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的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为何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历史上的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因为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在这一天,农民差不多都已经收回了农作物,为了感念上天,感念祖宗的庇佑,所以在这个五谷丰登,粮谷满仓的日子进行祭祀活动。这个节日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了祖先的功德,不要忘记祖先是生我们养我们,庇佑我们的一个大家族。
重阳节这个节日开始是吸收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一些上层人士中开始传播的。到了唐朝,重阳节就是一个法定的节日了。很多名人志士都为重阳节写过诗句。重阳节这一天,朝廷都会与百姓一起共同欢乐。虽然现在重阳节的节日气氛淡了些,但是我们还是要弘扬这个历史文化。
⑵ 谁知道怎么翻译郑谷《菊》
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
⑶ 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9月9日也是毛泽东逝世的日子,还是“老人节”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
(3)重阳节有插戴扩展阅读: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 在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举行敬老宴),感恩敬老。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⑷ 重阳节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何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很受重视。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有非常多的答案。其中广为流传的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历史上重阳节那天不仅热闹非凡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这都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登高,插菊花,戴茱萸。以此来表达对家中年长亲人的爱意,为他们乞求更多的健康,然他们可以得以长寿。菊花酒在汉代就已经十分常见,通常是为人祝寿的时候所喝,意味着祝他人长寿。茱萸入药可以养生去病,并且有祛湿,驱虫的功效,还可以消积食,治寒热。因此古人将茱萸称为“辟邪翁”。
⑸ 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是真的吗
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是真的,比如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有提到,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这里突出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5)重阳节有插戴扩展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该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