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红楼梦有关袭人的故事情节10个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只见袭人进来,见这光景,知是梳洗过了,只得回来自己梳洗。忽见宝钗走来,因问:“宝兄弟那里去了?”袭人冷笑道:“‘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工夫!”宝钗听说,心中明白。袭人又叹道:“姐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儿,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一时宝玉来了,宝钗方出去。宝玉便问袭人道:“怎么宝姐姐和你说的这么热闹,见我进来就跑了?”问一声不答。再问时,袭人方道:“你问我吗?我不知道你们的原故。”宝玉听了这话,见他脸上气色非往日可比,便笑道:“怎么又动了气了呢?”袭人冷笑道:“我那里敢动气呢?只是你从今别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伏侍你,再不必来支使我。我仍旧还伏侍老太太去。”一面说,一面便在炕上合眼倒下。宝玉见了这般景况,深为骇异,禁不住赶来央告。那袭人只管合着眼不理。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袭人过来给他系裤带时,刚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冷粘湿的一片,吓的忙褪回手来,问:“是怎么了?”宝玉红了脸,把他的手一捻。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觉察了一半,不觉把个粉脸羞的飞红,遂不好再问。仍旧理好衣裳,随至贾母处来,胡乱吃过晚饭,过这边来,趁众奶娘丫鬟不在旁时,另取出一件中衣与宝玉换上。宝玉含羞央告道:“好姐姐,千万别告诉人。”
袭人也含着羞悄悄的笑问道:“你为什么”说到这里,把眼又往四下里瞧了瞧,才又问道:“那是那里流出来的?”宝玉只管红着脸不言语,袭人却只瞅着他笑。迟了一会,宝玉才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说到云雨私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姣俏,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托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
『贰』 红楼梦袭人的性格特点
看过很多关于红楼梦里袭人的评价都是贬多于褒,认为她工于心计绵里藏专刀,害死晴雯属的非她莫属.
但是我认为袭人固然不高尚,但也不卑劣,她的奋斗目标应该是挣上一个姨娘,这点符合她的身份她的地位,很难说袭人就是虚伪,毕竟人人都会有私心.
她最不能被人原谅的,陷害晴雯,是,一罪名能否确立?论从哪个角度,袭人都不会死保晴雯,也没这个义务,说起来理直气壮,但总是令人心寒,不管她有没有起到作用,晴雯最后是被逐了,然后死了,到底是不是她陷害的呢?
如果说袭人是无情无义冷血心狠之人,她为什么又会在宝玉成亲前将宝黛之情贾母和王夫人呢,何况黛玉的威胁应该比晴雯更大,既然她不是个冷心肠人,也不会告发晴雯吧,毕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她就忍心冷眼看她进死地么?
要说袭人歹毒我看大错了,充其量袭人有的也就是奴性和一点小心计,而这个小心计就是爬上姨娘的位置,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她不是宝钗的影子,而是有自己性格的另外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就像红楼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可以以好坏来分的,每个人都不是片面性的.
说到这里,我为袭人一叹.
"自温柔和顺,云似桂如兰.羡优伶有福,知公子无缘."
转自:bosi136
『叁』 袭人在得知母亲病重后,为何还要刻意打扮半日才回去相见
袭人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丫鬟,她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女性人物。《红楼梦》也叫《石头记》,因为《红楼梦》讲述了从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玉石在一僧一道的点化下化为人形入凡间的故事,这样才引入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的主线故事。并且,《红楼梦》反映了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自己写出,以自己的经历与想象经过创造性转化而成。《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则是相传由高鹗根据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所补作。《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那么,袭人在得知母亲病重后,为何还要刻意打扮半日才回去相见呢?
