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抄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Ⅱ 重阳节习俗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回习俗。传承至今答,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Ⅲ 重阳节习俗有哪些
重阳由来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那时已经存在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
到了汉朝,《西京杂记》记载,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举办各种大型的宴会,这些习俗都是于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习俗
重阳这天,
登高“避灾”,
插茱萸、赏菊花,
吃重阳糕,尝菊花酒。
登高“辞青”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
秋高气爽,登高远望,
啸咏骋怀,活动筋骨,
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
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
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
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
所以在重阳节,
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
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的用意,
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
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菊花黄,黄种强。
菊花香,黄种康。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花酒
九月九,饮菊酒,
人共菊花醉重阳。
在古代,菊花被称为“延寿客”,
所以九日所酿的菊花酒,
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
重阳养生
饮食方面:保护肠胃、润燥
饮菊花酒,益阴滋肾
吃重阳糕,步步登高
吃羊肉面,益气补虚
起居方面:避风而卧
早睡早起,适当午睡
热水泡脚,胜似补药
运动方面: 小心“养秋膘”
合理运动,调养肺气
心态方面:心情开朗
情绪“莫悲秋”
注意保暖,适时添衣
重阳寄语
九月九,重阳节,送你九个结。
健康结、快乐结、幸福结、
平安结、好运结、吉祥结、
如意结、顺心结、美好结。
愿你生活和美节节高,开心一生结结绕!
九月九,重阳节,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
祝福我的朋友,身体健康久久,
幸福快乐久久,生活和美久久,
好运平安久久,吉祥如意久久。
九月九,时重阳,遍插茱萸思念长;
赏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
斜阳里,雁几行,佳音频传福无疆;
寄问候,诉衷肠,愿你如意又安康。
Ⅳ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呢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