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孝敬的最高境界是尊亲对吗
对的。
古人把孝敬父母归纳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层次:
关于孝悌之道,比较集中的记载见于《礼记》,其中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对父母尽孝“生则养”,“养观其顺”;“没则丧”,“丧观其哀”;“丧毕则祭”,“祭观其敬与时”等等;[39] 《孟子》在很多场合论述了如何行“孝”,归纳起来,大体是养亲、尊亲、养志、守身、慕亲、礼亲、悦亲和怀义事亲,等等。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好吃的东西时让父母先尝是不够的。”
从事实的角度分析:孔子认为不孝中无后为最大。就是他认为没有后代(指男性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因为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而父母一般最重要的不是本身的健康、幸福,而是对后代延续的担忧。
但是,这是事实而不是行为,没有后代不是一种行为的结果,因为,有的人不育却非常孝顺父母,那么,这样的人到底是孝顺还是不孝顺?有的人虐待父母,却很多后代,那么,这样的人到底是孝顺还是不孝顺?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后者难道比前者孝顺?
显然,不能用事实来作为评判孝顺与否的标准。而应当以行为来评判是否孝顺的标准,特别是现在的社会,关键的不是事实是否符合父母的标准,关键在于爱父母的行为,父母的错误要体谅,但是不能一味盲从,我认为才是孝顺。
我个人认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体谅父母的苦心,原谅父母的错误,但是,自己不要被父母的错误所引导作出错误的事情,当孩子因为父母的错误而错误的时候,反而是不孝。
附:相关的孔子孝思想
1,入则孝,出则弟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师长。要少承诺,务必讲诚信,有爱心,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余要多学习。”
【评析】
儒家思想,或者严格来说,这本《论语》,许多都是讲究人的素质培养,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修炼和培养,通俗点说,就是怎样自己对自己进行思想教育,怎样处世为人。一个人敬重师长、文明礼貌、讲诚信、有爱心、追求道德完善、又善于学习。如果全中国的公民都成为这样的人,该有多好啊!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思想教育完全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教给我们的孩子。
随着独生子女的时代到来,再加上强调自我的西方思潮涌进中国之后,中国的独生子女们越来越不尊重父母了。父母在他们眼里连和他们平等的权利也没有。比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女儿宁宁,她一出现就干扰她父亲和阿春的爱情,咒骂她的母亲和美国人结婚,搅得父母离婚后无法再与其他相爱的人结婚,但是她却不允许她的父亲禁止她先与男同学发生性关系,再和这位男同学的父亲定婚。我想这与她从小缺乏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活着,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儿子的行为,如果这个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三年还不改变他在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说明他是真的孝顺。
【评析】
孔子主张孝顺和仁义,但更强调言行一致。这一段主要介绍一种考察一个人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的办法,也就是通过一个人在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和没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是否一致,来确认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
只是我觉得以是否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来确认一个人是否孝顺的观点值得推敲。这是将父亲的意志凌驾与儿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观点,是应该否定的。是否需要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或父亲生前指定的道路,应该根据这个志向本身是否正确,以及是否依然符合变化了的环境,而不能只因为是父亲决定的就不能改变。
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当钢琴家,这个理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就将这样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钢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份和条件,残酷地强制孩子练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说孩子不孝顺,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对真正的仁爱和孝顺的背叛。孝顺的基础我觉得应该是仁爱,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仁爱,而仁爱的基础应该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应该是相互的。
3,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随后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 樊迟问:“‘不要违背’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按照规矩为他们安葬和进行纪念活动。”
【评析】
“不要违背”的意思,除了“不要违背礼”之外,可能还有“不要违背父母的意见”的意思,如果再引伸到对统治者的态度时,就成了“不得抗上,必须唯上”的意思,或许也就是后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鼻祖?因此在今天必须对这个观点坚决摒弃和批判。
孝顺,本来应该是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违背”这样的孝顺往往成为父母强迫子女服从自己的一个理论根据。许多情况下,孩子并没有这样孝顺的主动,但是父母却去强迫子女如此孝顺,又比如,许多情况下,公民并不愿意“唯上”,但是一旦你不“唯上”就可能遭到上司的打压。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这样的孝顺也会成为一些人为自己做坏事的托辞。比如著名诗人陆游,为了博取“孝子”的虚名,居然以“母命难违”为借口,将很好的妻子休掉了,实在是对他妻子的严重伤害。如果在提倡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官也以“父命难违”或“母命难违”为借口去谋私,那将是多么荒唐啊。所以孔子的这一孝顺观,必须坚决废弃。
所以个人觉得,父母的意见应该尊重,但不能成为一种命令;上级的命令要执行,但是不能违反法律。孝顺,不能成为超越一切的东西,否则,就容易演变为一种罪恶。
4,父母唯其疾之忧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孝顺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父母生病。”
【评析】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有人说是“父母最担心子女会生病。”因此民间也有“保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孝顺父母”的说法。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个人还是觉得,这里明明是讲的孝顺父母的问题,怎么会变成父母担心子女的身体呢?从字面来看,“唯其”的“其”应该是复指前面的“父母”而不是指“父母的子女”。
我想,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医学还不发达的年代,生病是子女们最难控制的事情,所以只有在不生病的时候精心照料父母,才能避免父母生病。正如今天我们所说的那样:“没什么,不要没钱;有什么,不要有病。”因此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确实是子女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既要保重自己,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也许更加全面?
