!
一,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二,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三,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四,尝粪忧心:庾黔娄,任县令时赴任不满十天,忽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要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全文
Ⅱ 关于莱州市的孝敬好人好事事迹材料总结
有句古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我们禅林寺村就有这样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榜样,她名叫杨秀红,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无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亲,尽心竭力赡养年长的父亲,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杨秀红今年39岁,土生土长在村里,打小就孝敬父母, 结婚后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 前几年奶奶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每当轮班到杨秀红父亲家,杨秀红总是把奶奶照顾的特别好,从来没有让父亲在赡养老奶奶的事情上操过心。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杨秀红每次在操劳农活之后还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总把好菜好饭给老人留着。后来,奶奶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常年瘫痪在床,杨秀红坚持给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顾一个瘫痪的奶奶,再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够她受的了,可杨秀红母亲又患上脑血栓,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落得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母亲在住院期间,杨秀红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顾母亲丝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里,她坚持每天都给母亲擦拭、按摩身体,忙完农活回来陪母亲聊聊天解解闷,一有时间就搀扶母亲锻炼恢复,老人想吃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杨秀红身上并不合适,到现在母亲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原来满是皱纹和苦恼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杨秀红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杨秀红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奶奶和母亲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有小脑萎缩的奶奶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暴躁,对杨秀红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奶奶,孝敬母亲,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岁,患小脑萎缩第四年。照料瘫痪的奶奶好几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杨秀红在孝敬长辈方面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绝口称赞,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杨秀红父亲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听不见,平时老爷子每顿饭都要喝点小酒,杨秀红总是尽量满足,家里总是给父亲备着酒,父亲高兴的时候,她也总是陪父亲喝上两口,为的是让父亲开开心心。 杨秀红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杨秀红,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长辈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禅林寺村街坊四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Ⅲ "孝心少年”主要事迹简介
郭锦毅,男,17周岁,家住保康县歇马镇向家店村二组,现为保康一中高一(7)班学生。
家有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奶奶74岁,先天聋哑,患有高血压,且十年前双腿又摔断,不能正常行动和交流。姐姐小时因不慎将面部烧残,父母亲因长年劳作分别患有严重胃病和重度贫血。为了一家生计,父亲和姐姐长年在外打工,母亲除种地、操持家务外,还要经常到别人家帮工。
二、主要孝心事迹:
(一)在家里勤快懂事,为家分忧。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知道:长辈体弱多病,家境困难,便很懂事。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就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凳、洗碗、打猪草、喂猪等。上了初中高中后,回家的机会少了,他只能在节假日在家里帮家人分担家务。他通常下班车后再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家,妈妈还在地里干活,或在给别人家帮工。他放下书包,听到猪在嗷嗷叫,便提着篮子到地里打猪草,给猪喂上猪食后再做晚饭。尽管做的饭菜的味道不十分可口,但一想到能让劳作一天的妈妈放工回来便能吃上热饭菜,心里非常欣慰。在家期间,他劈柴,做饭,打猪草忙个不停,尽力帮助母亲分担家务。
