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南平重阳节

南平重阳节

发布时间:2021-11-08 20:07:03

1. 南平80岁老人高龄津贴如何发放

现在这种经济补贴的话,直接是发到卡里的

2. 古今著名对联

以下所列“绝对”,有的虽说已经有“对”,如“一孤舟”、“月照纱窗”、“好女子己酉生”等,但“绝对”之所以成“绝”,就是要求这些对联必须是工对,宽对则不能视为成对,因此仍列于此。
皮背心
一物品,人体三器官
冰汽水
一食品,水的三形态
香香两两
据说这是朱熹的一个征联出句,至今无偶。前一个“香”字为形容词,作定语;后一个“香”字是名词,作中心语。“两”字则是前者为数词,义同“二”,后者为量词,实即“二两”之意。另在闽南话中香香和两两,因词性不同,二组中的同形词读音均有区别
冰比冰水冰
“冰”字三嵌,句意畅达
古文故人做
双重合字对联。马萧萧先生曾在《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8年第l期著文,对以“志言志士心”,变合字为拆字,亦堪称妙,只是词性与出句不符
李姐理解礼节
同音巧对
农行行,行行行
此联系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悬联
李白居,易安居
联嵌三古人名字
切切不能一刀切
“切切”,务必之意,末字的“切”读平声,和前面的“切”读音不同,“刀”系“切”的偏旁
知母乳香金不换
句由三味中草药名组成
莲青李白李青莲
回文巧对;嵌唐代大诗人李白名、号
缘因对句对姻缘
回文巧对,“因”、“姻”同音相谐
子女好大人可倚
合字巧妙
烟沿檐沿湮燕眼
同音(不同调)字巧对
吾同子吃梧桐籽
同音词组巧联,“吾同子”又分别为“梧桐籽”的声旁
晃岩日光照山石
析字巧对
岑溪山水今奚在
拆广西地名“岑溪”,有人拆二字成上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传为古代一少女择婿联,因不得佳对忧忿而死。广东余初立有一对:俊俏佳人伴伶仃
浦江清到清江浦
回文妙对
田心见石思为砚
析字巧对
妙龄少女子好逑
析字巧对
歪山头,山头不正
“山头”重词,“歪”拆为“不正”。
花生,生花,落花生
“花生”,植物名;“生花”,是“花生”的颠倒,动宾词组;“落花生”即指花生的生长特性,又是花生之别名
中华文明闻名中外
“文明”与“闻名”,异形同音;又“中”字用两次。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今、进、尽、近谐音,世、士、是、视同音
石狮市实施四十事
同音巧对
弹琴谈情绘画会话
同音巧对
赏中秋醉酒杏花村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民国初年拆字巧对
书架架书,书架书架
一字多义
石万石授石州离石县令
宋庄绰《鸡肋编》录此单联。石万石于神宗元祜年间(公元1086—1094年)派任当时的石州离石县(今属山西省)县令,时人作此单联。其中姓氏为石,人名带石,州名是石,县名含石,是为绝妙之“四石”
好女子女家嫁生男为甥
内容系指男到女家落户,生男孩女方家称其为甥。全句离合好、嫁、甥三字,自然巧妙
太大犬十五夜张口吃月
妙少女原心愿配己酉郎
析字妙联
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明月天心,老照四方八角
“明月”指明月池,“天心”指天心阁,“老照”指老照壁,“四方”指四方塘,“八角”指八亭。以上均是长沙胜迹地名
一而二,二而三,三人为众
写其由单身一人成婚而为二人,由夫妻二人生子而成三人之事。巧用顶针、析字手法
陋室提镭,居里居然居这里
复字巧联。“居里”为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名词;“居然”,副词;“居这里”之“居”为动词
孙行者过太行山,肩挑行李
同字异音另解巧联
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同音异字妙联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此联相传系王安石给苏东坡出的三个上联之一,苏未能答出,成为历史上遗留的绝对,铁瓮城是古代的一城名,城西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庙宇胜迹。广东余初立有一联:华夏国中,孔孟墨子一圣人
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
此联系清代一卖炭翁所作,百年之后,虽有人曾以“竹横麻竖,青黄交错软硬帘”为对,但欠工整,特别是炭出于山,盐出于水要对仗甚工,确不容易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此联相传为纪晓岚之妻所作。当时,纪晓岚有“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对”的夸口,其妻不服,遂出上联,纪竟不能对,虽有“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等对句,但均不工整
霜降降霜,儿女无双双足冷
清初某落魄文人,于霜落之日以“谐音”撰
今朝重九,九重又遇一重阳
载《坚瓠首集》卷二。据说是明孝宗于重阳节所出的一个单联。句中“重九”、“重阳”有相同字眼,二者均指九月九日重阳节,“九重”则为“重九”的倒语,指帝王所居
书生书生问先生,先生先生
栽《坚瓠五集》,句中“书生”出现两次,“先生”出现三次,含义不尽相同。全句意为:书生对经书不熟悉,就问老师,因为老师是先出生的,亦有先生也不熟之意
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
此联出句写当时江西南昌发生反抗天主教的事情,其知县江某坚持正义,不幸被传教士所杀,激愤了全国爱国志士,江亢虎在江亭(即北京陶然亭)悼江知县时作此联,曾有报纸悬赏下联,但未有能对答者。广东余初立有一对:沈老于沈庄接待沈阳沈处长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此为析字巧对
江鬲隔江,问巫马期骑马无
载宋庄绰《鸡肋编》卷上。江鬲、巫马期均是人名,隔江为江鬲的语音倒转。鬲又是隔的声旁。巫马期、骑马无,也是语音颠倒后相谐 七品衙门,五品官,四品服色
载于《坚瓠十集》卷一。明嘉靖庚寅年夏言任兵科都给事中,因议郊祀礼,加翰林学士衔,掌科事,又服四品服色,明代,给事中官七品,翰林学士五品,当时翰林检讨许诰用这一事作成出句
问门口何人可配己酉好女子
析字巧对
本庄欲满清平,打出两张一万
双关名联。本庄,打麻将时当庄人自称;清平,“门前清”与“平和”。全句意为:本当庄人意欲实现“门前清”和“平和”,连打出两张“一万”的牌。其另一层意思则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本庄蕃,日本甲级战犯,曾任驻华使馆副武官。1931年任关东军总司令,指挥侵占东北。战后自杀狱中。“满清”,清王朝为满族人所建,因习称之,这里指溥仪傀儡政权统治下的“满州国”。平,平静,平服,没有反抗者。“两张一万”指东北三省的三个军阀:张作霖奉天督军兼省长,东北三省巡阅使,由于没有满足日本人的需要,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阳皇姑屯。张作相,奉系主要骨干,曾任吉林省长、政府主席,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九·一八”事变后,退居天津。万福麟,历任奉军旅、师、军长,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黑龙江司令。东北沦陷,退至河北。是为“打出两张一万”。此联通句双关,表里两句皆通达清畅,结合巧妙,刁钻诡怪
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锡禹
明代江南著名才子吴梅村,在秦淮名妓卞玉京宅中宴请诸名士。席间有人以“谐音”出一上联,举座无人能对。联意为: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同时,五个人名按朝代先后排列,有时间顺序
沙千里杨万里,杨载沙汀周而复
以当代五位文学艺术界名人组句,无一关联词,句意畅达
烽山峰栽枫树,风吹枫叶落丰城
同音、复字巧对
倾心清水青茶,轻声亲热请亲人
同音、复字巧对
山水画画水山,水水山山如画画
叠字妙联,又含顶针、复字等手法
水星观观水星,水星不动水星动
