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日行一善,做美德少年”黑板报的材料
名人名言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是美好的东西,那便是真理。(托尔斯泰《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真理是喜欢公开交易的。--莎士比亚《亨利八世》
真理和正义有多种形式,它们和人的种族一样繁多,和时代、气候一样变化无常但它们的本质到处都是一样的;在翻天覆地的情况下,我需要抓住的正是这个不可摧毁的一致点。幸福的规律在一切人之间有它的共同之点,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他们道德发展的最高规律。这种发展经常变化,但规律是不变的。--《罗曼·罗兰回忆录》
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是要嘲笑你了。--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托尔斯泰《世界名言录》
拳头是打不倒真理的。--高尔基《母亲》
真理就像劳动汗水一样,总是有一股强烈的气味。--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真理的一边是自由,另一边却是限制。--《泰戈尔评传》
如果你不等待着要说出完全的真理,那末把真话说出来是很容易的。--泰戈尔《飞鸟集》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泰戈尔《飞鸟集》
真理若是穿多了衣服,它反而显得俗不可耐了。--泰戈尔《春之循环》
无言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
不管是多么值得尊敬的人,我也决不会为他而颠倒黑白,把好说成坏。--泰戈尔《一个女人的信》
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恶,总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错综着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
所有的人好象总是带有两重性的。在他们的胸腔里仿佛有一副天平,他们的心就好像天平的指针,在称善的和恶的重量时,指针一会儿倾向这一边,一会儿倾向那一边。--高尔基《三人》
凡对别人有害的事都是错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支找寻。(泰戈尔《飞鸟集》)
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名人名言录》
认为美就是善,这完全是一种错觉。--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
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
应该学会在无价值的事物中寻找美好的东西。--高尔基《公墓》
只有那些无法把自己充分沉浸在美中的人们,才会鄙视美,把它看作一个感官的对象。--泰戈尔《孟加拉掠影》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戏剧集》)
庄严和高贵的气质,只有蕴藏着豁达和崇高胸襟的人的灵魂才能表达出来。--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人类的生活对于德,正像对于才一样,无疑是一个最终的考验,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们。--巴尔扎克《乡村医生》
漂亮的词句可以导致品德端正,但是品行不端正的人只能用漂亮的词句来说谎。--罗曼·罗兰《母与子》
保护一个受侮辱的女人是每一个男人的天职。--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朴素、平凡、善于在危险中看到同危险迥不相同的东西,这一切构成了士兵的美质和优点。--《托尔斯泰传》
一切美好的品质,都是从太阳的光线和母亲的奶汁中生长出来的。--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崇高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狂风暴雨之中。--《泰戈尔评传》
“日行一善,功满三千”的辅助之法------功过格
2.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或革命传统黑板报内容
1."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 急急急!!!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黑板报!
孝敬父母
尊师抄敬长
团结友爱
立志勤学
自强不息
谦虚礼貌
诚实守信
严己宽人
人贵有耻
见义勇为
整洁健身
求索攻坚
勤劳节俭
见利思义
敬业尽责
清正廉洁
爱国爱民
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8字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名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民无信不立。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事父母,能竭其力。
多行不义必自毙。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4. 勤俭是美德,节约是责任,黑板报怎么画.
雷锋有句名言“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这是雷锋的座右铭,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勤俭节约,努力工作,不怕艰难困苦,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曾影响了几代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雷锋的这种勤俭节约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了,生活上互相攀比,大手大脚,不珍惜环境,浪费资源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本月的22日是世界水日,此时此刻又使我们想到了雷锋的勤俭节约精神,就拿最普遍的水资源来说,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去爱惜,而浪费挥霍,但同学们是否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丰富,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每年平均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缺水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全国城市日缺水量为1600万立方米,每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以上,影响城市人口约4000万人,造成我国缺水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为的浪费和挥霍,没有合理利用以及水源污染等问题,使水资源更加缺乏。
我们现在谈学习,说理想,可是如果有一天我们连最基本的水资源都浪费尽了,我们还怎样生活呢!更不要说学习和理想了,不要让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人类的眼泪,从节水的角度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推而广之,雷锋的勤俭节约精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社会的发展呼唤雷锋精神呢,人民的生活需要雷锋精神,新世纪更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树立长期学雷锋的思想,制定强有力的措施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常抓不懈,雷锋精神才能在各个方面不断发扬光大,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让雷锋精神渗透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伴随我们的一生。
5.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黑板报
中国
沉睡中抄的狂龙,发展袭中的雄师。
科技日新月异,文化突飞猛进。
景色山青水秀,资产地大物博。
龙的故土无比璀璨,龙的传人和睦相处。
这就是中华,这就是中国。
6. 争当美德少年手抄报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学习活动
7. 关于黑板报“传承中华美德,营造良好班风。”的资料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建立良好班风
茅坪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是陕西典型的老少便穷地区。茅坪中学就位于此地,茅坪中学建校于1969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成长、发展、壮大。我校本着“笃信、好学、自强、感恩”的校训,送走一批有一批莘莘学子,今天我校正迈着矫健的步伐乘风破浪,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自古以来十分看重人的道德品质,历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茅坪中学校现有教学班九个,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我是八三班班主任。八三班现有学生55人,回(族)民学生27人、汉(族)民27人。由于地处老少便穷的老区,加之地方环境和社会原因的诱导和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否自觉地以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了一个奠基的作用。结合班级的实际,我紧紧抓住中学生年龄小、易模仿、易养成、易可塑等特点,对学生加强了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树立三个观念,审视行为规范教育
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要更新观念,明确自身的任务与定位,以创新的精神,认真审视。
(一)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现有的行规教育较多强调整齐划一,其实许多做法已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行规教育才会真正有实效。
(二)我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观念。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主导者,我们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作榜样和表率。我们在抓学生的行规教育时,强化了教师的垂范意识,以“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为核心,以教师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高尚的师德在实施行规教育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教师的规范行为——规范教学与教育、严格遵章守纪等,在学生的行规教育中影响和作用甚大,其教育的效果是最强烈、最直接、最生动的,却又最不具教育痕迹的,“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就是这个道理。