(二)在学校勤奋刻苦,品学兼优
他深知家境困难,读书不易。于是他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中考时他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进入保康一中。进入一中后,他将华罗庚“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虽天资不占太多优势,但他却用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以勤补拙。
进入高中后,一时还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成绩一度有起落,但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勤学苦练,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成绩重新回到年级前列。
(三)尊敬长辈,孝心感人
由于奶奶残疾,交流、行动都不方便,他非常疼爱奶奶,每次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看望奶奶。晚上帮奶奶擦身、洗脚,吃饭时先给奶奶盛饭、奉菜。在初高中上学时,经常从自己有限的生活费中节约一点,放假回家时买点水果带给奶奶吃。
曾记得上初中时,有一次周末回家,奶奶见孙儿回来便从屋里出来,当她走到门边时却突然晕倒,不醒人事,这可把他吓坏了。当时妈妈在别人家帮工,无法联系。他只好给村医打电话求救,可村医正在很远的地方出诊,无法赶来施救。在万般无奈情况下,他急中生智,便将奶奶绑在自己稚嫩的脊背上,吃力地连背带拖,踉踉跄跄用了三个多小时,将奶奶送到另一个更远的村卫生室医治,由于他及时将奶奶送治,在危难时刻挽救了奶奶的生命。
在学校,他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里,他是勤快懂事,孝顺长辈的好孩子。2013年3月被评为襄阳巿“优秀学生”。
Ⅳ 急求孝敬之星事迹材料
看这个行不,,,,
大孝至爱感动天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用32年的尽心尽力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他的亲人。其孝子的真诚坚如磐石。谢延信,让天下所有的人,收获感动,收获慰藉。
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倡树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滑县人谢延信以孝道为荣、以敬业为荣,以奉献为荣,32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前妻的三个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身上。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有情、有义、有信的谢延信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他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了最好的诠释,他用真情真爱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爱的奉献”,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忠实实践者。现将谢延信的先进事迹简要汇报如下:
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望着痛不欲生的两位老人,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
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跪出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买补品补养身体。老人头疼脑热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
其中谢延信的一个可贵之处在于他尊老敬老、大孝至爱的高尚情操。
谢延信同志32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中华民族“明孝道、知荣辱”这一传统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1974年,结婚仅一年多的妻子生下女儿后病逝,他主动承担起照料岳父母和呆傻妻弟的重担。岳母患有肺气肿、胃溃疡、低血压、关节炎等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内弟自幼呆傻,吃饭穿衣都需有人照顾,他就把体弱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内弟接到了自己家中,因岳母患病不能操持家务,谢延信便每天为一家人洗衣做饭。谢延信在姊妹6人中排行老小,特别孝敬父母,他的母亲患有心脏病,每天喝鸡蛋水补养身体,哥哥、姐姐为母亲做鸡蛋水时都是用一个鸡蛋,可轮到他时都是用两个鸡蛋让母亲喝,自己再苦再难也要尽到孝心。1979年春,在原焦作矿务局朱村矿上班的岳父突患脑中风,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需要人护理。谢延信爱女儿,但为了照顾岳父一家,他不得不把4岁多的女儿放在老家寄养,然后,带着有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内弟来到了陌生的焦作矿区与岳父一同生活。岳父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抠,每天为岳父和内弟洗一大盆沾满屎尿的衣服、床单。岳父因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就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为了减轻岳父的痛苦,他自学护理按摩;为了给岳父治病,他依照偏方挖毛草根、捉蟾蜍,想方设法为岳父求医问药;为了给老人解闷,他时常给岳父读小说。直至1996年8月岳父去世的17年里,谢延信每天都要给老人翻身、擦背,背老人晒太阳,使长年卧床的老人从未生过褥疮、穿过湿衣服,屋内也没有难闻的气味。他不但为岳父养老送终,还于1986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出资近千元帮助安葬了岳母的母亲。他每次回老家探亲都悉心照顾父母,以补偿自己不经常在家尽孝的愧疚;到同族长辈家串门看望,以表达自己相见时少的遗憾。谢延信始终对岳母敬如亲母,岳母体弱多病,他总是出门搀着,看病跟着,发了工资交给老人掌管。他可能说不完整孝道的内涵,但他在32年的坚守中,却对社会主义新型孝道和对知荣明辱作出了最深刻的注解,把中华民族的孝道演绎得淋漓尽致,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学习谢延信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以责任去体现孝道,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传统美德,为老人送温暖,为家庭谋和谐。