“水星观”为一道教庙宇,建于河边,可在观看水中之星。句中两“观”字一为庙宇之“现”,音guàn,一为观看之“观”,音guān。四个“水星”依次为观名、观中水与星、天
上水星、河中水与星
一张琴上七条弦,弹出五音六律
见于《坚瓠五集》卷四。其妙在于虽咏一物,却同时用上了“一、七、五、六”四个数目字,且前后照应,毫不牵强
何所长何所长,有何所长当所长
首“何所长”三字指姓何的所长,“所长”为职务。接下的“何所长”指有什么特长。后七字意为有什么特长配当所长。句中的“何”一作姓氏,一作疑问词,“长”亦是同形异音词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
“前中山”指明初名将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后中山”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钟山”即紫金山,在江苏南京市区东。“中”与“钟”同音
月下渔人,西江打鱼,网碎西江月
先分别出现“月”和“西江”于句尾合成词牌名《西江月》;另有“渔”、“鱼”二同音字
清河、新河、香河,三河河间涉青龙
此联由河北省七个县名组成,涉,指涉县
武松恩施救施恩,恩施施恩于恩施
同字异解巧对
石山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山山出
析字巧对
俊俏佳人偕伴侣,作佰代俍俦伉俪偶
全句字均含“人”字,佰通百;俍完美
涓涓溪流,浅浅深深澎澎湃湃汇江海
同旁巧对
白河流白水,白水戏黄龙,翘首邀丹凤
白河、白水、黄龙、丹凤为陕西四个县名。句中含白、黄、丹三色
黄土高坡,青石头,黑木炭,烧出白石灰
句中嵌“黄”、“青”、“黑”、“白”四种颜色
携锡壶,游西湖,锡壶坠西湖,惜乎锡壶
此联相传系一秀才所作,后世无人能对。传朱熹过南平买景泰蓝瓶,有人成一对:过南平,
买蓝瓶,蓝瓶得南平,难逢蓝瓶
蔡元培黄炎培培养出一代炎黄元元才子
姓名、复字巧对
福桔满山红,建兰四季青,珍果名花福建富
福桔为水果名,建兰为花卉名,均产于福建。满山红、四季青均中药名,富与福的声旁相同,语音相谐
峰上一株枫,枫上一窝蜂,风打枫,蜂飞逃四方
据《同安文史资料》第二辑介绍,这是南宋朱熹任同安主簿时的征联出句。句中“峰、枫、蜂、风”四字系同音。闽南方言中“方”亦与前四字同音,另“峰、蜂”声旁相同,“风”则是“枫”的声旁
次女姿容,少女妙龄,伶俐出众,众人言誊好女子
析字巧对
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
复字嵌名讽刺巧联。分别指孙中山、袁世凯(河南项城人)、黎元洪(湖北黄陂人)、冯国璋(河北河间人)、徐世昌(江苏东海人)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此联有“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对句,另有一对: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省曰黔省,江曰乌江,神曰黑神,缘何地近南天,却占北方正色
清嘉庆年间,礼部尚书李宗仿于贵州遵义城外乌江渡口撰一上联,无人能对。上联中黔字,乌字,两字都含“黑”意,而在方位上,“黑”是代表北方的色彩,然而地处我国最南端的贵州省,省名,江名,神名都以主北方的黑色命名,这是为什么?面对这样一句上联,要求工稳的答对非常不易
大凉山山山小,小凉山山山大,不论大山小山,都是锦绣河山
四川彝族居住地在大凉山、小凉山,大凉山占地面积远不如小凉山,当地人为此成一上联
家住长安,出仕东安,貌比潘安,才比谢安,修己以安人,修已安百姓
句合六个“安”字,嵌地名“长安”、“东安”,嵌人名“潘安”、“谢安”;“修已……”二句出自《论语·宪问》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此联相传为嘉庆八年为一船工所作,求人对答,但无人能对。解放后,曾有以“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对答,但词类和韵均不工整,严格讲,仍属绝对
峰上枫,枫上蜂,秀峰顶上生枫树,枫树结蜂巢,风吹枫叶封蜂户,蜂归无路
同音、复字巧对
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九江已剩十里
数字巧对
一楼名天下,两字最关情,收三湘四水五湖六合风光,邀七步八仙骚客,颂巍峨九州十亿尧舜
数字巧对 。
以下所列“绝对”,有的虽说已经有“对”,如“一孤舟”、“月照纱窗”、“好女子己酉生”等,但“绝对”之所以成“绝”,就是要求这些对联必须是工对,宽对则不能视为成对,因此仍列于此。
皮背心
一物品,人体三器官
冰汽水
一食品,水的三形态
香香两两
据说这是朱熹的一个征联出句,至今无偶。前一个“香”字为形容词,作定语;后一个“香”字是名词,作中心语。“两”字则是前者为数词,义同“二”,后者为量词,实即“二两”之意。另在闽南话中香香和两两,因词性不同,二组中的同形词读音均有区别
冰比冰水冰
“冰”字三嵌,句意畅达
古文故人做
双重合字对联。马萧萧先生曾在《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8年第l期著文,对以“志言志士心”,变合字为拆字,亦堪称妙,只是词性与出句不符
李姐理解礼节
同音巧对
农行行,行行行
此联系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悬联
李白居,易安居
联嵌三古人名字
切切不能一刀切
“切切”,务必之意,末字的“切”读平声,和前面的“切”读音不同,“刀”系“切”的偏旁
知母乳香金不换
句由三味中草药名组成
莲青李白李青莲
回文巧对;嵌唐代大诗人李白名、号
缘因对句对姻缘
回文巧对,“因”、“姻”同音相谐
子女好大人可倚
合字巧妙
烟沿檐沿湮燕眼
同音(不同调)字巧对
吾同子吃梧桐籽
同音词组巧联,“吾同子”又分别为“梧桐籽”的声旁
晃岩日光照山石
析字巧对
岑溪山水今奚在
拆广西地名“岑溪”,有人拆二字成上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传为古代一少女择婿联,因不得佳对忧忿而死。广东余初立有一对:俊俏佳人伴伶仃
浦江清到清江浦
回文妙对
田心见石思为砚
析字巧对
妙龄少女子好逑
析字巧对
歪山头,山头不正
“山头”重词,“歪”拆为“不正”。
花生,生花,落花生
“花生”,植物名;“生花”,是“花生”的颠倒,动宾词组;“落花生”即指花生的生长特性,又是花生之别名
中华文明闻名中外
“文明”与“闻名”,异形同音;又“中”字用两次。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今、进、尽、近谐音,世、士、是、视同音
石狮市实施四十事
同音巧对
弹琴谈情绘画会话
同音巧对
赏中秋醉酒杏花村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民国初年拆字巧对
书架架书,书架书架
一字多义
石万石授石州离石县令
宋庄绰《鸡肋编》录此单联。石万石于神宗元祜年间(公元1086—1094年)派任当时的石州离石县(今属山西省)县令,时人作此单联。其中姓氏为石,人名带石,州名是石,县名含石,是为绝妙之“四石”
好女子女家嫁生男为甥
内容系指男到女家落户,生男孩女方家称其为甥。全句离合好、嫁、甥三字,自然巧妙
太大犬十五夜张口吃月
妙少女原心愿配己酉郎
析字妙联
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明月天心,老照四方八角
“明月”指明月池,“天心”指天心阁,“老照”指老照壁,“四方”指四方塘,“八角”指八亭。以上均是长沙胜迹地名
一而二,二而三,三人为众
写其由单身一人成婚而为二人,由夫妻二人生子而成三人之事。巧用顶针、析字手法
陋室提镭,居里居然居这里
复字巧联。“居里”为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名词;“居然”,副词;“居这里”之“居”为动词
孙行者过太行山,肩挑行李
同字异音另解巧联
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同音异字妙联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此联相传系王安石给苏东坡出的三个上联之一,苏未能答出,成为历史上遗留的绝对,铁瓮城是古代的一城名,城西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庙宇胜迹。广东余初立有一联:华夏国中,孔孟墨子一圣人
