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七六七)秋天,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写的。这时,离他的逝世。只有三年时间了.这期间他几乎在到处漂流。他自己就曾用“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之一)来概括这段不安定的生活。
杜甫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的命运遭遇,总是与国家的安危密切相连的。他个人生活的艰辛困窘。是当时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反映。这首锰登高黔,既是杜甫个人漂泊生涯的记录。也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真实写照。
《登高》全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内容上又可分为相关的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因景物引起的感慨,是抒情。写景,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景,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出来。“风急天高猿啸哀”。写的是,秋风劲疾。天朗气清,传来一声声哀惨的猿啼。杜甫把猿啼联想为哀鸣,可能是从前人的作品里得到启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就曾说过,长江三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说的是江边州渚沙滩都历历在目,空中飞鸟在盘旋.上句主要是写耳中听到的,这一句则是写眼中看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上承耳闻,四周围,秋山重叠,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飘零,如细雨般沙沙作响。“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上承目睹.万里长江,奔腾澎湃,滚滚东流。四句诗就把登高所看到、听到的,都联系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派深秋的大自然景象。由于这些自然景物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表现出来的.所以画面上就出现了诗人的形象。我们仿佛看到.秋风萧索,落叶飘零,在那依山临水的高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诗人,在举目远眺,在倾耳谛听。
这里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景中也渗透着诗人的悲秋之情。大自然的这种种音响和景色,正勾起了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感慨.这样,后四句的抒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而来。
第五,六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全诗的中心。这一联,含义层层深入,很为历代读者所赞赏。宋代一位叫罗大经的学者说,这两句诗,十四个字却表达了八层意思。分析一下,的确是这样。“悲秋”是这一联的核心。各层意思都围绕着“悲秋”展开。“作客”他乡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层;常年在他乡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层;离家“万里”,远客他乡,意思更深了一层。下句,“登台”看到满眼秋景的悲秋,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独登台”,一身“多病”,一生(百年)总在病中。意思一层一层地深入,“悲秋”的感情,就表达得十分强烈和深沉。从而,也就反映出这个动乱的时代,各阶层人民的苦难,是多么的深重。
末联,把上一联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强。“艰艰苦恨繁霜鬂”,“繁霜”是形容白发很多,象枯草上结着很厚的霜。全句的意思是:生活的艰难,心情的郁抑,使两鬂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这是接前一联的“万里悲秋”说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贫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浊酒”,质量差的酒。这是接前面一联的“登台”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喝点菊花酒,本来还可以借酒浇愁。这句诗却说。由于生活的贫困潦倒,最近连酒也不能再喝了,这就更加引起他乡作客的伤感。
通过这后四句,这位登上高台的老诗人,在谛听到一派秋声,眺望到一片秋色之后,他的心情,他的感慨,就表现得更充分了。
Ⅱ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有何特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七六七)秋天,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写的。这时,离他的逝世。只有三年时间了.这期间他几乎在到处漂流。他自己就曾用“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之一)来概括这段不安定的生活。
杜甫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的命运遭遇,总是与国家的安危密切相连的。他个人生活的艰辛困窘。是当时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反映。这首锰登高黔,既是杜甫个人漂泊生涯的记录。也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真实写照。
《登高》全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内容上又可分为相关的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因景物引起的感慨,是抒情。写景,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景,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出来。“风急天高猿啸哀”。写的是,秋风劲疾。天朗气清,传来一声声哀惨的猿啼。杜甫把猿啼联想为哀鸣,可能是从前人的作品里得到启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就曾说过,长江三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说的是江边州渚沙滩都历历在目,空中飞鸟在盘旋.上句主要是写耳中听到的,这一句则是写眼中看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上承耳闻,四周围,秋山重叠,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飘零,如细雨般沙沙作响。“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上承目睹.万里长江,奔腾澎湃,滚滚东流。四句诗就把登高所看到、听到的,都联系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派深秋的大自然景象。由于这些自然景物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表现出来的.所以画面上就出现了诗人的形象。我们仿佛看到.秋风萧索,落叶飘零,在那依山临水的高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诗人,在举目远眺,在倾耳谛听。
这里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景中也渗透着诗人的悲秋之情。大自然的这种种音响和景色,正勾起了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感慨.这样,后四句的抒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而来。
第五,六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全诗的中心。这一联,含义层层深入,很为历代读者所赞赏。宋代一位叫罗大经的学者说,这两句诗,十四个字却表达了八层意思。分析一下,的确是这样。“悲秋”是这一联的核心。各层意思都围绕着“悲秋”展开。“作客”他乡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层;常年在他乡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层;离家“万里”,远客他乡,意思更深了一层。下句,“登台”看到满眼秋景的悲秋,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独登台”,一身“多病”,一生(百年)总在病中。意思一层一层地深入,“悲秋”的感情,就表达得十分强烈和深沉。从而,也就反映出这个动乱的时代,各阶层人民的苦难,是多么的深重。
末联,把上一联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强。“艰艰苦恨繁霜鬂”,“繁霜”是形容白发很多,象枯草上结着很厚的霜。全句的意思是:生活的艰难,心情的郁抑,使两鬂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这是接前一联的“万里悲秋”说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贫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浊酒”,质量差的酒。这是接前面一联的“登台”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喝点菊花酒,本来还可以借酒浇愁。这句诗却说。由于生活的贫困潦倒,最近连酒也不能再喝了,这就更加引起他乡作客的伤感。