谢延信不是钢,不是铁,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在谢延信的身上,我们看到许多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诚实守信、无私奉献、毫无怨言、积极乐观、勇担责任。他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苦苦支撑着一个行将散架的家庭,用善良、真诚、勤劳、大度构筑了一个和谐之家。
谢延信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正是这位言语木讷的河南焦作煤矿工人,33年如一日照顾已故前妻患病的父母和弟弟,其大孝至爱的事迹感动了中原大地。
Ⅳ 孝心之星事迹主要材料
—— **小学“孝顺之星”杨雨欣事迹材料
杨雨欣,女,10岁,**小学四(1)中队长、英语科和数学科代表。她是个谦虚好学、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也是个阳光的小女孩。她兴趣广泛,喜欢音乐、美术、书法、体育、舞蹈等。
与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杨雨欣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关心下健康地成长,也在老师们的呵护下快乐地成长。她有乐于助人的行为,有心存感恩的言行,在校是个孝敬师长、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在家是个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好孩子;在社会上还是一个遵纪守法、注重公德的小公民。
每次遇见老师、熟人或长辈,总能听到杨雨欣甜甜的叫声;看到邻居的小弟弟,她总是开心地与他一起玩耍。有时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外游玩,吃剩的果皮纸屑,她总是细心地丢到垃圾桶中,附近没有垃圾桶的,也从不乱丢;有好吃的,她总是爸爸一份,妈妈一份,再自己一份;有时,一起回家,看到爸爸妈妈拎的东西挺多的,她总是主动地帮爸爸妈妈拿东西。妈妈颈椎不好,经常头痛,她看见妈妈不舒服了,主动给妈妈按摩,及时拿药倒水。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杨雨欣对爷爷奶奶十分孝敬,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忘不了给他们,而且从来不顶撞他们。每次吃饭,她都要等大人们全都坐了下来,她才吃。一吃完饭,主动帮妈妈收拾碗筷……
“诚实守信,好好学习”是父母送给杨雨欣的生活准则。(www.fwsir.com)父母对她要求比较严格,但不是没有原则的严格。杨雨欣对朋友比较真诚,虽然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在某些时候还是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只要父母给她指出来后,她肯定会虚心接受。她说过,“爸爸妈妈批评自己的孩子,总是为孩子好的,如果不管自己的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 杨雨欣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在学校里也能好好学习。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她就自己做早饭,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她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在学校的状况,让父母对她的学习放心。杨雨欣父母的同事,常常夸奖她,“真是个懂事,孝敬的孩子!”
杨雨欣在学校里是老师的小帮手,总能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拾清洁用具,维持班级纪律,收发作业本,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等等,虽然任务很简单,但是她感觉:只要能减轻老师的负担,便觉得很开心。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今天,对孩子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Ⅵ 孝顺事迹材料如何写
你去这里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0c1610100jg6x.html。上面很多事迹材料了,你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Ⅶ “十佳最美孝心少年”主要事迹介绍怎么写
“十佳最美孝心少年”主要事迹介绍怎么写?
首先了解"十佳最美孝心少年”的事迹。
从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开始入手,简述家庭近况。
介绍几件主人公孝顺父母做的具体事情。
介绍是怎样被评为“十佳最美孝心少年”的。
Ⅷ 十佳最美孝心少年主要事迹介绍怎么写
“十佳最美孝心少年”主要事迹介绍怎么写?
首先了解"十佳最美孝心少年”的事迹。
从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开始入手,简述家庭近况。
介绍几件主人公孝顺父母做的具体事情。
介绍是怎样被评为“十佳最美孝心少年”的。
Ⅸ “孝心少年事迹”怎么写
1、事迹要“活”
不是说之前的工作经历不能写,但是可以少写,或者是一笔带过,突出他的某一个特点即可,切不能长篇大论。很多人说最近没有突出事迹可写,那是挖的不够深不够透,比如最简单的拿学习来说,你就可以突出他与其他同志的对比,这样亮点就出来了。
2、材料要“真”
只有真的材料在别人读起来、听起来才不假,凡是材料中反映的事迹一定要认真落实,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这个时候一定要有真实例子,如果想突出他的辛苦,但是没有重量的例子。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写几句加班加点等之类的勉强凑数。