所以,袭人在得知母亲病重后,还要刻意打扮半日才回去见,是因为与等级礼法打扮有关,也与彰显贾府,袭人自己和家庭的荣誉有关,而且也事关袭人此后的走向问题。
『肆』 袭人的人物赏析
袭人与黛玉同生于二月十二,而二月十二是花朝日,花神的生日,此为一证。
第六十三回怡红院开夜宴,众女儿抽花名签,都象征各自的命运归宿。袭人抽的是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个字,还有一句旧诗:“桃红又是一年春。”此外还有这样的描写:“杏花陪一杯。坐中同庚者陪一杯,同辰者陪一杯,同姓者陪一杯。”而大家算下来,香菱、晴雯、宝钗是同庚,黛玉是同辰,芳官是同姓,刚抽了杏花签的则是探春。
此花签再次暗示在作者心中,袭人为群芳代表。黛玉、宝钗同列“金陵十二钗”正册首位,香菱列“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另:香菱的年龄是连自己都不记得的,花签明显是有意为之),晴雯列“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首位,芳官的名与姓明显表明她为“余者”之代表。袭人的花签俨然是一个“万艳陪悲”的特殊花签。
探春的特例陪杯或暗示后文中袭人与探春的命运存在相似点。 读到第6回,袭人就与宝玉发生了关系,这也是全书唯一一处实写宝玉性经历的笔墨。从《红楼梦》整体的纯情风格来看,刚开始就出现这样的笔墨似乎有些突兀。从后来的情节发展来看,这一次经历,对宝袭之间的关系,对袭人性格的变化,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的。
袭人从小就被卖入贾府,没有得到过正常的父爱母爱,对一个生性温顺的女孩子而言,这种缺失性的经验,使她很自然的会去寻找一种感觉来替代。贾府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比起狠心将她卖入贾府的父母来,她先后服侍过的主子贾母、史湘云、宝玉对她都还不错,这自然使她对贾府产生一种归属感。
正是这种归属感,才使她“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当贾宝玉对她提出性要求的时候,她认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袭人有这种想法,并不是因为她的无知,而是一来因为她对贾府、对宝玉的依恋之深,已经到了无可不为的地步,在她的内心里,早将自己当做了贾府的一份子;二来,在像袭人这样的丫鬟,将来本来就是要做宝玉的妾室的,这是那时候不成文的规矩,宝玉的这种要求,本来就是是很合理,很正常的,如果非要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那反而是读者的无知了。袭人对宝玉的感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种归属感而产生的,而不是象其他的女孩子那样,是因为宝玉对她们的关心体贴。
关于这种归属感,在第19回,袭人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说明:“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无意中将这种归属感表露无遗。袭人道:“就便不好和他说,一个钱也不给,安心要强留下我,他也不敢不依.但只是咱们家从没干过这倚势杖贵霸道的事。”“咱们家”三个字,当真是神来之笔,袭人潜意识里早就把贾府当做“咱们家”,这分明是不回去的了。可惜以宝玉之聪明,当时竟未听出。这一类的话,后面袭人还说过很多,比如第31回袭人与晴雯起争执时说的“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中的“我们”两个字。
很显然,对贾府这种深切的认同和归属感,是袭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袭人会站在贾母王夫人的立场上,时时对宝玉进行规劝,甚至对王夫人说出“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这样的话来了。袭人对贾府的认同,不仅仅是自我身份上的认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而她的出发点,却是一心为着宝玉好,因为在她看来,贾府给她吃给她穿,给了她做宝玉姨娘的无上尊荣,“也算是半个主子”,不知道比那个将她卖去做奴婢的家温暖多少,所以她真真正正为贾府考虑,为贾宝玉打算,也是不奇怪的了。 