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甘肃花儿孝敬父母

甘肃花儿孝敬父母

发布时间:2021-01-23 05:21:56

『壹』 甘肃民歌有哪些

1、《妹妹的山丹花儿开》

《妹妹的山丹花儿开西北民歌》是群星的音乐作品,收录在《民歌联唱200首》专辑中。

2、《荷花颂》

《荷花颂》是由刘炽作曲,程若作词,童丽演唱。

3、《阿哥的白牡丹》

《阿哥的白牡丹》是马红莲&何清祥的音乐作品,收录在《一辈子不分开》专辑中。

4、《下四川》

中国民歌,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性曲令,又称"脚户令",主要流行在甘肃、青海一带。

5、《刮地风》

这是一首流传于甘肃定西地区的小调,这首小调的题名与唱词内容并没有关系,"刮地风"只是历史上曾经广泛流行的一个曲牌。

(1)甘肃花儿孝敬父母扩展阅读:

民歌的表现手法

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纳西族的相会调,在大量运用谐音同时,通篇以物拟人,如用蜂花、鱼水相会,比喻男女间的爱情。

民歌的风格,因地区、民族等不同而异。傣族民歌明丽,赫哲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南方民歌,吴歌又比楚歌更显细腻。同是花儿,不同民族或地区,也各有特色。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贰』 临夏花儿

你想问什么呢?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内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容之一。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

『叁』 甘肃花儿的花儿历史

早期的“花儿”研究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的《歌谣周刊》创刊,该刊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三月十五日(第八十二号)刊载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在甘肃做地质调查时记录整理的30首“花儿”歌词,题目叫《甘肃的歌谣——“花儿”》。这是“花儿”在全国文学中首次出现。
著名音乐家王云阶1943年记录发表的《山丹花》是中国第一首“花儿”曲谱。王云阶是当时中国最高音乐学府——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他在青海东部农业区进行教学和音乐采风时,找到撒拉族“花儿”女歌手哈图玛,记录下《山丹花》曲调,谱成曲发表在他主编的《青海民国日报》《乐艺》音乐副刊上,避免了像《诗经》那样只记词不记曲、后人难以演唱的遗憾。
作为“花儿”研究专著出版的,是榆中人张亚雄1942年在重庆出版的《花儿集》。张亚雄利用在兰州担任《甘肃民国日报》编辑之便,公开征集流传于甘青宁的“花儿”,并在该报发表歌词和研究文章,在近10年的岁月中,张亚雄对征集到的3000多首“花儿”,精选了600余首加以整理,其中的《抗日少年》12首,用民歌形式激励人民抗战到底,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在2004年第三期《音乐研究》上撰文赞誉其“对于日后成为民俗学、音乐学界‘显学’的‘花儿’研究来说,是第一部内容丰富也有深度的专书,是现代花儿研究的第一块碑石”。
1944年至1947年张亚雄住在西宁。他利用空闲时间,奔走于田间地头、河畔山野,将一些优美的“花儿”记录下来。1948年秋,当《花儿集》在兰州再版时,又加入了不少新内容。1950年,张亚雄准备第三次出版《花儿集》,但因受到不公正的历史待遇未能如愿。文革中虽以拣破烂为生但他仍然坚持“花儿”研究,正是:“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就是这个唱法。”
1981年,在甘肃省第二届文代会上,平凉农民作家、“花儿迷”戴笠人将一本1948年版的《花儿集》送给了张亚雄。1986年,年已76岁的张亚雄见到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再版的《花儿集》。
1990年,著名音乐家江定仙教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往甘肃考察,回京后写成钢琴组曲《甘肃行》(为青少年):1.走廊;2.花儿;3.阳关,从地理、风情、历史对比三种角度表现,其中的“花儿”是从旧作中移来的,极富特色。收入1992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的《江定仙作品集》中。

『肆』 求甘肃兰州生活习俗

兰州人习惯抄吃面~牛肉面,臊子面,炸酱面。。。兰州人都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只是兰州的回族比较多~~
你对兰州的印象也太戏剧了吧~兰州和别的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夏天这里是避暑胜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热的时候也不过三十一二度~这里属于西北~冬天的时候当然也会下雪~即使下雪的时候我们也会照常洗澡的,不要觉得像是电视里演的黄土高坡,人一辈子就洗三次澡~也太夸张了,至于床当然不是坑了,坑怎么睡人啊~
不要想得那么恐怖,现在兰州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就是一繁华的都市,你问的那些问题简直啼笑皆非~你来看看就知道了~
还有,兰州的牛肉面特别有名,好多兰州人习惯选择牛肉面作为早餐,
兰州素有金城美称~现在兰州的黄河风情线弄得可漂亮了,来瞅瞅~
http://www.huanghetour.com/default.asp
自己看看吧~

