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阳节是什么风俗
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⑵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1、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2、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重阳时节捕捉的蟹最为上品,长得十分矫健,脂满膏肥,名扬天下。
3、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4、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⑶ 中国北方重阳节习俗是什么
登高“辞青”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版,所以,人们于重阳登权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折叠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⑷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关于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汇总如下
1、赏菊
重阳节古来又称“菊花节”
菊花是长寿之花
又是文人笔下凌霜不屈的象征
农历九月,菊花盛开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2、饮菊酒
菊花酒
一直被看作
重阳必饮、祛病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菊花酒
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所酿
九月九日这天
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
和粮食一起酿造
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3、登高望远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
此时登高望远
心旷神怡,健身祛病
此外
“登高”也有“高升”“高寿”之意
因此为人们所推崇
4、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香味浓
有祛寒、止痛、驱虫等功效
重阳之时,茱萸开始成熟
为辟恶气,抵御初寒
古时,人们有
“折其房以插头”的习俗
5、放风筝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纸鹞就是现在的风筝
广东、福建等地
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
6、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
制作起来较随意
没有固定的方法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
用“吃糕”来代替“登高”
7、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
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
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
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
这便是“归宁父母”
8、敬老
1989年
我国将重阳节正式定为
“老人节”“敬老节”
传统的重阳节
被赋予了新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