袭人与宝玉的关系,最直接的就是在《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与宝玉的云雨之情,这证明了袭人与宝玉是有肌肤之亲的,这就很容易让人理解成袭人与宝玉的关系甚至比黛玉还有亲切,其实不然,这只是雪芹的一个借笔,因为只有夫妻才能名正言顺地有着肌肤之亲,而袭人在《红楼梦》的作用之一就是借喻宝钗,这里说明将来宝钗会成为宝玉的妻子,不然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写一个“初试云雨情”;而在“抄检大观园”中,也以袭人的心理(袭人知他心内别的还犹可,独有晴雯是第一件大事)说明了晴雯是宝玉心中的”第一大事“,而宝玉哭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这一句也是在指桑骂槐地问袭人,后面有以怀疑的语气来质问: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这也说明了在宝玉的心中袭人没有晴雯可贵,因为晴雯是黛玉的射影,这一些小细节不仅说明了袭人与宝玉之间那种”虽有亲,但无情“的关系,暗示了袭人与蒋玉菡的婚姻,也射值了宝钗就像袭人一样:”虽得宝玉人,未得宝玉心“。
但是即使是有着这种关系与宝玉,可也是磨灭不了袭人善解人意、顾全大局的贤淑之德。 袭人出身贫苦,家中艰难时曾一度揭不开锅,为了不看着老子娘饿死(第十九回),她小小年纪就被卖到贾府当了丫头,实在是一难得的孝女,义女。然而历来对她的评价却贬多过褒,用脂砚斋的话说就是“叫下撞天屈来”。这其中实是有诸多误会。曹雪芹送她一个“贤”字,可见她也是作者满怀着赞赏与喜爱、饱蘸着“辛酸泪”写出的一个悲剧形象。
袭人素来顾全大局,为了大局,宁可自己吃亏。李嬷嬷吃了宝玉留给她的酥酪,她担心因此而多生事端,便以吃栗子为借口转移宝玉的注意力,将此事搪塞过去。而对比前面,同样也是被李嬷嬷,吃了宝玉留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晴雯便将事情一五一十的跟宝玉讲了,导致宝玉大怒,反而害的茜雪被撵出去,成了牺牲品,难怪脂砚斋会生出“晴卿不及袭卿远矣”的感慨了。
袭人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与其说是为了一个姨娘的身份,不如说是为了一个丈夫宝玉。如果说以前她对宝玉从未有过太多奢求的话,那么在与宝玉偷食禁果之后,她对宝玉的感情开始变得复杂。与宝玉的肌肤之亲,在唤醒她性意识的同时,也使得她开始为宝玉的将来打算起来,从此她对宝玉的关怀更加无微不至了。在宝玉因所谓“流荡优伶”、“淫辱母婢”等罪状遭到贾政一顿痛打后,联系到前面宝玉误将她当成黛玉的“诉肺腑”一事,袭人如同惊弓之鸟,惊恐不已。她觉得再不加制止,宝玉有可能会闯出更大的“丑祸”来,于是在王夫人找她谈话时,她便未雨绸缪,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怎么个变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并说出来自己的顾忌:“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第34回)袭人的深思远虑触动了王夫人担心宝玉“作怪”的心事,王夫人对她感激不已、感爱不尽,给了她许多实际的好处。同时,此事也引起了许多读者对她的鄙夷和唾骂。
其实,她并非故意向贾府高层邀宠讨好,也并非刻意破坏宝黛之间的感情。在那个时代,自由恋爱本就是为封建礼法所不容的洪水猛兽,身为宝玉的贴身丫头,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宝玉被其吞噬。袭人一向息事宁人,宁愿自己受委屈受劳累,也不愿惹起事端,她建议的初衷只是想要保护宝玉,防“丑祸”于未然,保全宝玉“一生的声名品行”,因为黛玉这样小姐和丫鬟是完全不同的,丫鬟地位低下,即使多收几个也无妨碍,而黛玉这一等级的小姐便完全不同了,早在《孟子》里便有“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的说法,这种事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很多人喜欢把晴雯的夭亡、芳官和四儿的被逐,都赖在袭人身上,这只能显的自己无知,袭人的建议通篇都没有提到这几个人,和她们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晴雯、芳官之辈平素仗着宝玉的宠爱,对下面的婆子、小丫头肆意欺凌,得罪了不知多少人,这种人还用得着特意去害她们?只要在她们闯了祸以后不帮忙,她们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
早在第三十一回的时候,晴雯见袭人用“假装出去”的办法使得宝玉对其千依百顺,便也想效仿,可惜宝玉不吃她这一套,反而顺坡下驴真要撵她出去,自己反而没了主意,只能耍无赖一般的说什么“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倒把先前“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的“骨气”丢得一干二净,到最后还都亏了整天被她讽刺攻击的袭人,带着怡红院一众大小丫鬟跪下求情,这才把她救了下来。东施效颦,便是如此了吧。袭人要真有害晴雯的心思,这是个多好的机会呀,连架桥拨火都不用,只消躲在一边看热闹,就可以等着和晴雯说拜拜了,还用的着告什么密?
