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九重阳节散文一千字左右
村庄(一)
诗人李风清先生逝世十周年了。他走的时候才五十三岁。那一年正赶上嫩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他走的便有些凄凉的色彩。其实生与死,这概念并不是字面意义上可以涵盖的。在藏克家先生那里早已有了辩证的解释。对于诗人李风清而言虽死犹生。时间并未使往事如烟,它赋予了某个人生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意义。时间使它凸现出一种毫无虚荣的原则,这原则来自一种沉郁坚实的生活。他的追求,生命中的一切快乐和痛苦,激情和灵感,都与这个原则息息相关_______这个原则就是诗人的村庄。
在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文学青年,李风清先生已经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乡土诗人了。在报社副刊部任职。渐渐的我在他的诗行里认识了他的村庄。他的村庄带着声音、色彩、和季节的呼唤,荡漾着一股清新纯朴的生活热情,把高尚和尊严,美好和庄重,情感和沉思,如“松嫩平原上的悠扬笛声”(重庆朱美云语),让人们嗅到一股北方芬芳的泥土气息,感觉到一种人生跋涉者的真诚渴求的心灵震颤。我想那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啊,让诗人如此牵肠挂肚?
有一天我同诗人之子谈到了那个偏僻的遥远的小村庄。然后我知道了那些美妙诗篇背后的故事。因了爱诗,因了心爱的诗作见诸报端,他在即将迈入大学校门之际,断然从城市回到村庄。他在河北有个叫刘章的诗友高中毕业回乡务农,走出了一条乡土诗人的路。他想自己为什么不呢?于是沿着乡村那条泥土路,选择了他的艺术理想____村庄。一座低矮的狭窄的茅屋,三代同室的南北大炕,白天在田里劳作,夜晚,在老人孩子们的酣声中,伏在煤油灯下,与这个世界情人般的交谈。煤油不够用柴油(这还是朋友为他东讨西要的)。冬天,屋里水缸结冰(为了省火),他穿着棉大衣喝酒御寒。做代课教师的妻子,看他写得辛苦,给孩子们批改完作业,就帮他誊写诗稿。两人经常是一写就写到午夜。十几年后,他也是一个著名的乡土诗人了,诗又把他带回到城市的报社。我就是这时有幸结识了李老师。他不仅编稿和写诗,还要带领年轻的后来者。他发起并于同仁开创了明月岛诗会。一时桃李芬芳,诗坛若市。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振兴一方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我在他办的副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丁香花开了》,他大加赞赏,他说大手笔是不断努力写出来的。他相信天道酬勤。承蒙李老师恳切的激励,使我有了这珍贵的起步。使我不会写诗也有了读诗的兴趣。
现在诗人李风清仿佛已经沉入了文学史,是已经过去的那个需要记忆的人物,把一个遥远的小村庄留给了今天和明天的明天。诗人称这个村庄是“音河畔一座荒僻的小村庄”。我决定把对诗人的纪念,做一次旅行,去看看他的村庄。这个村庄距平坦的柏油公路大约要八里路,距城市大约要二十里路,而走起来,在空间感觉上却要遥远得多。盛夏骄阳当空,无边的青纱帐,炎热使它分外的寂静。土路,雨天翻浆留下的车辙,搓板一样,竖着弯曲的土棱。干燥的尘土,在所有的轮子下欢呼,在所有的脚下起舞。在人们眼前扬起一片尘雾。诗人却深情的告诉人们:“沿着乡道那深深的车辙,呼吸着路旁马莲花的清香。” 尘埃落定的乡道是诗情画意。他请人们看“故乡小村的柴烟,天天吻着白云。”他的村庄真是有说不尽的好。我还要告诉人们,如果在这个季节恰巧走上了这条乡土路,还常常会看到羊群俯在车辙边,吮吸积存在里面的雨水。牧羊人会指着来路,说那里就是李风清曾住过的小村庄,他还有亲戚留在村子里。诗人的村庄以婉转和坎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村口立一块方形石碑,像一位敦厚的礼仪先生,对所有的人宣布:乌立斯克村。在周边青纱帐欢快鲜亮的繁茂中,村庄显得小、平静而淡然。人们会想诗人的村庄原来是这个样子,诗人隐匿在他的村庄里。村庄是自然界中的一行青青的岁月,是诗人一串串乡情乡水乡土的歌。
他的耳朵倾听着村庄生命的音律:“榆木的辘轳吱呀唱,青石的井台高高垒。”(乡井水),“月色朦胧的庄稼地,咔吧,咔吧,咔吧......”(大平原)他的双眼观察着村庄自然的景象:“一朵葵花,捧起一个金盘,每天都把阳光盛得满满。”(葵花开了),“哦,秋风挥动潇洒的画笔,涂得遍野的高粱红了,红了,”(九月高粱红);他用心灵抒发着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乡情是片星星草,爱情是株野百合。”(音河抒情),“老榆,作不完绿色的梦,干枯了,化成一张木犁。”(木犁之歌),村庄在诗人的内心世界,让他的视觉、听觉、直觉,自由自在徜佯在农家小院里。小村庄在自然的变换中,在庄稼人平凡的日子里,活动着,热乎乎的迎着人们走来,从一个井边或是一件农具,从一片田野或是一株植物,从一个农人或是一辆马车,平静的,不喧闹的,朴厚的,不虚假的,清爽的,不卖弄的,把北方乡村浓郁的生活情趣,直陈在人们面前。人们会触到一颗缪斯的心,柔情万般的缠绕着村庄飞翔,看到那盘旋的姿影是依依的,渐旋渐高渐远的。远到人们不由想去寻找这个小村庄了。
2. 重阳节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过故人庄》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和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3.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哪位诗人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重阳节不是为了纪念某位诗人,纪念诗人的是端午节。
4. 所有古代诗人《鹧鸪天》重阳节的诗
鹧鸪天·重阳节 雨打深秋催叶黄,凋零坠落乱敲窗。举杯尽饮菊花回酒,仰目蓝天雁影长答。 风瑟瑟,看寻常,谁言别梦总苍凉。枫红遍染金英绽,辞赋诗文入锦章。
鹧鸪天·话重阳
天高云淡菊金黄,秋风携来阵阵香;
青春韶华已远走,一年一度又重阳。
老来乐,笑沧桑,万里苍穹放眼望;
莫道岁暮年轮转,人生再续新一章
鹧鸪天①
九日②悲秋不到心。凤城③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④深。
初见雁,已闻砧⑤。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⑥,细捧霞觞⑦滟滟金⑧
谁道他乡异故乡。泉江风物似湄湘。钗头缀糁萸偏紫,杯面浮金菊倍黄。
今共古,几重阳。休将往事更平章。舞衫歌扇姑随分,又得掀髯笑一场。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感受和所想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一个词就是思念。
6.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
关于重阳节古诗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龙山歌(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送别(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杜甫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示大圆洪智(宋)陈与
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
忽逢重九日,无奈菊花枝。
7. 搜集重阳节和诗人王维的资料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王右丞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7)重阳节纪念诗人扩展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8. 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写下了9月9日忆山东兄弟和这首诗的情感一样的诗有什么什么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什么,什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什么,到那天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来弟》源一诗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千古名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 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