二、依靠“三结合”力量,开展行为规范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有些行为是先天的,有的则是后天自然而然地学会的,社会心理学称之为本能行为。而至关重要的社会性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因此,我们充分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开展行为规范教育。
(一)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承担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接受社会规范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的任务。学校教育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在工作中,我们加强领导、加以辨析、指导实践。通过不断的强化和纠偏,促使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我校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如:开展了“法律讲座”、向灾区献爱心的捐款、为白血病小朋友石小雨的捐款活动等。
1、加强领导。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为全面贯彻落实行为规范教育,我们加强了对德育工作的领导:班主任——值周班长。在每周班级例会上,就班级工作的实际,分析商讨,研究对策,不断改进方法,增强教育与训练的实效;在和部分同学谈话例会上,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多渠道、多方位地贯彻与落实,反馈与调整,确保了行为规范教育的顺利进行。
2、制度保证。制度是行动的规范,建立完善的行规教育制度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保证。开学初,我班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利用晨读和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守则、规范逐条讲解对照,指出本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人人明白班级存在的问题及自身的不足之处,让学生“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受到教育。课后组织学生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愿望,并及时把心愿记载在“愿望瓶”上。良好的班风形成于正确的集体舆论。任何一个集体的组建,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正确对待,正确解决,那么这样的一个集体肯定是力争上游的集体。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组织好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充分利用班会宣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如课堂纪律、课间要求、考勤制度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以无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
3、文化结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我班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做到了净化、美化、绿化,还进一步挖掘了其内在的教育功能。我校实时开展了“歌咏比赛”、师生“美文诵读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
4、我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我适时开展家访,并把这项制度常规化、制度化。上个周,我和班老师、王老师对茅坪的红光、元平、寨湾进行了家访,家访学生欢迎,他们的父母更欢迎。
静态环境建设。我班结合学校创建文明班级和卫生流动红旗的活动,让每名学生各自布置自己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并为宿舍取个响亮的名字。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与熏陶,使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动态环境建设。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巧妙的点拨,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教学全过程。
(二)家长的配合。学生在校接受的行为规范教育,在与家长、社会的接触中一定会产生些矛盾。我们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我们要求家长也要做到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在学生面前作表率,为此,我校成功召开家长会,我们学校通过家长会的活动,让家长确立起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意识,共同制订家长和学生相互约束、相互沟通的方式方法,在家庭、学校中处处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社会的舆论。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其良好的行为如得到社会的认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信心;如得不到社会的公认,那么在其心中就会产生矛盾。现在的学生信息面较广,但其中良莠混杂,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差,更需要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及时指点和正确引导。我校为了帮组孤寡病残老人,多次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表演、扫地、替老人洗衣等,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了“爱”的真谛,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好评,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好的社会舆论对学生成长起到指引作用。
三、采用激励,促进行为规范教育
加强学生行规的考评。我们知道,当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达到了一定的要求时,就应加以肯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装的自信心。每学期,我们进行两次学生行为规范评比和文明班级的评比,并在学校进行表彰,积极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氛围。
学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要经过多次反复才有可能坚持或习得。所谓“习惯成自然”,但要训练这一“习惯”并使之成为“自然”,其间的过程是反复的,有的甚至是强制的。从实际出发,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地增强学生行为规范的自觉性。我相信:通过三结合教育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行为习惯会逐步完善并得以提高
8. 节约是美德的黑板报文章
一些艰苦奋斗的故事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
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一些同志头脑中的节约意识渐渐淡化了。现实生活中,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的现象不为鲜见。然而一些同志却不以为然,在有的人看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过去战争年代和艰苦岁月提出的特殊要求,现在条件和环境改变了,再提倡这个就不合时宜了;有的认为,是否艰苦朴素是个人生活的小事,吃点、喝点、玩点无碍大局,没有必要看得那么重,要求得那么严;还有的认为,时下人们生活讲质量、吃穿讲档次,国家也提倡和鼓励消费,“慷慨花钱”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这些认识与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相符的。
崇尚俭朴、反对奢华、艰苦奋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始终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他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我国正是靠这种力量不断走向强大的。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仅在革命战争岁月和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需要坚持,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需要坚持。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进行长时期奋斗。即使在我国实现了小康,富裕了,但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也不允许坐享其成,奢侈浪费。聚沙成塔,积少成多,铺张浪费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在一首《五百字诗》里写得好:“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许烂。”“节约虽有限,万合是十石,细流成江河,冲破东海岸。”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可见,节约是强大力量的储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骄奢淫逸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就没有希望。
王 文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些不良现象中,“大款”、“公款”充当了主要角色。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参考资料:D:\My Documents\勤俭节约\哈报新闻网.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