自从跟了宝玉的那一刻起,袭人就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在任何时候,她首先考虑的都是宝玉,在以被赎回家为“要挟”,使宝玉答应的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为了她自己,全都是一心为了宝玉着想。袭人深爱着宝玉,也同时最了解宝玉,所以她不会像宝钗、湘云那样劝宝玉去读书,而是让他至少做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不要惹得父亲生气,这无疑比宝钗等的直谏多了变通,也使得宝玉更容易接受。
袭人的结局是幸运的,她嫁了一个温文尔雅的丈夫,而不是一个暴戾凶顽的“中山狼”。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袭人又是不幸的,她以为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宝玉的爱妾,服侍宝玉走完一生,但造化弄人,命运偏偏让她跟宝玉天各一方,正如宝玉和黛玉心心相印却生死两端一样,同样是悲剧。得到了别人眼中的幸福,心却是悲伤的,这种得到后的失落恐怕比失去后的空落更为痛彻心骨!也许,在袭人心里,相见离别都只觉得宝玉最好,但人生就是这样,虽有遗憾,却正是遗憾才使人生完整。
大观园中百花齐放,满园芳菲,争奇斗艳,莺娇燕妒。妩媚温柔的袭人像那娇艳而灿烂的桃花,花开时灼灼其华,令人销魂;花谢时落英缤纷,令人惋惜。 众所周知,袭人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像晴雯这样整天对她进行讽刺挖苦的“敌人”,在关键时刻她都能对其施以援手,为了阻拦宝玉将她撵出去,甚至不惜一跪,直到王夫人动怒,晴雯被撵已成事实,她还给宝玉出谋划策“倒是养着精神,等老太太喜欢时,回明白了再要他是正理。”如果晴雯不死,将来卷土重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连晴雯、李嬷嬷这些攻击她的人,她都能不与她们计较,通篇看下来,似乎没有什么事能够令袭人生气了,那袭人有没有不能触碰的逆鳞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宝玉。袭人在整部书里只有一次是真正被激怒了,便是在第五十七回中,宝玉被紫鹃诳的发了疯,几乎要死了,袭人急的冲到潇湘馆,劈头就质问紫鹃,连正在吃药的林黛玉都冲撞了也不顾了,行为举止和平日里完全变了一个样,大有冲冠一怒的架势,这便是俗话说的“患难见真情”罢。
程本后四十回写她因为贾宝玉出家,在王夫人薛姨妈的安排下不得不嫁给蒋玉菡。
87版电视剧剧本设计袭人为遮掩宝黛“丑祸”而不得不离开贾府。
周汝昌先生考证袭人是为救宝玉而不得不离开贾府。
张爱玲考据结局之一为袭人在贾府败落后,嫌贾宝玉不上进而出贾府。 1.又问袭人姐姐呢。【甲戌侧】断不可少。
2.宝玉未必吃了,拿来给我孙子吃去罢。他就叫人拿了家去了。
【庚辰侧】在袭卿身上,去叫下撞天屈来。
3.我抬举起你来,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
【庚辰侧】虽写得酷肖,然唐突我袭卿,实难为情。
4.【甲戌夹】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聩,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酷,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
5.我才倒茶来,被雪滑倒了。
【甲戌侧】现成之至,瞧他写袭卿为人。
6.(袭人把他人的错误揽在自己身上)
【甲戌回后】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棋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7.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
【己卯夹】补出袭人幼时艰辛苦状,与前文之香菱,后文之晴雯,大同小异,自是又副十二钗中之冠,故不得不补传之。(庚辰夹、有正同)
8.有那个福气,没有那个道理。纵坐了,也没甚趣。
【己卯夹】调侃不浅。然在袭人能作是语,实可爱可敬可服之至。所谓“花解语”也。(庚辰夹、有正同)