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
此联系清代一卖炭翁所作,百年之后,虽有人曾以“竹横麻竖,青黄交错软硬帘”为对,但欠工整,特别是炭出于山,盐出于水要对仗甚工,确不容易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此联相传为纪晓岚之妻所作。当时,纪晓岚有“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对”的夸口,其妻不服,遂出上联,纪竟不能对,虽有“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等对句,但均不工整
霜降降霜,儿女无双双足冷
清初某落魄文人,于霜落之日以“谐音”撰
今朝重九,九重又遇一重阳
载《坚瓠首集》卷二。据说是明孝宗于重阳节所出的一个单联。句中“重九”、“重阳”有相同字眼,二者均指九月九日重阳节,“九重”则为“重九”的倒语,指帝王所居
书生书生问先生,先生先生
栽《坚瓠五集》,句中“书生”出现两次,“先生”出现三次,含义不尽相同。全句意为:书生对经书不熟悉,就问老师,因为老师是先出生的,亦有先生也不熟之意
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
此联出句写当时江西南昌发生反抗天主教的事情,其知县江某坚持正义,不幸被传教士所杀,激愤了全国爱国志士,江亢虎在江亭(即北京陶然亭)悼江知县时作此联,曾有报纸悬赏下联,但未有能对答者。广东余初立有一对:沈老于沈庄接待沈阳沈处长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此为析字巧对
江鬲隔江,问巫马期骑马无
载宋庄绰《鸡肋编》卷上。江鬲、巫马期均是人名,隔江为江鬲的语音倒转。鬲又是隔的声旁。巫马期、骑马无,也是语音颠倒后相谐 七品衙门,五品官,四品服色
载于《坚瓠十集》卷一。明嘉靖庚寅年夏言任兵科都给事中,因议郊祀礼,加翰林学士衔,掌科事,又服四品服色,明代,给事中官七品,翰林学士五品,当时翰林检讨许诰用这一事作成出句
问门口何人可配己酉好女子
析字巧对
本庄欲满清平,打出两张一万
双关名联。本庄,打麻将时当庄人自称;清平,“门前清”与“平和”。全句意为:本当庄人意欲实现“门前清”和“平和”,连打出两张“一万”的牌。其另一层意思则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本庄蕃,日本甲级战犯,曾任驻华使馆副武官。1931年任关东军总司令,指挥侵占东北。战后自杀狱中。“满清”,清王朝为满族人所建,因习称之,这里指溥仪傀儡政权统治下的“满州国”。平,平静,平服,没有反抗者。“两张一万”指东北三省的三个军阀:张作霖奉天督军兼省长,东北三省巡阅使,由于没有满足日本人的需要,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阳皇姑屯。张作相,奉系主要骨干,曾任吉林省长、政府主席,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九·一八”事变后,退居天津。万福麟,历任奉军旅、师、军长,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黑龙江司令。东北沦陷,退至河北。是为“打出两张一万”。此联通句双关,表里两句皆通达清畅,结合巧妙,刁钻诡怪
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锡禹
明代江南著名才子吴梅村,在秦淮名妓卞玉京宅中宴请诸名士。席间有人以“谐音”出一上联,举座无人能对。联意为: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同时,五个人名按朝代先后排列,有时间顺序
沙千里杨万里,杨载沙汀周而复
以当代五位文学艺术界名人组句,无一关联词,句意畅达
烽山峰栽枫树,风吹枫叶落丰城
同音、复字巧对
倾心清水青茶,轻声亲热请亲人
同音、复字巧对
山水画画水山,水水山山如画画
叠字妙联,又含顶针、复字等手法
水星观观水星,水星不动水星动
“水星观”为一道教庙宇,建于河边,可在观看水中之星。句中两“观”字一为庙宇之“现”,音guàn,一为观看之“观”,音guān。四个“水星”依次为观名、观中水与星、天
上水星、河中水与星
一张琴上七条弦,弹出五音六律
见于《坚瓠五集》卷四。其妙在于虽咏一物,却同时用上了“一、七、五、六”四个数目字,且前后照应,毫不牵强
何所长何所长,有何所长当所长
首“何所长”三字指姓何的所长,“所长”为职务。接下的“何所长”指有什么特长。后七字意为有什么特长配当所长。句中的“何”一作姓氏,一作疑问词,“长”亦是同形异音词
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
“前中山”指明初名将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后中山”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钟山”即紫金山,在江苏南京市区东。“中”与“钟”同音
月下渔人,西江打鱼,网碎西江月
先分别出现“月”和“西江”于句尾合成词牌名《西江月》;另有“渔”、“鱼”二同音字
清河、新河、香河,三河河间涉青龙
此联由河北省七个县名组成,涉,指涉县
武松恩施救施恩,恩施施恩于恩施
同字异解巧对
石山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山山出
析字巧对
俊俏佳人偕伴侣,作佰代俍俦伉俪偶
全句字均含“人”字,佰通百;俍完美
涓涓溪流,浅浅深深澎澎湃湃汇江海
同旁巧对
白河流白水,白水戏黄龙,翘首邀丹凤
白河、白水、黄龙、丹凤为陕西四个县名。句中含白、黄、丹三色
黄土高坡,青石头,黑木炭,烧出白石灰
句中嵌“黄”、“青”、“黑”、“白”四种颜色
携锡壶,游西湖,锡壶坠西湖,惜乎锡壶
此联相传系一秀才所作,后世无人能对。传朱熹过南平买景泰蓝瓶,有人成一对:过南平,
买蓝瓶,蓝瓶得南平,难逢蓝瓶
蔡元培黄炎培培养出一代炎黄元元才子
姓名、复字巧对
福桔满山红,建兰四季青,珍果名花福建富
福桔为水果名,建兰为花卉名,均产于福建。满山红、四季青均中药名,富与福的声旁相同,语音相谐
峰上一株枫,枫上一窝蜂,风打枫,蜂飞逃四方
据《同安文史资料》第二辑介绍,这是南宋朱熹任同安主簿时的征联出句。句中“峰、枫、蜂、风”四字系同音。闽南方言中“方”亦与前四字同音,另“峰、蜂”声旁相同,“风”则是“枫”的声旁
次女姿容,少女妙龄,伶俐出众,众人言誊好女子
析字巧对
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
复字嵌名讽刺巧联。分别指孙中山、袁世凯(河南项城人)、黎元洪(湖北黄陂人)、冯国璋(河北河间人)、徐世昌(江苏东海人)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此联有“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对句,另有一对: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省曰黔省,江曰乌江,神曰黑神,缘何地近南天,却占北方正色
清嘉庆年间,礼部尚书李宗仿于贵州遵义城外乌江渡口撰一上联,无人能对。上联中黔字,乌字,两字都含“黑”意,而在方位上,“黑”是代表北方的色彩,然而地处我国最南端的贵州省,省名,江名,神名都以主北方的黑色命名,这是为什么?面对这样一句上联,要求工稳的答对非常不易
大凉山山山小,小凉山山山大,不论大山小山,都是锦绣河山
四川彝族居住地在大凉山、小凉山,大凉山占地面积远不如小凉山,当地人为此成一上联
家住长安,出仕东安,貌比潘安,才比谢安,修己以安人,修已安百姓
句合六个“安”字,嵌地名“长安”、“东安”,嵌人名“潘安”、“谢安”;“修已……”二句出自《论语·宪问》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此联相传为嘉庆八年为一船工所作,求人对答,但无人能对。解放后,曾有以“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对答,但词类和韵均不工整,严格讲,仍属绝对
峰上枫,枫上蜂,秀峰顶上生枫树,枫树结蜂巢,风吹枫叶封蜂户,蜂归无路
同音、复字巧对
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九江已剩十里
数字巧对
一楼名天下,两字最关情,收三湘四水五湖六合风光,邀七步八仙骚客,颂巍峨九州十亿尧舜
数字巧对 。

