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孝敬父母事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卫出公姬辄,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
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Ⅱ 你知道孝敬父母的典范的人
古代的故事,满意采纳哦,谢谢
扇枕温席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鹿乳奉亲。”
说的是古时候的郯(tán)子,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都患有眼病,听说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吃鹿乳的念头。郯子知道后,就披了一张鹿皮,来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趁机挤取母鹿的乳汁,拿回来供双亲享用。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卧冰求鲤。”
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王祥的,天寒地冻的时节,继母想吃活鱼。王祥来到河边,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身体来融化坚冰。忽然,河面上的坚冰自动裂开了,从裂口处蹦出两条活鲤鱼。王祥拿着活鲤鱼回家孝敬继母。
Ⅲ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1.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版所措,权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2.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得知母亲因为不好意思藏起尿湿的裤子,主动要求去清洗。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3.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有一天,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4.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
5.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Ⅳ 请例举两个当代孝敬父母的典范人物
我认为最典范的应当属于王凤仪老先生,老善人不仅完全做到了纯善至孝,孝经中与弟子规所讲的孝道老善人都完全笃行,做圆满了。并且把他的善行推及天下,这个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更多的是立身行道。还有南师怀瑾也是孝道典范,虽然南师从戎报国,很少亲自侍奉父母,但南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国学,传播了儒家孝道精义,南师数十年如一日每夜必为父母诵经礼佛。这就是孝经讲的天子之孝,爱敬施与四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Ⅳ 历史上的孝子典范
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Ⅵ 古今孝敬父母的事例
1、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Ⅶ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请列举
1、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2、董永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年龄稍微长大一点后就下田劳动来赡养父亲。董永因为家里贫穷经常帮人做工谋生。农活忙的时候,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邻里乡亲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大财主曹长者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
3、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4、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5、阎元明从小就孝顺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阎元明被任命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为赴任远离家乡,不能奉养母亲,甚是悲痛。母亲也很舍不得元明离开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泪,以致失明。元明强忍悲痛向皇帝上书,请求归家侍奉母亲,皇帝准许元明回家侍养母亲。
母亲得知皇帝准许元明回家养亲,眼睛马上就复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后来,刺史吕寿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诏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并准他母亲颐养天年之后再出仕。母亲故去,服丧过后,元明依然悲伤,每逢忌日都恸哭不止,邻居都很为他感动。
Ⅷ 古今中外 孝敬父母 例子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Ⅸ 现在孝敬父母的典范
在新农镇四家子村小王沟组,只要有人提起老岳家,大家就会不约而同说起老岳家说了一房好媳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得从头说起。
故事的主人公姜丽,1982年10月出生,现年32岁,是典型的80后。姜丽的性格温和,诚实厚道。她既具备现代青年人的天生丽质,更富有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
姜丽的婆婆张华,现年58岁,虽说年龄不算大,但因为人刚强,性格急躁,又有遗传性高血压。早在10多年前就因血压不稳患上轻度脑血栓。10年
前姜丽成为这个价一份子时,婆婆的身体还勉强可以。可就在姜丽女儿出生时,婆婆由于兴奋,血压升高,二次犯病,住医院治疗和姜丽的全身心照顾,婆婆的疾病
再次康复出院后,走路时腿脚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利便了,因为婆婆太要强,怕人笑话。不愿出去锻炼。姜丽的公公岳军和丈夫岳晓良均在庄河打工。照顾婆婆、抚养
幼女和家里、地里的活全落在姜丽一个人身上,她是忙了家里忙家外。一有空还要鼓励搀扶婆婆顺街走动锻炼。
姜丽的爷公公三周年时,全家都害怕婆婆上火犯病。姜丽多次安慰婆婆。办事的一切都由自己忙乎,请婆婆放心,什么事都不用管。好歹熬过了那一段时
间。姜丽以为婆婆的情绪稳定了,生活又进入了正常,可万没想到那年冬天,婆婆因环偏流血,害怕得了不治之症,再次犯病,全家人齐心协力配合医院全力救助,
总算好转,可身体更不如从前了,姜丽就像哄孩子似的哄着婆婆锻炼,有时婆婆还不听她的。在家人眼里,姜丽是一个乐观和气的人;在乡亲们眼里,姜丽是一个不
知疲倦的人;但是谁的心里都明白,姜丽是一个善良孝顺的人。姜丽就是这样陀螺似的潜心侍候婆婆多年。6年前婆婆四次犯病,这一次来势凶猛,脑血管大面积堵
塞,当时已不省人事,虽经医院全力抢救,总算保住性命,可此后,婆婆再也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彻底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这回姜丽陀螺似的忙乎也不赶趟了,因
为婆婆根本离不开人,白天晚上都是如此。为了长远打算,也为了减轻姜丽的劳动强度,全家人一合计,由公公辞去工作,回家帮姜丽照顾婆婆。公公回家后,真的
帮了姜丽不少,喂婆婆吃饭、接屎接尿,特别是晚间,姜丽再也不用睡在婆婆身边随时侍候了,可做饭、洗衣还要姜丽一人承包。
公公的辞工,虽然在侍候婆婆的问题上帮助姜丽解决了一定困难,但家庭生活的担子却重了。全家五口人只靠丈夫一人打工赚钱,且婆婆长期的药物维持
也需要相当一笔费用。姜丽一点也不松懈,除了管好全家的生活,还要抽时间打工赚钱,帮助贴补家用,特别是冬季,她到缫丝厂缫丝,更是起早贪黑做饭、洗涮。
每十天倒班一次,就一天休息时间,人家都要好好休息,她却要充分利用这一天时间多做一些饭菜好在回家不赶趟时公公好熥一熥,再将全家特别是婆婆下来的衣物
清洗干净。姜丽还长期坚持一有空闲就亲自为婆婆洗头、洗脚、擦身子,天气暖和了还用轮椅推着婆婆出去晒太阳。五年了,婆婆的眼、嘴因病都变形了,但身体却
没长褥疮,可见家人对她的照顾何等精心。几年来,姜丽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年还帮丈夫赚到一万多元。
看着姜丽进老岳家十年所做的一切,乡亲们津津乐道:老岳家不知哪辈子修来的福,娶了姜丽这样的好媳妇。
姜丽孝敬婆婆的真实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值得新时代年轻人,特别80后的青年人了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