9.那袭人也罢了,你妈妈再要认真排场他,可见老背晦了。
【己卯夹】袭卿能使颦卿一赞,愈见彼之为人矣,观者诸公以为如何?(庚辰夹同。有正“如何”作“何如”。)
10.袭人听了,才放下心来。
【庚辰夹】精细周到。(己卯夹、有正同)
11.【庚辰眉】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昌“花袭人有始有终”到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
12.【庚辰夹】此是宝卿初试,已下渐成知己,盖宝卿从此心察得袭人果贤女子也。
13.贤袭人【庚辰侧批】当得起。
『伍』 关于袭人的故事情节5个
1.小时候家穷父亲早亡被卖到贾府。
2.在贾府先服伺贾母,后贾母恐宝玉之版婢不中使,又把权她给了贾宝玉。
3.家中富裕之后哥哥承想赎她回来,最终答应贾宝玉留贾府。
4.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工作认真,在大观园里众人是人前人后的夸奖她。就连下级小红、佳蕙也对其服气,是出了名的贤人。
5.贾府破落后始终跟随贾宝玉,贾宝玉中举后见出家不归最后想选择自杀,还是无奈最后出嫁。
『陆』 红楼梦中的袭人的主要事件
袭人是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原名花珍珠(一作蕊珠)。小时候,家里穷的没饭吃了,就将她卖了几两银子活命。她原是服侍贾母之婢,为贾母房中八大丫鬟之一。也服侍过史湘云。因贾母溺爱宝玉,觉得她心地纯良、恪尽职守,恐宝玉之婢不足使,就将她与了宝玉。宝玉听闻她姓花,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阴晴”为其改名袭人。
袭人细挑身子,容长脸儿,长得也是美人一个。心中亦有些痴处,主子命令她服侍谁,她的心里便唯有谁。她与宝玉有情,是《红楼梦》中,与宝玉唯一发生性关系的女子。她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上进。宝玉调弄戏子、王夫人害死金钏、又遭贾环诬陷而挨父亲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建议应该好好管教他并叫他搬出园子来,王夫人认为袭人深明大理,对其信任有加,不仅赏了她两碗菜、加了一半的工资,将其提升为“准姨娘”。
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工作认真,在大观园里众人是人前人后的夸奖她。就连下级小红、佳蕙也对其服气,是出了名的贤人。
因为原本遗失,袭人的结局有众多猜测。脂批给我们提供了两条线索:一是袭人出嫁是在宝玉还在的时候,二是袭人与丈夫蒋玉菡在贾家落难后一起奉养宝玉宝钗夫妻。而在续书中为:宝玉出家,袭人有实无名,只得奉王夫人之命最后嫁给了戏子蒋玉菡。但是相对于那些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命运,她已算是有始有终。
『柒』 袭人的主要性格
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工作认真,富有心机,在大观园里众人是人前人后的夸内奖她。容就连下级小红、佳蕙也对其服气,是出了名的贤人。唯有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一次看见袭人躺在床上没有起身迎接她,便大骂袭人是狐媚子,要拉出去配了小子,然而袭人却并没有怎么责怪她,反而在贾宝玉想撵李嬷嬷出去的时候还为李嬷嬷求情,将她的错处盖了过去,可见其心胸宽广。但她的心中亦有些痴处,她服侍谁,心里便唯有谁。她与宝玉有情,是《红楼梦》中唯一与宝玉发生性关系的丫鬟。她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上进。宝玉挨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好好管教宝玉,并建议为防不测而搬出园子来。王夫人认为袭人深明大理,对其信任有加,不仅赏了她两碗菜、还加了一倍的工资,享受“姨娘”待遇。意与日后为宝玉收房,做他的侧室。
『捌』 红楼梦中“袭人”的性格特点如何
好的方面是:处处表现温柔宽厚、忍辱负重、仁至义尽、谦虚谨慎的品性,是专难得的贤良女子;