3. 客家有些地方,八月十五中秋节祭祖,有什么典故

我们汉族有习俗:清明时节要祭祖,重阳时节也要祭祖,做为一种风俗,几千年来一直沿习到今天,但是客家有些地方,却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祭祖,这又有什么典故呢?

客家祭祖仪式十分的隆重,在祭祖时先会在祠堂举行祭祖仪式,要杀猪、宰羊,还要请鼓手吹奏,并邀请礼生念祭文,还要行三献礼。全族与全村的人都要出动,规模很大,甚至达到上千人。祭祖先是扫各个姓氏宗族的始祖墓,然后祭扫支系的祖墓,再祭扫家族私墓,而宗族的族亲一般一起共同祭扫,结束后,还会在宗祠共进午餐,也就是所谓的“祭墓酒”。

4. 连江的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重五节。
在福建,人们都认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两项活动成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此外还有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龙舟的样式、参赛人员和比赛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异。
福州重龙舟竞渡,旧时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临湖的乡社,都拥有自己的龙舟。端午节前,准备“扒龙船”的乡社便开始集资。人们敲锣打鼓,带着本乡龙舟的旗帜,挨户募捐,俗称“采莲”。乡间大户出钱请“扒龙船”者宴饮的,就可坐“龙船”头,这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坐龙船头的人,还负责背本乡龙船神(各乡的龙船都奉有一种神)的香火袋,成为本乡龙船的领头人。“扒龙船”的场面热烈壮观,清代有诗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诗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好事者以中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众舟鼓木世争先,以得为荣。鼓声、锣声为与人声共阗,水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词》)现在,福州的赛龙舟依然红火。虽然象“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习俗不多见了,但在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莆田龙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讲究。雕成龙头的,说明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有龙头的,表示这个村没有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着太阳的,表明出过孝子;船头齐平、画着龙头,但龙鼻子却又是雕成的,则表示这村出过贵人。唐代梅妃故乡江东村的龙舟便是如此。莆田龙舟最短的是“九对”,有18名划手,加上司鼓、司锣、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长的是’十五对”,即全船划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两洋。北洋龙舟,掌舵者是舟上的总指挥,以村中头面人物充任。南洋龙舟,司锣者为舟上的总指挥,也是村里的头面人物。竞赛时,北洋在终点处立一标竿,上系彩球,以得球者胜。南洋则无,仅以先到达终点者胜。民间有《龙船歌》道:“天时好,天时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闲,扒龙船,是输是赢无‘单倒’(方言,意为没关系)。抢龙珠,跳龙门,‘扶背’(方言,即掌舵)须要用心思。你也争,伊也抢,抢起大家试本事。要同心,要协力,第一船浆要齐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赛一了也就过。伊请你,你请伊,大家齐唱龙船歌”。《龙船歌》描绘了莆田龙舟竞渡活动既激烈又和谐的场面。
闽南一带龙舟竞渡更为盛行。厦门、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规模很大的赛事,参赛者除本地之外,还有来自邻近县区的龙舟。龙舟造型呈长而狭的柳叶状,船头雕刻大龙头,须眉齐全,双目炯炯。龙头上披挂彩绸,船两侧彩绘鳞甲。有的龙嘴还能张能合,舌头能伸能缩。整条龙舟如活龙一般。龙舟因颜色不同而有“白龙”、“黄龙”、“青龙”、“黑龙”等名称。也有些地方船头安上蛙、虾、虎等模型,称为“蛙龙”、“虾龙”、“虎龙”等。据道光版《厦门志》“岁时”(卷15)载:端午“竞渡于海滨,龙船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即古锦标意。”厦门、漳州等地还在竞渡终点停泊“标船”,以鸭子为标。竞赛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箭离弦,飞速破浪前进,岸上观战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当龙舟到达终点时,“标船”把鸭子投入水中。龙舟上的健儿纷纷跳往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极为热闹。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导的集美学村龙舟赛,蜚声海内外。他生前在集美学村亲自设计和修建了宽300米、长800米的龙舟池,并建造了可容16名划手的龙舟10艘,每年举行龙舟赛会。1957年端午节,陈嘉庚曾亲自主持龙舟赛会,邀请同安、海沧、杏林等邻近90多个社乡龙舟队,男女运动员2000多人参加。1987年端午节,首届“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举行,参赛的除福建省队、厦门市队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东张水库也举办过国际龙舟邀请赛,是规模空前的一次龙舟国际盛会。
