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人的孝分为三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全句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亲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三者之中,以无后为大。”这是列入中国古代法律的。如果有上列三种不孝的行为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父母想干不仁不义的事,子女不加劝阻是一不孝。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又穷,子女不想办法挣钱,是二不孝。如果没有了父母,但儿子不愿娶妻生子担负起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不能为家庭延续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贰』 三不孝与三孝分别是什么
不孝有三 白话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
三孝是:第一孝是孝进老人,第二是孝进丈夫,孝近小小于那
『叁』 中国古代的三孝是指哪三个啊
一不孝: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
二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
三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
相关句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相关解释:
东汉末年赵岐在所注的《孟子章句》中对此句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舜惧无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 很明显,赵岐明确了“三不孝”的具体所指,并将“无后” 解释为“没有后代”。
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对此句的解释为:“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为先禀告,妻就会娶不成),因此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离娄上》。
(3)孝顺分为三种扩展阅读:
相关辨析:
首先,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需要注意 舜娶的是谁?“舜有二妃,一曰娥皇,二曰女英,并尧之 女。”因众人推举舜继任帝位,为了对舜的德行进行考察,尧才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舜知道自己“告则不得娶”“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可见,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因此舜娶二妃都没有告诉其父母。
其次,近现代有学者认为:“‘不孝有三’中的 ‘三’不是实际数量上的三,而是虚指,用以加深程度。”“三”可解释为“多”的意思,用来加深 “舜不告而娶”的严重程度。
“为无后也”应该是指舜娶 妻这件事没有告诉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为”应该解释为“是”“后”应该引申为“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
最后,“君子以为犹告也”中“犹”:作名词使 用(形声。繁体字从犬,从酋,酋亦声。“酋”本义为 “加时加料酿制的醇酒”,引申为“长时间精心酿制”。“犬”与“酋”联合起来表示“长时间精心选育得到的目标犬”。)
本义是经过远景规划和长期选育得到的良犬,转义是与选育设想和目标大体符合的犬崽,转义的引申是“如同、相似”;作副词使用为“还、仍然”之义,多用于书面语;作动词使用时也是“如同”之义。然 “犹”字在“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之中显然既非名词又不是动词,而是副词“还、仍然”之义。
此外,尧是君,舜是臣,在父和君两者相冲突时,舜选择了君,符合 “权”“道”和“变通之义”。在孟子看来这虽然可以被原谅,但是仍然需要告知父母。所以“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君子认为舜娶妻这件事还是应该告知父母。
因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整体的结构应该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结论,‘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是孟子以舜所举的一个例子,‘君子以为犹告也’是出于对舜形象的维护所做出的对‘舜不告而娶’的 进一步解释。”
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 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是其中 最大的一种,舜娶二妃都没有告诉其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
(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 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 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但君子认为舜娶妻这件事虽尽了忠,还是应该告知父母。
『肆』 哪个古典文学里包含这种思想啊。就是孝分三种境界。第一孝是爱护自己。第二孝团结兄长。接后面
兄弟!看来也是孝顺的人!会回想这句话..
古典文学中孝悌之道,回多记载《礼记》,其中答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对父母尽孝“生则养”,“养观其顺”;“没则丧”,“丧观其哀”;“丧毕则祭”,“祭观其敬与时”大概就是这些观点!
《孟子》在很多场合论述了如何行“孝”,归纳起来,大体是养亲、尊亲、养志、守身、慕亲、礼亲、悦亲和怀义事亲
《孔子》孝思想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望采纳! 记得要孝顺父母! 祝您父母健康幸福!
『伍』 孝的三个境界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顺父母有三种:大孝是使父母得到别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辱没父母的名声,最低的是能供养父母。
『陆』 三大孝心是什么意思
曾子说: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骂侮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
公明仪问曾子说:你可以做到孝吗?曾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古代的君子所说的孝子,父母没有发话就能知道他们的意思,而且能引导父母,使父母明白更多的道理。要紧紧是赡养,那怎么能算孝呢?
『柒』 作为男人有三不孝分为哪三种
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上面一段话引自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 看清楚了吧,这第一不孝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你们觉得婆媳关系中婆婆有错的时候媳妇也要忍,还要求妻子顺从你母亲,并且对你母亲的行为置之不理的时候,你就是天下第一大不孝。 不要再拿传统来约束可怜的女人们,不要做彻头彻尾的双重主义者。谢谢
『捌』 古代人把孝顺分为哪三类
一是孝,即多关心、关怀父母、老人,从物质和生活两个方面。 二是顺,即顺从,不让父母生气、操心。
也可以去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
『玖』 人有哪三孝
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将“后”解释为后代的意思。第二,后代学者对该文有不同看法和译法,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
『拾』 孝分哪几种类型
儒家所主张的依靠暴力实行的“慈-孝”(倒设前提)(无条件的奴隶主义:所谓“亲憎我,孝方贤”,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阴谋家,开了扭曲人性、高压伦治、孝廉腐败的恶例。此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世有无数“以〔特定关系〕人为神主圣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社格人格畸变良知理智沦丧的案例。)、“权力-责任”严重不对等,制度倒挂设计的孝道是违背《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的根本原则与具体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违背现代文明社会的契约伦理与责任伦理、生物界的“责任伦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
儒家礼教——孝道推行的实质包含着不平等自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伦理特殊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上位霸权主义及主观唯心主义。(参见:自我中心 内圣外王 权力意志)没有平等——公平正义,就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对真理和人权、人类尊严的尊重,也就没有真爱和博爱。
封建孝道在中国根深蒂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自古以来严重威胁着中国人特别是弱势儿童的生存权(儒家传统认为包括身体发肤在内的整个人格的主权属于父母,通过国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维护这种贿赂人心、婆媳循环、轮流坐庄、一盘散沙的反动统治秩序,却从不愿正视并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体发肤等等)、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获得救助权、表达权、参与权、发展权、婚姻自由权、不作伪证权……以至年长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妨害社会进步,只能养儿防老——现在有的人都不需要“养儿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恶与孝道之本质)。中国的家庭暴力与社会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淫情暴孝,从小训练;有礼有众,无法无天。)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长过程都没有正常的父爱(包括教育)和家庭结构。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这样看待“礼教圣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指出:“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儒家孝道思想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终根除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孝道对国民性的巨大危害,大声疾呼“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