坏的方面是属:当面宽厚姐妹情深,背后暗算,工于心计,邀宠主子出卖姐妹,向王夫人告密致使芙蓉花仙子晴雯被逐。但是从贾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主子奴才对袭人平时的为人处事来看,大家总体上对她是认可的。
她性格内向,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她温柔贤惠,对事关宝玉品行名声、婚姻大事总是冒死建议,表现出对主子的忠诚性。作为丫环,她表现出对主子的顺从性;作为与宝玉有云雨情的女子,又表现出对宝玉的爱慕性,她是有双重道德准则而又能完美结合的“贤袭人”。
花袭人,原名花珍珠。宝玉的大丫鬟,比宝玉大上个两岁,与薛宝钗、香菱、晴雯同龄,又与林黛玉同一天的生日。原是外边寻常人家之女,小时候花家迫于生计而把她卖了死契给了贾府作丫鬟,与平儿、鸳鸯、琥珀、素云、紫鹃、彩霞、金钏儿、玉钏儿、麝月、翠墨、翠缕、可人,茜雪等人一起长大,无话不谈。
后又与香菱交好。珍珠起先侍奉贾母、史湘云几年,后被贾母赐给了贾宝玉,宝玉知她本姓花,想起“花气袭人知昼暖”,便改名袭人。贾府中人与她略亲厚的称袭人姑娘。
『玖』 关于袭人的一些细节
袭人是个贫苦家庭的孩子,在她小的时候,因为家里连锅都揭不开了,为了老娘不被饿死,家里于是把她卖给了贾府当了丫头。进了荣府后,她先是服侍贾母,看来贾母很是喜欢她,还给她起了个非常珍贵的名字――珍珠,后来因为贾母溺爱宝玉,担心侍女们照顾不好她的心肝宝贝, 又平时一向喜欢珍珠心地纯良,克尽职任,便把珍珠赏给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回明贾母后,从此珍珠的名字就变成了袭人。可怜的孩子,连名字都被主人们随意的改来改去,不能自主,更何况其他一些事情呢!
虽然出身卑微,从小就没有了父亲,远离了母亲、哥哥,当时尚还不谙人事,但她却在多变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温柔和顺”的性格,这与薛宝钗的“随分从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脂评中,脂砚斋称袭人为最贤惠之人,口口声声称其为“袭卿”。我非常认同这一称谓,因为在小说中处处可见“袭卿”的贤德之处:
1、谦虚谨慎的袭人
贾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袭人没有因此而觉得高人一等,做事反而更加小心谨慎,照顾宝玉也比以前“更为尽心”,从那以后,她已经把宝玉作为她最亲的人去精心呵护和爱了。
2、一心为宝玉着想的袭人
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自是出于众小儿之外,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加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袭人是看在心里,急在心头,因此她经常想劝说宝玉,但又担心宝玉不听她的话,于是便利用探家回来的机会,用赎身之论,试探宝玉的想法,然后见机好好规劝宝玉。结果宝玉信以为真,听了泪痕满面, 连连赌咒发誓,“我只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袭人说的头一件是要宝玉改掉动辄发誓赌咒的毛病。
第二件是要宝玉不管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要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
第三件是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更要紧是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与那爱红的毛病儿。
如果宝玉真是按照袭人规劝去做的话,也许金钏就不会含羞自尽,自己也就不会挨贾政一顿暴打,晴雯就不会被驱逐出大观园当夜悲惨而死等一系列让宝玉最后都后悔不跌的事情。
宝玉挨打,王夫人叫人了解情况,袭人去见王夫人。袭人见王夫人这般悲感,自己也不觉伤了心,陪着落泪。并说出了王夫人最关注的心事,不可不谓是金玉良言,直说得王夫人听了这话后,如雷轰电掣的一般。王夫人对袭人的评价发自肺腑,特别是“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这句话。