各地龙舟竞渡还有不同的习俗。在长乐,龙舟一般按亲族建造。小姓的以一族为单位,大姓的以族之下的房为单位,甚至细分到房以下的派系,大致几十户或上百户拥有一艘龙舟。新船竣工后,人们抬舟游乡,而后放到河里“试水”。坐船头者和司舵、司锣、司鼓的都要“投标”决定,即谁出的钱多谁当。新船试水后,便举行邀请赛,由本族青壮年分成几组与外姓的龙舟比赛,俗称“请二班”。在泰宁,从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都属赛龙舟的日子。最热闹的是五月廿七的庙会。赛事全由农民自发组织。比赛分甲、乙两队,甲队为青龙船公,乙为黄龙船妈,每舟设司鼓、司锣、司舵各1人,划手8人。与别处不同的是,比赛时应逆水而上。龙舟上的司鼓是村中德高望重者,不论比赛输赢,司鼓者都得请赛手晚餐宴饮,以示慰问。在霞浦的一些地方,龙舟竞渡时还把粽子抛入水中。在漳平,从四月初一起就有试龙舟的鼓声,俗称“龙船鼓”。男女老少听到第一声“龙船鼓”,都要在原地跳几下,据传说这样可以抖掉身上的跳蚤,不会再被跳蚤咬了。在清流,紧张激烈的龙舟竞渡后,有别开生面的游花船。花船上搭着平台,四周饰以彩带纸花,演员身着古装表演。表演之后,还有捉鸭活动(即把鸭子抛入水中让人去捉),与他处不同的是,无论龙舟上的划手,还是岸上的观众,均可入水追捉,谁捉到归谁。一时热闹非凡,平添许多节日喜庆气氛。在沙县,竞渡之后在木排上表演肩膀戏,以尽观众余兴。在上杭,龙舟分黄色的黄龙和黑色的乌龙两种。另有神船,祀神并司号令,且有鼓乐队。开赛时,神船令下,黄、黑两舟鼓桨猛进。此时神船上鼓乐齐鸣,场面热烈壮观。龙舟以先达终点者为胜。又有用猪膀胱(俗称“猪尿泡”)吹如气球,染红黄各色,上写发奖者名号,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龙舟竞渡争夺,夺得的凭此向给奖者取奖。在平和,旧时龙舟赛时间分二天。初四叫“划水花”,地点在南山大塘,先把水搅浑,至有鱼跳上龙舟为止,然后把鱼蒸熟祭江。初五举行决赛。
1949年之后,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全省各地每年都有规模不等的龙舟竞赛,并且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现在人们已把赛龙舟视为一项水上竞赛的体育活动。1984年国家体委把赛龙舟列为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更推动了这一活动的开展。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粽子古称“角黍”,旧时相传是为纪念屈原的,现在已成为节日的时令美食。粽子从五月初一起就开始制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碱水、或豆壳灰碱水、或其他植物碱水浸糯米(现有以食用碱,味道稍逊),待浸透后用俗称“粽叶”的狭长竹叶包成三角锥体状,再以一种细韧的草(福州称蒯草)或小麻绳扎好,10个1串或50个一串,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将乐一带俗称“棕母”)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碱粽等。碱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在长泰,豆粽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咸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馈送粽子之俗,省内很普遍,俗称馈节、分节或送节。将乐有俗语称:“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学生提粽送老师,晚辈提粽送长辈,以示对师长的敬意。凡有新丧的人家,该年端午不包粽子,由亲戚(多数是对门亲家)送粽。在诏安,送此类粽子固定在初一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节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带,上年纪者至今笃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终)。旧时,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里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据说这样蛟龙便无所得。今无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寿宁、霞浦等地,粽子是节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畲族同胞在端午节也有包粽子的习俗,其粽子更具特色。取菅草叶包裹,俗称“五节粽”。据民国版《霞浦县志》“礼俗”(卷24)记载:“山乡畲民制粽横式,谓之‘横巴’。米亦糯,而碱独佳,故质柔韧,较寻常的角式者更可口,俗称‘畲婆粽’。亦互相馈送如常仪。”
漳平的端午节还包“假粽”和“乖粽”。所谓“假粽”是用竹叶包谷皮,然后送到屋外去,据说这是为送蚊送虫,以避免虫蚁的叮咬。所谓“乖粽”,是专门包给小孩子吃的,据说小孩吃了后便会变乖,很听话。“乖粽”用料与一般粽子相同,只不过包粽时间提前些。
端午节除粽子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应时食品。厦门旧时有食黄鳝之俗,目的是“驱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称“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泉、莆是日多食鸜鹆螺,以能明目。”(明·何乔远:《闽书》卷38《风俗志》)在泉州一带,吃“煎�”(煎海蛎),拌菜煎的又称“菜�”。端午煎�据说是为了补天。传说女蜗炼石补天处有裂隙,因此阴雨连绵(闽南此时正是多雨季节),于是大家煎�补天。此外,泉州一带还吃“润菜饼”。�与润菜饼同时是祭祀祀祖先与诸神必不可少的供品。
莆田有俗语说:“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有些地称“初五扒”,即扒龙船)。这概括了该地赛龙舟之外的端午节所有习俗。“初一糕”指的是五月初一莆田民间做米糕。糕的样式虽有不同,但制作的原料与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后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征命名的“薄荷糕”等。“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制作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为四角粽。“初三螺”指的是初三时,民间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初四艾”指的是初四这天,家家在门上插艾叶、菖蒲避邪,也有的认为初四插艾会使人清醒。“初五蛋”指的是初五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们采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桔枝等,统称“午时草”。中午,“午时草”与鸡蛋一起煮,味道芬香。人们以煮蛋的汤水洗澡,浴后换上夏令新装,每人再吃上两个鸡蛋,以图吉利。小孩子在浴后要在肚脐和额头上点雄黄,借以驱邪除病。有的小孩身上还挂着装上染成红色鸡蛋的小网兜。
