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由来图片

重阳节由来图片

发布时间:2021-01-21 08:29:40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如下: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传说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Ⅱ 重阳节的来历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费长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磨破了无数双鞋,翻过了无数座山,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他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没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一书中曾有记载。

Ⅲ 重阳节的由来。

九九登高会,农历九月,天气渐凉,霜雪将至,所以也叫青女月、授衣月,青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霜雪之神,唐杜审言《重九日宴江阴》诗谓:“降箱青女月,送酒白衣人授衣之称《诗经》就有的,《七月》诗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句。宋陆游《立冬日作》则拈出“授衣月”:“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在唐代,国子太学的学生们每年九月有授衣假,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诗之九云:“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

授衣九月,有九九重阳登高节。这是年终最后一次户外游玩活动,当然也是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一次。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九,因两九相重:又称重阳,因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称,三国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此时,秋收基本完毕,乡民多有接女儿归宁的,俗谚云“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由此重九也叫“女儿节”。在一些地方,这天开始夜读得日子,重阳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插茱萸,由此也演化出一些小的节俗活动来。至于纪念斗姆星君诞辰的“九皇会”,则是另一种性质的节俗了。

重阳节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字景公始为登高”,是说战国的时候已经有登高的活动。不过当时的高不影?在重九。重九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阳,土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刘歆将重九和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梯照少,魏晋南北朝时代,重九登高之俗已经完备,有关登高之俗起源的传说故也开始瓿行。此时的登高,已经增加了游乐内容,或者说以游乐为主要内客了,宗《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世以来未改。今北人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设宴于台榭。”民间的习俗一般是登高饮酒、赋诗作文。

官延皇室也多有此举顾禄《清嘉录》述唐以前的宫廷登高之举云:“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后遂相称为故事。《南齐书·礼志》,宋武帝在鼓城时,九日,上项羽戏马台登离。份齐武帝本纪》,九日,孙陵岗商飙馆登高宴群臣。《全唐诗话》,唐中宗临凋山登高又《唐诗纪事》谓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九月九日,唐中宗李显临幸亭登高,令臣下赋同题四韵五言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明代,又有皇帝亲临万岁山登高之举,与宫廷的登高相对,民间登高之举也很盛行尤其文人墨客更是热衷在关于重九登高之俗起源的两种传闻中,民间相信“桓景避灾”,文人雅士们更倾向于“孟嘉落帽”。

其实,孟嘉落帽本来就是个文人故事:晋朝永和年间,有位叫孟喜的,在驸马桓温的帐下任参军,他就是大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这位孟嘉少负才名,很受大将军桓温的赏识,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群僚,吟诗联句,骋怀驰想。酒酣兴浓之际,一阵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可他还在高谈阔论、吟咏啸哦。掉帽子是有失体统的,别人作诗讥讽,才高胆壮的孟嘉逞才傲物,语惊四座,折服了众人。由此,后世有人说九九登高之举以“孟嘉落帽”为始。乃公如是,乃孙亦如是。孟嘉的外孙陶渊明也负一代才名,但不愿入官入宦,而乞“归田园居”,他在重阳节演出了不少节目。在其《九日闲居》诗序中,他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醪靡由,空服九华。”

Ⅳ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Ⅳ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专》中把“六属”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Ⅵ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着《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据现存史料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Ⅶ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专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属”。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由来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2017养老金核定表 浏览:258
长春老年大学课程 浏览:990
吉林省老年大学和长春市老年大学有哪些 浏览:677
18和60岁 浏览:606
个体户退休金的计算方法 浏览:129
老年大学芭蕾舞蹈我的祖国 浏览:126
安徽省阜阳市三区养老院有哪些 浏览:333
大岭山体检是去哪个医院 浏览:282
父母的房产怎么加儿媳妇 浏览:206
欢庆重阳节新闻稿 浏览:150
湖北2017退休金上涨 浏览:524
台州职工养老保险2015发放 浏览:503
退休工资6000多什么级别 浏览:618
公务员会计退休年龄 浏览:432
长寿区川维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浏览:265
农村轮流抚养老人 浏览:178
广州养老院排名 浏览:930
70岁得了肺癌怎么治疗 浏览:668
企业职工在管理岗位上如何延长退休年龄 浏览:19
苏州退休社保哪多少钱 浏览: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