3、忍辱负重的袭人
宝玉痴看龄官一遍遍写“蔷”字时,不想被突降的大雨淋了个透。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袭人等都在游廊上嘻笑,宝玉以手扣门时,里面诸人只顾笑,那里听得见。宝玉一肚子没好气,当袭人开门后, 便抬腿就踢,以致袭人被踢得当晚吐了一口鲜血。袭人一面忍痛换衣裳,一面笑道:“我是个起头儿的人, 不论事大事小事好事歹,自然也该从我起。但只是别说打了我,明儿顺了手也打起别人来…才刚是我淘气,不叫开门的。”
袭人不仅把不及时开门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还强颜欢笑为宝玉换衣裳,贤惠之心跃然纸上。
4、仁至义尽的袭人
晴雯没好气和宝玉拌嘴,袭人在那边早已听见,忙赶过来向宝玉道:“好好的,又怎么了?可是我说的,一时我不到, 就有事故儿。”晴雯听了冷笑道:“姐姐既会说,就该早来,也省了爷生气。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伏侍爷的,我们原没伏侍过。因为你伏侍的好,昨日才挨窝心脚 , 我们不会伏侍的,到明儿还不知是个什么罪呢!”袭人听了这话,又是恼,又是愧,推晴雯道:“好妹妹,你出去逛逛, 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他说“我们”两个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酸意,冷嘲热讽了几句,直把袭人羞的脸紫胀起来,想一想,原来是自己把话说错了。当宝玉真动了气,欲去找太太打发晴雯出去时,袭人见拦不住,竟然为一直排场自己的晴雯跪下求情。
袭人并没有因为晴雯强白自己而心存怨恨,相反在晴雯最悲惨的时候,她做到了雪中送炭。晴雯被逐,甚至连宝玉都有些怀疑是袭人所为,殊不知,晴雯是被王善宝家的一干人给算计的。宝玉要袭人把晴雯的东西悄悄的打发人送出去与他,再或有常时积攒下的钱, 拿几吊出去给他养病时,袭人听了,笑道:“ 你太把我们看的又小器又没人心了。这话还等你说,我才已将他素日所有的衣裳以至各什各物总打点下了, 都放在那里。如今白日里人多眼杂,又恐生事,且等到晚上,悄悄的叫宋妈给他拿出去。 我还有攒下的几吊钱也给他罢。"宝玉听了,感谢不尽。袭人笑道: “我原是久已出了名的贤人,连这一点子好名儿还不会买来不成!”晚间果密遣宋妈送去。
5、为宝玉付出最多的是袭人
在“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宝玉重病后,“贾母,王夫人,贾琏,平儿,袭人这几个人更比诸人哭的忘餐废寝,觅死寻活。”在宝玉遭受折磨时,她不仅哭得最伤心,照顾宝玉时也最尽心。
宝玉被他老子贾政一顿胖扁后,袭人满心委屈,当着众人的面,只不好十分使出来。众人把宝玉调停完备,贾母令"好生抬到他房内去"。众人答应,七手八脚,忙把宝玉送入怡红院内自己床上卧好。又乱了半日,众人渐渐散去,袭人方进前来经心服侍。
疼宝玉的人虽然很多,但只是吆喝吆喝而已,最后还不是袭人一心一意地伺候这个被打得屁股鲜血淋淋的人吗!
袭人至仁至贤至善,论做奴婢,她是最称职的奴婢,论做姨娘,她是最称职的姨娘,论做妻子,她是最
『拾』 袭人怎么死的
书中并未提到袭人的死因只写明她奉王夫人之命最后嫁给了戏子蒋玉菡。
袭人:中国回古典小说《红答楼梦》人物,是金陵十二钗中“又副册”的女子,是服侍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因姓花,故宝玉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之意赐此名,是宝玉第一个性经验对象,后成为贾宝玉的侍妾(通房丫头或屋里人)。
因为《红楼梦》原本遗失,袭人的结局有众多猜测。脂批给我们提供了两条线索:一是袭人出嫁是在宝玉还在的时候,二是袭人与丈夫蒋玉菡在贾家落难后一起奉养宝玉宝钗夫妻。而在续书中为:宝玉出家,袭人有实无名,只得奉王夫人之命最后嫁给了戏子蒋玉菡。但是相对于那些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命运,她已算是有始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