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写的是哪一个时候
秋天,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Ⅳ 关于重阳节最著名的一首诗是什么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唐】张说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心似问鸿蒙。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Ⅳ 杜甫的登高全诗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1,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萧萧下3,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
艰难苦恨繁霜鬓5,潦倒新停浊酒杯6
Ⅵ 关于重阳节登高、饮酒的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版人。
这是重阳登高的诗句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权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九日宴江阴
唐 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Ⅶ 杜甫的有一句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有哪八层意思
这两句诗,十四个字却表达了八层意思。分析一下,的确是这样。“悲秋”是这一联的核心。各层意思都围绕着“悲秋”展开。“作客”他乡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层;常年在他乡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层;离家“万里”,远客他乡,意思更深了一层。下句,“登台”看到满眼秋景的悲秋,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独登台”,一身“多病”,一生(百年)总在病中。意思一层一层地深入,“悲秋”的感情,就表达得十分强烈和深沉。从而,也就反映出这个动乱的时代,各阶层人民的苦难,是多么的深重。 末联,把上一联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强。“艰艰苦恨繁霜鬂”,“繁霜”是形容白发很多,象枯草上结着很厚的霜。全句的意思是:生活的艰难,心情的郁抑,使两鬂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这是接前一联的“万里悲秋”说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贫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浊酒”,质量差的酒。这是接前面一联的“登台”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喝点菊花酒,本来还可以借酒浇愁。这句诗却说。由于生活的贫困潦倒,最近连酒也不能再喝了,这就更加引起他乡作客的伤感。 通过这后四句,这位登上高台的老诗人,在谛听到一派秋声,眺望到一片秋色之后,他的心情,他的感慨,就表现得更充分了。
Ⅷ 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哪首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出自唐代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2、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8-550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8-289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
1、陶道恕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86-5882、李彩云,任刚. 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J]. 黑龙江史志, 2009,04.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Ⅸ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请分析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七六七)秋天,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写的。这时,离他的逝世。只有三年时间了.这期间他几乎在到处漂流。他自己就曾用“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之一)来概括这段不安定的生活。 杜甫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的命运遭遇,总是与国家的安危密切相连的。他个人生活的艰辛困窘。是当时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反映。这首锰登高黔,既是杜甫个人漂泊生涯的记录。也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真实写照。 《登高》全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内容上又可分为相关的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因景物引起的感慨,是抒情。写景,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景,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出来。“风急天高猿啸哀”。写的是,秋风劲疾。天朗气清,传来一声声哀惨的猿啼。杜甫把猿啼联想为哀鸣,可能是从前人的作品里得到启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就曾说过,长江三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说的是江边州渚沙滩都历历在目,空中飞鸟在盘旋.上句主要是写耳中听到的,这一句则是写眼中看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上承耳闻,四周围,秋山重叠,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飘零,如细雨般沙沙作响。“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上承目睹.万里长江,奔腾澎湃,滚滚东流。四句诗就把登高所看到、听到的,都联系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派深秋的大自然景象。由于这些自然景物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表现出来的.所以画面上就出现了诗人的形象。我们仿佛看到.秋风萧索,落叶飘零,在那依山临水的高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诗人,在举目远眺,在倾耳谛听。 这里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景中也渗透着诗人的悲秋之情。大自然的这种种音响和景色,正勾起了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感慨.这样,后四句的抒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而来。 第五,六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全诗的中心。这一联,含义层层深入,很为历代读者所赞赏。宋代一位叫罗大经的学者说,这两句诗,十四个字却表达了八层意思。分析一下,的确是这样。“悲秋”是这一联的核心。各层意思都围绕着“悲秋”展开。“作客”他乡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层;常年在他乡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层;离家“万里”,远客他乡,意思更深了一层。下句,“登台”看到满眼秋景的悲秋,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独登台”,一身“多病”,一生(百年)总在病中。意思一层一层地深入,“悲秋”的感情,就表达得十分强烈和深沉。从而,也就反映出这个动乱的时代,各阶层人民的苦难,是多么的深重。 末联,把上一联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强。“艰艰苦恨繁霜鬂”,“繁霜”是形容白发很多,象枯草上结着很厚的霜。全句的意思是:生活的艰难,心情的郁抑,使两鬂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这是接前一联的“万里悲秋”说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贫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浊酒”,质量差的酒。这是接前面一联的“登台”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喝点菊花酒,本来还可以借酒浇愁。这句诗却说。由于生活的贫困潦倒,最近连酒也不能再喝了,这就更加引起他乡作客的伤感。 通过这后四句,这位登上高台的老诗人,在谛听到一派秋声,眺望到一片秋色之后,他的心情,他的感慨,就表现得更充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