福清也有一首概括端午节事内容的民谣:“初一钉门葱(按:门葱指艾、蒲);初二起炸猛(福清方言,起炸是米麦粉发酵制成的甜果。猛,即发酵。)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
端午悬艾插蒲的习俗在全省各地普遍流行。一船做法是初五这天,采艾叶、菖蒲,以红纸条卷束,悬挂门首(或钉于门柱两边)。因艾形似虎,蒲形如剑,可借以驱魅压邪。实际上艾与菖蒲均为中草药,药用功能颇多,故有健身祛病的效果。在闽南,除艾、蒲之外,有的还悬插带绿叶的榕枝或桃枝,有的还悬插松、柳、大蒜头。谚语说:“插艾身手健,插松壮如龙”。在光泽、将乐,与艾、蒲同悬门户的还有葛藤,谓可压凶禁蛇。艾、蒲不但用于悬、插,而且还用于熏、洒。在政和,“取菖蒲根及雄黄石磨酒,喷室中,并燃艾挥熏,相传能辟蛇蝎”(民国《政和县志》20《礼俗》)。在光泽,“切菖蒲根泡酒,朱砂雄黄末调服,谓可延年,用以涂足喷床,辟蛇解毒。”(清·乾隆《光泽县志》卷4《舆地志·风俗》)在福州地区,“以蒲与雄黄入酒饮之,并制雄黄为筒,燃于屋壁床帐之上。小儿则以其末涂耳鼻,云避百毒”(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在,大家知道雄黄酒有害健康,因此不再饮用。旧时,武平有“泛蒲觞”之俗,即以菖蒲酒密封于瓶中,放在溪河上游,任其逐流而下,再取而饮之,今已无此俗。
福建民间尤重端午节的中午时分,因此有采“午时草”、“午时茶”,取“午时水”、写“午时书”与“晒午时”之俗。
“午时草”有两种类型:一是初五清晨便上山采集各种应时中草药,晒到午时,或用于烧水沐浴,或用于煮蛋,或制成药贮藏备用,莆田、仙游等地即属此。另一是指午时采集的药草,“傍午采蓄药物,为‘午时草’”(清·乾隆《福鼎县志》卷2《风俗》),闽东的福鼎等地即属此。“午时茶”实际上与“午时草”相类似,也是以多种中草药合成,并非是茶叶。福州地区常称“药”为“茶”,以避不吉利,“午时茶”即此义。古田端午节“饮蒲酒,合药配制午时茶。”(民国《古田府志》卷21《礼俗志》)崇安端午“采药作午时茶”(清·康熙《崇安县志》卷1《风俗》)。在将乐,初五午时,许多妇女上山采集“午时茶”,以备全年消毒灭病之用。福州地区及闽北各地,此俗至今仍相沿不改。
“午时水”也有两种,一种是以“午时草”熬的汤,“午时取草煎汤,曰‘午时水’”(民国《龙岩县志》卷21《礼俗志》),用于沐浴,可以祛毒除病。此俗在全省流行很广。另一种“午时水”指的是初五日午时的井水。据说这时水质最好,人们赶紧从井里汲水,装到瓮里保存起来,说是不会变质,可当药用;用这种“午时水”沐浴,百姓认为能祛浊除病。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闽南,漳平亦有此俗。汲完午时水,人们便趁此时清洗水井,因此闽南便有端午清井的习惯。在福州,人们却忌于端午节中午汲井水,传说此时天神降毒水,不宜汲用。
“午时书”是初五午时正所写的对联。如同春联一般,以红纸写成(居丧之家用素色纸),贴在门户上,以避邪祛魅。“午时书”的内容大多是纳福迎祥、驱邪消灾之类,也有涉及地方风物习俗,各地不同。福州通用的句子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谈忠说孝,饮酒读骚”,“端取乎正,午得其中”等等。江滨人家写:“十丈龙旗,此日夺标应在我;满江鼍鼓,中流击楫有何人”。也有咏节日风俗的:“无事陶情,四日先支五日酒;不能免俗,未时才写午时书”。福州的“午时书”之俗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尚有,今已很少见到。南靖多写:“龙舟下水千灾散,虎艾悬门百福臻”。或有“五月五日午时书,千祥万福集门闾”等对联贴于门上。在建宁、泰宁、政和,门边张贴的是:“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邪”。在漳平,以红纸条写着:“五月五日午时书,四海龙王进宝珠。孔子笔头千斤重,扫尽虫蚁永消除。”只是这些红纸条不是贴在门户上,而是贴在墙壁上。在连城,以黄纸条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行病鬼王口吐血”,“五月五日送毛娘(即毛虫),毛娘一去不返乡”,“五月五日午时书,四海龙王进宝珠”等等,张贴于厅堂、厨房各处。在大田,也有“书门贴,粘枨间”之举(民国《大田县志》卷5《礼俗志》)这与福州的“午时书”,有相似之处。
端午之前的三四月多为黄梅雨季,屋里屋外阴湿霉变,杂菌虫豸滋生。端午来临,天气转晴,正是清污的日子。初五是端午节卫生活动的高潮。在福清,清晨,人们便把洗干净的家具、被帐等,放到屋顶、阳台或屋前的空地上晒,一直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这就是“晒午时”。据说,晒过午时的被帐家具不生虫豸。
端午节时,各地还流行用石灰撒墙根壁角,以除虫蚁。有的则以雄黄粉末制成小纸炮,称“黄烟”,于中午在室内点燃,以熏烟驱除蚊虫。在建阳,妇女与小孩以粽叶折成小船,内放五六枚螺壳,将其置与床下,说是可以送跳蚤。在上杭,民间以方形白纸写上24个“白”字,绕成一个圆圈,圈中写“祛病驱邪”4字,圆圈两旁,写上“董老仙人真口诀,二十四字白如雪,艾旗蒲剑逐妖魔,除虫斩蚁无踪迹”字句。待中午祀神时,以雄黄酒喷上,张贴于房中墙上。连城、龙岩亦有此俗。据民国版《龙岩县志》“礼俗志”(卷21)载:“溶雄黄于酒,涂儿童手、面,以为可辟虫也。书写厨壁,以为可避虫蚁也。书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口舌上天台,虫蚁归地府’,或书云:‘五月五日午时节,董仲仙师传口诀。二十四字白如雪,驱虫逐蚁走无迹。’”在厦门、同安、金门等地,端阳午时,民间以纸为人,写上一家生辰,送水边焚之,名为“辟瘟”。
在福建民间,端午节还有些专属于儿童习俗。一是为孩子们系“长命缕”。“长命缕”实为五色丝线,于端午时系在手腕处,须到七夕方能解下,意在祈求小孩平安成长。这一习俗在各地普遍流行。二是以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个“王”字,据说可以驱邪避祟。三是佩香囊。香囊多以彩色丝线结织而成,有三角形、球形、菱形,内装沉香、朱砂或樟脑丸,或以白芷、丁香、木香等研磨成的细粉,清香四溢,用以祛秽逐疫。
端午节是个传统的重要节日,现在仍为人们所重视。古时福州及闽北一些地区,端午节是在五月初四过的,据说因王审知死于五月五日而避之。现在,除个别地区(如永定的洪坑等)外,都在初五过节。