『伍』 甘肃的风俗习惯

新年舞社火
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正月打秋千
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
整个白天,秋千是娃娃们的阵地,他们忽而如雄鹰展翅,欲飞蓝天;忽而闭目横坐,慢慢晃悠……喧喧闹闹、嘻嘻哈哈,一直到万家灯火灿烂。
到了晚上,秋千又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了。她们打秋千,不吵不闹,全都静悄悄的。在朦胧的夜色中,只见一个个娇娜的身影在空中翻飞,留短发的,如飞扬的马鬃,飘逸着风采;梳长辫的,犹如一条游鱼,来回穿梭,令人神往。待每人轮过一遍后,便开始玩花样了。她们忽而两人面对面站在横板上,飞行中由反方向者用力,一张一弛,配合得非常默契。不一会,秋千就荡到半空中,像满弦的弓箭在飞舞;忽而,一人坐在横板上,一人站在横板上,这样,坐者可以毫不用力地尽情享受,而站立者则要花费两倍的力量使秋干飞升,不一会便气喘吁吁,香汗淋漓了。不过,这种花样多是两人轮流出力,倒也公平合理。
临夏山村的正月,就这样飞在了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当圆圆的月亮浮上中天,家家门口闪出一把用烨木扎成的火把,一只只汇聚到一块,形成一条长龙,向山顶移去,各家门口燃起火堆,欢快的人们争先跳跃。当打火把的人们上山了,跳火堆的人们进门了,秋千的主人便来到秋干边,慢慢地提起它,抬头瞅瞅大树上的横枝,两手用力,嗖的一下,把秋千扔上横枝,架了起来。月光下,树影斑驳中,秋干在横枝上静静地歇息了。
正月十六,秋千的主人爬到树上,把秋千卸下来,一年一度的打秋千就结束了。

『陆』 青海和甘肃花儿有哪些着名的曲子

花儿:是甘肃、宁夏、青海的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艺术形式,也是回族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最盛行“花儿”的地方是六盘山一带。六盘山的回族将“花儿”又称为“少年”。演唱“花儿”叫“漫花儿”或“漫少年”,用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情怀、传递感情。“花儿”分为“整花”和“散花”。“整花”具有叙事、说唱的性质。“散花”是触景生情即兴之作,可以见到什么事唱什么事,见到什么人唱什么人。“整花”的形式比较固定,可以长篇说唱。“散花”则较为活泼,多用于表达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能及时反映时代的脉搏。尤其是以表达青年男女爱情为内容的“花儿”,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如广为流传的“花儿”《硬冰上开—朵牡丹》,便唱出了纯朴善良姑娘的情操—— “青石头里的药水泉,担子担, 桦木的勺勺舀干; 你若要我俩的婚姻散,三九天, 硬冰上开一朵牡丹。” 实际上,“花儿”已经成为回族等西北一些少数民族情歌的主要表现形式。“花儿”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也有齐唱。集体对唱颇有意思,多由四五位歌手组成的对歌双方,相互展开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花儿”对唱,十分吸引人。这种为回族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唱到高亢处,可以穿云裂帛;唱到委婉处,真是缠绵悱恻。

『柒』 甘肃花儿的艺术特点

甘肃“花儿”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科学的研究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专方面,这早属已在学界得到了公认。遗产确是历史的、过去的,但我们还要看到它的变化和发展。“花儿”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很有特点的民歌,它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倍受研究家青睐。

『捌』 甘肃花儿

花儿是抄流行于甘肃、青袭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

现在甘肃最具代表性的是“洮岷花儿”。目前岷县“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也是被省民协命名为“甘肃省花儿歌手”的有41人,大多年龄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这一批歌手成长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相对而言,出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的小伙子大都走进了学校,他们基本没有机会学习“花儿”,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的娱乐活动也在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玖』 甘肃花儿的花儿现状

“花儿”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大潮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渗版透,使原始权古朴的“花儿”生存空间正面临着萎缩。
“花儿”就是从农田和山野里练出来的,一些唱得好的人被称为“花儿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熟悉掌握了曲调,而后自己才能即兴编词对唱或领唱。现在最有利于花儿成长的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逐渐被打破,不少小伙子和姑娘已经不满足原有的生存方式,纷纷离开家乡寻找赚钱的机会和新的生活梦想,因此真正热爱“花儿”并能为此付出努力的传唱把式也就不多见了。
岷县“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也是被省民协命名为“甘肃省花儿歌手”的有41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可观的,像董明巧、刘国成、刘尕文、郎雪慧、白绪娥、姜照娃等一批“花儿”歌手,大多年龄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这一批歌手成长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相对而言,出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的小伙子大都走进了学校,他们基本没有机会学习“花儿”,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的娱乐活动也在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

『拾』 甘肃省花儿(关于音乐的)

花儿抄又叫做“少年”,流行袭在甘肃、清寒、宁夏一带。这里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族、土家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行。花儿的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常有跳进,音乐的进行常曲折而多层次,音乐结构多为上下两句体,但须唱完两遍方完成一段歌词。

阅读全文

与甘肃花儿孝敬父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人脚趾疼怎么办 浏览:388
上海自己交养老保险 浏览:532
东营区公办养老机构有哪些 浏览:372
90年到2016年是多少岁 浏览:875
养老保险基数每年怎么调整 浏览:628
小孩体检没抗体是什么意思 浏览:985
襄阳退休人员社保年审查询 浏览:639
冬至敬老院包饺子 浏览:941
古代有哪些名人孝顺自己的父母 浏览:15
老年痴呆被车撞了谁的责任 浏览:854
不孝敬父母你就是个锤子 浏览:29
老年人嘴里一直口干是什么病 浏览:67
外地人在上海退休金多少年 浏览:15
双方父母给孩子定亲多少彩礼 浏览:850
退休人员异地社保就医报销比例 浏览:361
到年龄如何在社保中心办理退休 浏览:825
全息能量养生桶的艾灸饼怎么放 浏览:150
年老的父母吵架子女如何劝 浏览:8
长乐居老年公寓地址 浏览:911
如何让你父母给你换手机 浏览: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