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何为不孝
不孝有三是指
一.阿谀曲从,陷亲不义。
二.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三.不娶无子,绝先祖回祀。
意思是
一味顺答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最大的不孝了
出自《孟子注》
『贰』 何为孝何为不孝有准确的说法吗
孝,是指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版操烦。孝既指让长辈从物质权上得到享受,又指让长辈从精神上获得愉悦。腰缠万贯的子女纵然让长辈吃遍山珍海味、穿完绫罗绸缎,但是,让长辈整天愁眉苦脸、以泪洗面,这不能叫做孝;一贫如洗的子女纵然没有什么物质的东西让长辈享受,但是,只要听长辈的话,不惹他们生气,让他们整天乐呵呵的,这就是孝。 不孝,既指物质上不赡养长辈,又指精神上给长辈造成创伤。如果虐待长辈,轻者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道德法庭的审判,重者将会追究刑事责任。
『叁』 何为孝,何为不孝
孝: 曾子曾经说抄:"生,事之以礼袭;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知劝阻,使他们行差就错,这是第一种不孝;家里贫穷,却不去做事来奉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第三种大家都知道,无后为大. 离娄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与孟子谈论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觉得匡章,全国的人都说他不孝,而孟子却与他交游,就问孟子是为什么.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认为不孝的人有五种;一,懒惰不赡养父母;二,赌博喝酒,把钱都花光了,而不赡养父母;三,吝啬钱财,有了老婆把父母丢到一边;四,自己行事乖张,放纵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连累.而匡章只不过是因为父亲做错了事,他以善相责,而不被父亲接受罢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亲做出错事来而不管,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看来,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 大孝终身慕父母
『肆』 不孝顺父母犯法吗
好像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子女不赡养父母或是多久没去看父母,属于违法,父母可以告他们的哦。
『伍』 在中国,为什么不孝顺父母就犯法
应该这样,很多国人素质太差,根本不管老人,人都有老的时候,应该孝敬父母
『陆』 法律上对不孝敬父母的人怎样处理才是合适的呢
做好赡养纠纷的调解工作是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是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调解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赡养纠纷固有的特点对调解工作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对调解工作的不利影响,以期做到提高赡养纠纷调解的成功率,切实保障和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此类案件的调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丰富调解方法,做到耐心、细心、诚心。总体而言,赡养纠纷的调解工作和其他纠纷的调解大同小异,但因这类案件的自身固有特点,应当做到更有耐心、更加细心、更有诚心。要耐心听当事人倾诉,耐心做当事人的说服和教育工作;细心安排调解时间,尽可能通知双方都到场,细心照顾老年人的情绪变化,细心保证调解内容的完整;以诚心对待当事人,用诚心感化当事人。
2. 找准矛盾焦点,有的放矢。对调解工作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赡养纠纷达成调解协议,但对赡养纠纷而言,往往又牵扯到其他家庭矛盾纠纷。因此,在调解过程中,既要将重点放在赡养纠纷的履行上,又要以其他矛盾纠纷的解决为切入点,有时也有必要解决当事人的其他家庭矛盾纠纷。这就要求我们找准矛盾焦点,有的放矢,既要注重调节效果,也要讲求工作效率。
3.强化为民思想,扩大法制宣传效果。许多赡养纠纷中的老人行动不便,为体现司法为民的思想,我们可以到当事人的所在地进行调解,不仅可以方便当事人,还可以起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宣传作用。
4.找准法律和道德的结合点。不履行赡养义务既可以由法律来调整,同时也受到道德的约束。在调解中,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要从法律的角度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更重要的是从道德的角度让当事人明白赡养老人是其应尽的义务。
『柒』 对于不孝顺的人法律上有没有相应的惩罚
如果不构成犯罪,实在是制裁不了他们!但是依照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必须赡养老人。如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捌』 关于不孝顺父母受惩罚的法律什么时候确立的
孝顺父母是宪法规定的义务,最新的是2013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内》,容
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该法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玖』 何为孝,何为不孝。
有三种行为被称为不孝
第一种是一为顺从父母之意,父母有错而不加以提醒劝说,版使他们陷于权不义;
第二种是家境贫寒,父母年迈,身为人子却不谋官位以赡养父母;
第三种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无人继承香烟。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最为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拾』 法律规定孝敬父母,那么不孝敬父母是不是犯法了
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并没有规定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属于道德问题,当然有人身伤害则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