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顺,孔子说:“今天许多人认为孝顺就是能赡养父母,但是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不同呢?”
【评析】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对孝顺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种观点可以同时并存。因此在今天,我们对孝顺的理解,也应该可以各自不同,而不需要强求一律。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对父母的尊敬的问题,可见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要我们留神一下今天的现实社会就会发现,就连像饲养狗马那样赡养父母,都还有许多人没有做到。这一方面固然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广东这个全国最富裕的地区,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子女自己住新房子,将年老的父母另外住在破旧的老屋里,甚至专门出钱请个保姆照顾父母,也不愿意让父母与自己一起住。这也算是孝顺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写到这里耳边忽然响起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我想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除了旋律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首歌充满了对父母的关爱之情吧。上了年纪的父母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因此孔子的这一孝顺思想,在今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6,有事,弟子服其劳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好吃的东西时让父母先尝是不够的。”
【评析】
孔子在前面论孝顺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尊敬父母的标准,到了这里,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这里不是从子女的角度去要求,而是从父母的角度去要求了,也就是说,不管你子女怎样做,你必须让父母感到满意才行。个人认为这样的要求有点过分了,事实上也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这样的要求,会严重损害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必须警惕的。
父母满意不满意,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子女很难控制,尤其是父母并不都是圣人,会有偶尔犯错误的父母,更有本质上就坏的父母,如果遇到这样的父母,也让子女去让父母满意,只能使子女也一齐变坏。
一切让父母满意的孝顺思想如果引伸到治理国家上面去,更将引起社会性灾难。现在我们的许多官员,根本无视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一心只想让上级上司满意,我想,这正是造成许多老百姓不满意和一些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7,事父母几谏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发现父母有不对的时候要委婉地劝说他们改正,如果父母不听,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能违抗,还要继续任劳任怨。”
【评析】
我觉得孔子的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应该坚决废弃。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身为父母,理当成为子女的榜样,怎么对子女的劝阻不听,还要求子女继续尊敬如此不堪的父母?实在是荒唐之极。如果再以此要求老百姓对待政府官员,那后果将更加危险。所以对于父母的错误要劝阻,如果父母不改正,那么这样的父母便不再应该继续尊重。同样的道理,如果老百姓对政府官员的错误提出了批评,而政府官员不听,不但不应该继续尊重那样的官员,还应该立刻罢免那样的官员。
父母要想获得子女的尊重,首先自己应该自重。官员要想获得老百姓的尊重,更应该严以律己。
2. 为什l么同是父母所生,却得不到同等的待遇,父亲为何要偏心,论孝顺,他这不得宠的女儿虽然远在千里之外
因为离家近吧
3. 九年级语文蓉城学堂阅读周练85页现代文阅读《论孝顺》
13.(3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父母报之以孝。(或百善孝为先)
14.(3分)不能,因为第3段从内我国古代角度论证了容父慈子孝的关系,第4段从西方文化入手论证了一些人的对孝顺的误解,这正和第1段相照应,所以不能调换。
15.(3分)道理论证通过引用《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和《诗经》的话,充分有力的证明了论证了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
16.(3 分)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 各位好心的大陆同胞们,求教 论孝顺 这篇议论文怎么写 最好给我举些古今中外名人的例子 感激不已
孝顺是动物的本能,是人类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主要标准,是看人和评价人重要尺度。孝顺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源远流长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及文明史的中心和精髓,是孔夫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孝顺顺为先”。在和我的一位大哥、首长的交流时,他的一言使我大梦初醒,晚醒的梦使我回到了涉世的初年,我自为我是一个孝子,在初具劳动能力的时候,就替父母做一些家务活,尽量减少老人的体力付出。在我有经济收入的时候,就毫无保留的交给老人,在老人晚年的时候,我就想办法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我每月回家一次、两次,一斤熟肉、一瓶白酒从没有空手,并为他们准备了桐树和衣物。自感我是孝顺的,可是我并没有赢得老人的欢心,别人也说我没有哄住老人。 “ 孝顺顺为先”,顺为先是我这个生锈铁锁才拿到的鈅匙,遗憾之余感叹不已,是啊,心顺是气顺,气顺才精神兴奋,好吃好喝没有好心情是会吃下病的,人活着是一口气,气顺可以代替物资贫乏,战胜物资贫乏,气顺可以创造物资的丰富。常言说“人争一口气,佛为一炷香”。顺着老人,是老人的心顺,老人就会长寿,长寿比口福更有价值,所以孝是半孝,顺为先是全孝,顺为先的原理揭示了孝顺的真谛。没有顺不为孝,没有顺难为孝,没有顺达不到孝。 “孝顺顺为先”,“ 忠孝忠为先”,忠孝难两全是狭义的,而广义的才是真正的双全。当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受到威胁,人人都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去奋斗、直至献身。孝顺是孝顺父母,尽忠是孝顺祖宗、孝顺先人,孝顺国家、孝顺民族,中国历史上的精忠报国就是一名曲,可在孔夫子精神统治的时代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尽忠有点愚顿,所以是悲剧的尽忠。无产阶级的忠孝观是忠于人民,那位老人的一声人民万岁指明了尽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谁为先?从理论上老马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才是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忠孝观的广义概念,不管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什么地步,但是,终究是会发生的,并于不可抗拒的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无产阶级的忠孝观也会随着无革命的发展而发展。
5. 怎么看待“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初听不解其意,但是细究起来,真是有道理极了。
但是也是因为他处于这种忠和孝的矛盾之下,难以抉择,恰恰又表明了他的“孝心”。其实很多时候,对于老人而言,有孝心就已经足够了,内心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安慰,怕只怕既无行,又无心。所以说,孝字只能论心,而不能论事。如果以事论,那么天下根本不存在孝子。
更何况古人除了对“孝”有要求,还对“忠”有要求。而这两者本质相近,却互相争夺资源,自古“忠孝难两全”,“弃孝全忠”而“夺情”者,却又如过江之鲫。古人凡是喊出“忠孝难两全”的人,最后都被认定为“忠孝之人”。但是如果从事情上来看,他本质上并未能“尽孝”。
6. 读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一文,谈谈你对老莱娱亲这个故事的看法
以不情为伦纪,诬蔑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认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7. 论孝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什么是孝顺 为什么要孝顺 不孝顺的结果是什么
8. 中国古代24孝的感想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百行以孝为先,24孝的故事就是向人们表达孝的深层意义。
24孝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有的看了很感动,有的看了却让我们深思。
因为里面不泛存在愚孝。只懂得孝敬父母,却忘记了道理。
在现今社会,24孝仍然值得推广,但是,我们应该懂理懂孝才行。
9.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最反对的两个孝道故事是什么
鲁迅最反感《二十四孝图》中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孝道故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上兆下鼓〗也,朱熹曰:“〖上兆下鼓〗,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
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10. 《朝花夕拾》中鲁迅是怎样评价二十四孝的还有什么是老莱误亲等
鲁迅《二十四孝图·老莱娱亲》——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
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详见http://202.103.6.161/book/lu-xun/zhaohuaxishi/24xiao.htm
(二)老莱娱亲(白话)——
老莱子,春秋楚国人。为了孝敬双亲,七十岁的他,常穿五色彩衣,学做孩子游戏。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开心,。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
(三)老莱娱亲——
出处
《列女传》
老莱子孝养二条,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看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美鸟鸟于亲侧。
释义
比喻子女想尽办法孝敬奉养父母。
故事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他非常孝顺父母,想尽办法讨父母的欢心,使他们健康长寿。因为他对父母照料得无微不至,所以自己已七十岁了,父母还都健在。 为了使父母有所娱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 他们弄鸟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使鸟儿发出动听的鸣叫 声。他父亲听得高兴的时候,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子 见父母脸上有笑容,顿时感到一阵满足,心里非常高兴。 一次,老莱子的父亲望着儿子花白头发,叹着气说:"连儿子也 这样老,我们在世的日子不长了!" 老莱子怕父母有这样的想法,不能长寿,便专门做了一套五彩 斑谰的衣服,常常穿在身上,连走路也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 看了高兴。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跃。他怕父母伤心,索 性赖在地上打滚,口中还装出婴儿啼哭的声音。 老莱子装得太像了,以致父母以为他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是不爬起来,笑着称赞说:"莱子真会玩!快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