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人云:孝者,色难也。什么意思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专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属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寓意就是这不是孝,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 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暍。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Ⅱ 孔子在《问孝》中回答子夏的答案:“色难。”是什么意思
色难:(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这是论语里的一句话。色,脸色。难,改变。全专文大致是属说子女孝顺父母要做到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译文: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
Ⅲ 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色难”你知道什么叫色难吗
给父母脸色看,我们也叫冷暴力。
Ⅳ 关于论语: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就是态度很难。 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 (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 (“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 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暍。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子夏问了同样的问题,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至于说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子弟有酒饭,请父兄共享,固然是应当提倡的,但并不困难,不可以以此来判断孝顺与否。前面子游问孝,夫子说要敬亲,这里子夏问孝,夫子说要爱亲。子游、子夏都是夫子的高徒,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唯恐他们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用这话来警示弟子,让他们知道,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心。
还是说孝,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自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同样推广到天下百姓,利益人民不是做面子工程,真心从人民的角度考虑。
Ⅳ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你孝顺父母的时候不是你怎么怎么做了,难的是保持着端正的态度。其实说的就是心中要有个敬字。
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在此处不是学生的意思,晚辈、子女的意思。“服其劳”的其,指代父母。遇到需要做的事情,子女要承担起父母们要做的事情。
Ⅵ 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色难" 你知道什么叫色难吗
遇到色公公吗
Ⅶ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中的 ‘’色难‘’‘’
一、色sè,声母s;韵母è。
1、颜色:红~、绿~。
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厉内荏。
3、情景;景象:景~、荷塘月~。
4、种类:各~货品、花~齐全。
5、质量:成~、足~。
6、情欲。
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艺双绝。
二、难nán,声母n;韵母án。
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道、~能可贵。
3、不好:~听、~看。
三、馔zhuàn,声母zhu;韵母àn。
饭食:酒~、盛(shèng)~
相关组词:
1、肴馔[yáo zhuàn]
丰盛的饭菜。
2、盛馔[shèng zhuàn]
丰盛的饮食。
3、彻馔[chè zhuàn]
撤去食物。
4、修馔[xiūzhuàn]
准备饭食。
5、赛馔[sài zhuàn]
祭神的食品。
Ⅷ 孔子曾说,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
就是在父母面前脸色不表现的难看,让父母不开心。做到这一点是真的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