5. 饮酒相关的诗词

1、《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3、《问刘十九》唐代: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4、《凉州词二首》唐代: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5、《九日》唐代:李白: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

6. 麻烦各位帮我找找一些对联,越多越好!!!!!!!!!谢谢!

对联1:楼外青山皆入眼 几度夕阳 今朝分外红
舍内红颜悉动心,数处梧桐,明日尤是青
对联2:半帆风月清江醉
一瓢春水夕阳红

对联3:生性淡泊,客来惟有茶当酒
逝归辉煌,人去只能言追念

对联4:千年古木几近死,甘霖数降,而今喜见发春花
万世基业将当灭,明才临扶,至此乐赏生枝桠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削平山岭铺大道
跨越江河架宏桥
山青水秀风光好
人寿年丰喜事多

笛弄梅花曲
莺啼杨柳风
春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楼前
洞庭自有千重浪
世上今逢万里潮
满怀生意春风蔼
一点公心秋月明
瑞雪映兆丰稔岁
神驹腾跃吉祥年

莺迁金谷晓
花发锦城春
春暖风和日丽
第丰物阜民欢
枝头梅绽新春丽
海角龙腾伟业兴
大地时时腾紫瑞
春风处处醉芳菲
千山齐唱迎春曲
万水同吟幸福歌

桃红映人面
水绿织克光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雪爱梅花人爱雪
春回大地我回春
一言九鼎山河动
万户千村日月新
玉龙吐宝庆吉日
金凤含珠贺新年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乐滋滋为四化
笑盈盈迎顾客
春满神州苏万物
文昌艺苑谱千篇
室内声屏观世界
楼前竹柏写人生
禹地花明春柳绿
尧天日丽晓霞丹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为一家
元日有杯皆进酒
春来无处不飞花
海岛春融花竞放
南天日暖鸟争鸣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缘冀北送春风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
希望工程播希望
文明国度创文明
美酒欢心杯起舞
春风得意笔生花
爆竹声声春讯早
桃符处处岁时新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谷丰
提高医疗质量
增进人民健康
四面青山看画展
三溪碧水听诗吟
春潮涌起千江雪
海域探来万斛珠
院庭不大聚财富
柴门虽低出人才

大地春光好
农村气象新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春临玉宇繁花艳
福到门庭喜气盈
几行柳绿山川秀
一树梅红天地春
百货风行财政裕
顾客云集市声欢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红梅铮骨傲雪
桃李笑颜迎春
新春喜饮丰收酒
佳节乐吟改革诗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三春草木如人意
万里河流似利源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春满勤劳门第
喜融幸福人家
窗前细雨传春讯
枝上黄鹂送好音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术业宜从勤学始
韶华不为少年留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旭日横空出世
腊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庆丰收全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年丰德茂福盛
家旺国兴人和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只因一夜春风到
顿教满园瑞草喧

风景这边 好
江山如此娇 共庆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间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开新运
万里笙歌乐太平
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旭日横空出世
腊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庆丰收全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年丰德茂福盛
家旺国兴人和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只因一夜春风到
顿教满园瑞草喧

风景这边 好
江山分外娇 共庆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间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开新运
万里笙歌乐太平
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

节日人人共乐
江山处处皆春
虎踞龙盘雄宇宙
山青水秀壮乾坤
析春邻里传捷报
佳节锣鼓庆功臣
人梯巧搭登攀路
心血勤浇栋梁材
旭日融和开柳眼
春风摇曳送莺喉

到处山欢海笑
遍地虎跃龙腾
白雪纷飞梅吐艳
红霞绮丽岁争荣
春风绿染千山秀
善政辉昭万户新
柳绿花繁春早到
猪多肥足岁丰盈
昨夜春风才入户
今朝杨柳半垂堤

为江山溺秀色
与日月争光辉
北国冰封笼大地
南疆雪化始新春
四面春山悬画卷
三江碧水涌诗涛
邦基永固农为本
国运长兴教领先
解趣黄鹂频送韵
知情绿柳渐拖丝

岁岁风调雨顺
年年韧阜民康
三峡冰消舟放胆
五湖水暖鸭知春
一身正气好公仆
满腹才华作栋梁
五岳红梅开盛世
九州瑞雪兆丰年
岁自更新春不老
花多增艳水长流

履洪涛如平地
拥大海作良田
尊师爱生风尚美
勤学苦练气象新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家和睦一家福
四季平安四季春
万树欣随春水流
百花争向艳阳红

日丽凤和人乐
国强民富年丰
兢兢业业育桃李
勤勤恳恳做园丁
储蓄不嫌存钱少
节省经常积累多
军民团结家家乐
党政清廉户户欢
一片彩霞迎旭日
万条金缕带春烟

冬去山青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开源能引千泓水
节流可聚万盘金
春到山乡处处喜
喜临农家院院春
开发财源为民致富
唯才是举替国进贤
冬雪欲白千里草
春晖又红万朵花

庆幸一元夏始
祝福万户更新
军属门上光荣匾
战士胸前英雄光
运际升平人共乐
气当和淑鸟知春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
薄利多销生意兴隆
柳眼才舒芳草地
桃腮正晕碧云天

昨夜春风入户
今朝喜气盈门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
校园沸腾春来早
师生团结佳话多
水陆舟车四通八达
城乡客货纷至沓来
风吹杨柳千门绿
雨泣桃花万树红

香梅含苞怒放
瑞雪吐絮迎春
春回大地千峰秀
日暖神州万木荣
劳动门第春常在
勤俭人家庆有余
保家卫国全民有责
当兵服役满院增光
勤饲养六畜兴旺
多积肥五谷丰登

几点梅花添逸兴
数声鸟语助吟怀
莺梭织出添花锦
燕剪裁来特色春
淑气千重山水秀
春光万里画图新
东风吹暖英雄门第
喜报映红光荣人家

国逢安定百事好
时际芳春万象新
山河有幸花争放
天地无私春又归
花香满院花觉趣
鸟语飘林鸟知春
桔井泉香杏林春暖
芝田露润蓬岛花浓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绿柳千条征淑气
红梅万点缀新春
渔歌唱平千顷浪
螺号唤醒万家春
注意卫生延年益寿
讲究科学祛病去灾

冬去犹留诗意在
春来身入画图中
崭新岁月春天地
喜庆年头寿山川
旭日寿星赠五福
东风彩笔绘三春
燕舞莺歌喜盈在地
桃欢李笑春满校园

渔歌晓迎红日出
风帆暮载锦鳞归
蛇盘玉兔年有吉
雪舞红梅院多祥
风回山野波争舞
春到人间花怒开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
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堤外波光万里碧
海上渔舟千担银
天泰地泰三阳泰
家和人和万事和
天上月明千里共
人间春色九州同
为人师表诲而不倦
替国树才教必有方

点点轻舟腾巨浪
阵阵渔歌卷春风
翻腾稻菽千重浪
笑绽工商万朵花
刚尝盛世开怀酒
又赋春风得意诗
指点江山春光满目
激扬文字彩笔生花

春来处处绿成海
花放枝枝红到楼
山经春雨清如洗
柳坐东风翠欲流
桃花已恨三层浪
玉树长含万里风
树雄心攻克科学堡垒
立壮志攀登世界高峰

和风舞动门前柳
喜雨催开苑里花
商业繁荣迎客笑
药都珍草祝人康
万里和风吹柳绿
九州春色映桃红
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
紧握钢枪守卫大好河山

紫笋破冰辞旧岁
红梅得意闹新春
玉树暖迎沧海日
珠花光动锦城春
槽边不乏千里马
仓内常存万石粮
企业自主干群意气奋发
质量优先生产捷报频传

两制策启千秋业
五星旗开一统天
芳草多情人益寿
鸣禽得意世升平
百问不烦百拿不变
笑容常在笑口常开
货架上下朵朵红梅争艳
柜台内外张张笑脸迎春

八方财富八方景
十里春风十里街 花开彩槛呈春色
莺啭芳林报好音
人民军队所向无敌
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世上无难事无心人不就
科学有真谛有志者竟成

