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诗意: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词句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出自《全唐诗》,属于七言绝句。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② 给重阳节话题作文拟一个有文采的作文题目
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重阳节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吃重阳糕的传说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③ 以节日为话题的作文,700字,求帮忙
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我一大早就起床了,不光是因为今天是重阳节,还因为今天是星期五,在下午上完课后就可以回家过周末了,我能不高兴吗?
下午上完课后,张老师布置了周末语文作业,其中有一个特殊的作业就是:在重阳节里孝敬长辈。于是,在回到家之后,我就给远在遂宁的外婆打了电话,问候了外婆的身体情况。打完电话后,我又想:既然说重阳节既要插上茱萸,又要登高,可这些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重阳这个大节又是怎样来的呢?为了解开这些我心中的谜团,我刻不容缓地打开了电脑,查起了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节。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与其它节日一样,也有一个传说:在东汉时,有一个住在汝河叫瘟魔的恶魔,只要它一出现,就会死掉很多人。在一场瘟疫中,青年恒景的父母双双丧命,就连他自己也差点死去。后来,他告别了乡亲与家人,出去访仙学艺,最后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名仙长并 其为师,学习了降妖剑术。一年后的九月初八,仙长给了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以及避邪的方法。在九月九日前坐仙鹤回家并杀服瘟魔,为民除害。九月九日清晨,恒景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一座山上,给了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作好了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它刚到山下同,便戛然而止,脸色大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当我看到重阳节的来历与传说时,不由得呀然一惊,没想到这重阳节还有这样的故事,真是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不过,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千古名句原来就是因为重阳节而得名的啊!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过去了,但今年的重阳节与往年大不相同,那就是因这在今年的这个重阳节里,我了解了许多从不知道的事,这些知识一定会让我受益非浅的。
④ 以重阳节为话题的作文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 关于重阳节的话题推文文稿怎么写
编写《重阳节话题推特文的文稿》这类文章是需要耗费脑力和时间的,所以很难有人为你义务编写的,建议你增加提高悬赏分,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网络知道网友的关注和帮助,使问题很快顺利得到解决。
⑥ 以重阳节尊敬老人为话题的主题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1]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2]
⑦ 以重阳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如践行弟子规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九登高,并不仅仅登临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
⑧ 重阳节带男友回家吃饭,男友主动帮我母亲做饭,为何母亲要我跟他分手
我叫李小雪,今年二十四岁了,其实我有一件事情特别特别的后悔,那就是没有留在我上大学的那个城市,这样的话,是不是就不用被母亲催了好几年结婚了?我还没有男朋友的时候,我母亲就催我找男朋友,还到处托人介绍,那段时间,只要我一出门,最怕遇见的就是亲戚和邻居。
因为他们会拉着我说好久的话,就比如,小雪啊,听说你还没有男朋友?唉!阿姨家的儿子结婚早了一些,不然就找你做儿媳了,不过啊,阿姨有一个同事家的儿子条件,很不错,虽然年纪大了一些,但是人家条件好啊,也就大个十多岁,没关系的。
后来我每次出门上班都是避开他们买菜的高峰期,要不就很早就出门了,要不就很晚才出门。我知道我母亲是为了我好,但是缘分这东西真的是说不准的。就当我有些绝望的时候,我遇见了我的男友小俊,其实他叫张俊。他的人和他的名字一样很英俊,我们是在一个朋友聚会上认识的。
这次和以前都不一样,做饭的时候,男友主动帮我母亲做饭,而我就被我母亲从厨房赶了出来。我百般无聊的一边玩手机一边和父亲说话,父亲轻声的问我,有没有提前跟我男友说这件事情,我摇了摇头,父亲皱着眉头没有在说话,吃饭的时候,我总觉得气氛有些尴尬,我也没傻到开口去问。
还没吃完, 男友就接了一个电话要离开,这次我母亲居然也没有要我去送他。母亲要我跟他分手,我愣了好一会,前两天我母亲还催着我们结婚,现在就让我和他分手。只听见母亲说,我是你妈,我自然是为你着想,我虽然希望你早些安定下来,但是也不想摸随便找个人就嫁了,你和他不合适,刚刚我和他说你们结婚的时候,他言辞躲闪,一直在避开这个话题,他根本没有真心想和你结婚,既然他不爱你,你还不如早些和他分手!我真的应该和他分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