3、观点要“简”
很多人写先进事迹,恨不得把所有的优点都给靠上,这样不仅突不出重点,还导致整个人的形象虚浮夸张,一定要找出事迹的关键点,直接用简单的观点反映,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把突出的工作指出来就可以了,切不能为了荣誉美化事迹,美化人物。
(9)孝敬父母事迹材料扩展阅读:
李春兰家住大山所城镇大麻三合村,位于美丽的湘江源头。李春兰出生三天就被亲身爹妈遗弃在路边,被正在做农活的李美财捡回并收养了她。从此,李美财成为她的养父,给了她一个家,虽然只是一个只有爸爸的家,但至少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
李美财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文化,且智商有点问题,平常除了干农活,就只能帮别人打零工贴补家用,所以家庭条件捉襟见肘,这让李春兰比大部分同龄人更加懂事,三岁就开始帮爸爸看牛,帮爸爸做些家里的小事。
为了支撑这个残缺的家庭,照顾好年幼的李春兰。李美财忙里忙外,艰难地操持着家庭。为了帮助爸爸分忧,李春兰跟着爸爸学习烧火、做饭、择菜、洗衣等家务活。懂事的李春兰还会主动帮爸爸捶背、捏腿、端茶送水、刮痧以祛湿气。
随着春兰一天一天的长大,由小学升入到了初中,爸爸也在一天一天地老去,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李春兰做的事从家里扩展到了田地里,去挖地种菜、掰玉米、扯花生、捡豆子……俨然一个务农小能手。
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并没有影响她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学校,李春兰是个爱笑、尊敬老师、跟同学们都相处融洽,受欢迎的女孩。她还积极地参与班干部选拔和学校举行的各种比赛活动,其中在学校举办的2016年上期“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在老师的眼中她是个听话、懂事、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在同学眼中她是个热心、勤快的人,是同学们学习的楷模。她这样一位品学兼、敢于拼搏、善良孝顺的好孩子,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Ⅹ 孝敬老人具体事迹(1500字)
肖大妈每当和左邻右舍谈论起儿媳妇的事情时,总是深情地说,“儿媳妇与我从来没吵过架,也没有红过脸。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媳妇,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啊!”。肖大妈谈的这个儿媳妇,是大儿子吴夫存的妻子,名字叫薛秀萍。吴夫存是山东兖矿集团杨村矿普掘工区职工,妻子薛秀萍没有工作,是一名家属。在左邻右舍的心目中,薛秀萍可是个孝敬公婆的好儿媳、疼爱丈夫的好妻子、关爱子女的好妈妈。
有一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这句话在吴夫存和薛秀萍夫妇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注入了不同寻常的意义。2006年腊月的一天,刚刚退休的公公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时,鲜血已经从嘴里吐了出来。从没有见过这场面的婆婆吓的不知所措,当时,吴夫存正在井下工作,二儿子也远在济三矿。为了不让哥俩担心,影响他们工作,薛秀萍没有打电话告诉他们,而是和婆婆一起把公公送到了矿医院。由于入院及时,公公的病得到了控制,但矿医院建议应到上一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为使公公尽快康复,薛秀萍又和婆婆带着公公转到了集团公司总医院,经过总医院的检查,最后确诊公公得了胃癌。
胃癌,对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来说,对于一个没有工作仅靠丈夫工资养家糊口的薛秀萍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困难,公公得了胃癌,预示着家里将有一笔巨大的费用要支出了。“公公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仅够生活;刚参加工作的二弟也没有多少积蓄,况且又有了女朋友;公公辛苦了一辈子,还没有享受天伦之乐,就生病了,作为家中的老大,没有理由不出钱给公公治病,尽管自己也没有多少积蓄。”薛秀萍在心里默默的念叨着。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其所能,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为公公治病,以尽晚辈的孝心。”就这样,薛秀萍、吴夫存夫妇把存有的积蓄全部拿出,又从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为自己的父亲开始了漫长的治疗。历时近1年时间,先后在公司总医院、济南齐鲁医院治病,共花去医疗费用84000余元。住院期间,薛秀萍隔三差五看望公公,每次看望,都买上一些公公爱吃爱喝的营养品。一次,到齐鲁医院,正赶上公公刚化疗完,把吃下去的饭全都吐在了身上和被子上,薛秀萍赶紧用毛巾为公公擦洗,一点也没有感觉到难为情,到让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同病房的病友见到后对她的婆婆说,“你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孝顺呀!”
在平时,薛秀萍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却非常的大方。每月不仅给婆婆百儿八十的钱,逢年过节,还为公婆添上一两件新衣服,以表孝心。在她的带动下,没过门的二弟媳妇也把自己的工资卡换成牡丹卡让婆婆使用。看到儿子、儿媳们对老两口如此孝敬,婆婆感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她逢人就讲,“我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好啊!”正是薛秀萍这颗赤诚的爱心和无限的孝心,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好评,也因为她的孝心,她们家连续三年获得“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