造林直上千重岭
筑坝横阻万顷波
碧岸雨收莺语柳
蓝天日暖玉生香
民族正气山川增色
功臣喜报门第生辉
文明经商门庭若市春满店
礼貌待客宾至如家暖人心

屋满春风春满屋
门盈喜气喜盈门
春风荡荡河山秀
旭晶瞳瞳大地新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
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丽日悬天腊尽春回华厦美
神州翘首山呼水唤游子归

喜看五湖添秀色
欣闻三峡放高歌
千帆竞发风和顺
万马争驰路康庄
祖国风光莺歌燕舞
侨乡面貌月异日新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
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回答者:271180108 - 助理 三级 7-7 09:54

楼外青山皆入眼 几度夕阳 今朝分外红
望中碧水恍如梦 万里乡关 昨夜何其远

半帆风月清江醉
一帘云雨明月羞

生性淡泊,客来惟有茶当酒
居所宁静,香溢自因墨似花

千年古木几近死,甘霖数降,而今喜见发春花
一夜东风复得苏,旭日重升,此后尚期种秋实

7. 端午节福建人是怎么过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重五节。在福建,人们都认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两项活动成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此外还有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龙舟的样式、参赛人员和比赛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异。
福州重龙舟竞渡,旧时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临湖的乡社,都拥有自己的龙舟。端午节前,准备“扒龙船”的乡社便开始集资。人们敲锣打鼓,带着本乡龙舟的旗帜,挨户募捐,俗称“采莲”。乡间大户出钱请“扒龙船”者宴饮的,就可坐“龙船”头,这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坐龙船头的人,还负责背本乡龙船神(各乡的龙船都奉有一种神)的香火袋,成为本乡龙船的领头人。“扒龙船”的场面热烈壮观,清代有诗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诗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好事者以中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众舟鼓木世争先,以得为荣。鼓声、锣声为与人声共阗,水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词》)现在,福州的赛龙舟依然红火。虽然象“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习俗不多见了,但在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莆田龙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讲究。雕成龙头的,说明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有龙头的,表示这个村没有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着太阳的,表明出过孝子;船头齐平、画着龙头,但龙鼻子却又是雕成的,则表示这村出过贵人。唐代梅妃故乡江东村的龙舟便是如此。莆田龙舟最短的是“九对”,有18名划手,加上司鼓、司锣、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长的是’十五对”,即全船划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两洋。北洋龙舟,掌舵者是舟上的总指挥,以村中头面人物充任。南洋龙舟,司锣者为舟上的总指挥,也是村里的头面人物。竞赛时,北洋在终点处立一标竿,上系彩球,以得球者胜。南洋则无,仅以先到达终点者胜。民间有《龙船歌》道:“天时好,天时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闲,扒龙船,是输是赢无‘单倒’(方言,意为没关系)。抢龙珠,跳龙门,‘扶背’(方言,即掌舵)须要用心思。你也争,伊也抢,抢起大家试本事。要同心,要协力,第一船浆要齐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赛一了也就过。伊请你,你请伊,大家齐唱龙船歌”。《龙船歌》描绘了莆田龙舟竞渡活动既激烈又和谐的场面。
闽南各地还有各自独特的端午习俗。据介绍,厦门、漳州等地还在竞渡终点停泊“标船”,以鸭子为标。竞赛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箭离弦,飞速破浪前进,岸上观战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当龙舟到达终点时,“标船”把鸭子投入水中。龙舟上的健儿纷纷跳往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极为热闹。 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走“贡王”的民俗为当地乡亲喜闻乐见。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清代进士黄开泰有一首《端阳走贡王竹枝词》记其盛况:“满城竞唱贡王歌,结队游街鼓伴锣。端午舁神因底事?开漳英烈绩难磨。” 泉州端午节有很多祈福消灾习俗,包括门楣插“五瑞”(即五种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等。另外还有一种谐趣的驱邪消灾的习俗叫“采莲”,采莲队伍中有铺兵、锣鼓阵、花童或男扮女装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举长杆幡旗的“醉汉”充当前导,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龙头压阵,为沿途的民众入室舞旗拂扫。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导的集美学村龙舟赛,蜚声海内外。他生前在集美学村亲自设计和修建了宽300米、长800米的龙舟池,并建造了可容16名划手的龙舟10艘,每年举行龙舟赛会。1957年端午节,陈嘉庚曾亲自主持龙舟赛会,邀请同安、海沧、杏林等邻近90多个社乡龙舟队,男女运动员2000多人参加。1987年端午节,首届“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举行,参赛的除福建省队、厦门市队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东张水库也举办过国际龙舟邀请赛,是规模空前的一次龙舟国际盛会。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粽子古称“角黍”,旧时相传是为纪念屈原的,现在已成为节日的时令美食。粽子从五月初一起就开始制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碱水、或豆壳灰碱水、或其他植物碱水浸糯米(现有以食用碱,味道稍逊),待浸透后用俗称“粽叶”的狭长竹叶包成三角锥体状,再以一种细韧的草(福州称蒯草)或小麻绳扎好,10个1串或50个一串,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将乐一带俗称“棕母”)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碱粽等。碱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在长泰,豆粽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咸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馈送粽子之俗,省内很普遍,俗称馈节、分节或送节。将乐有俗语称:“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学生提粽送老师,晚辈提粽送长辈,以示对师长的敬意。凡有新丧的人家,该年端午不包粽子,由亲戚(多数是对门亲家)送粽。在诏安,送此类粽子固定在初一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节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带,上年纪者至今笃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终)。旧时,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里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据说这样蛟龙便无所得。今无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寿宁、霞浦等地,粽子是节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都是在中国北方已经失传的古代中国汉文化!

8. 时值九九的翼南平原。的九九啥意思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9. 请帮我查一些对联谢谢

学海无涯勤是岸 云程有路志为梯
少年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脚下行程千里远 腹中贮书万卷多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
笔底一诗可撼世 中庭半弓能容天
白菊开时习作画 黄鹂啭后效吟诗
虽云智慧生灵府 更须功夫在笔端
临老常有身健日 读书偏爱夜长时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10. 重阳节,九月九,聚朋友,再回首打三个数字

999

阅读全文

与南平重阳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体检时检查癌什么意思 浏览:177
武汉社保医保缴满多少年能退休 浏览:249
2018年退休工人还长工资吗 浏览:382
苟仙李长寿 浏览:893
新乡养老险认证逾期怎么办理 浏览:275
巩义长寿山作文 浏览:242
重阳节宁波景区优惠 浏览:565
2016上海市养老金调整 浏览:647
长寿二十四孝背夫出嫁 浏览:378
孔子子贡孝顺分辨 浏览:225
重阳节活动现场载歌载舞 浏览:50
老人家吃苦 浏览:598
老人机如何用手机传视频 浏览:781
哪里是个养生的好地方 浏览:354
失能老人如何喂药 浏览:213
河北企业职工退休金 浏览:951
沙孟海长寿 浏览:929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转农村养老保险吗 浏览:601
长寿金逸国际影城 浏览:632
梦见老人复活什么意思 浏览: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