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关孝敬老人的故事
说起王进生、王亦娣家庭,村里的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不仅仅因为他们夫妻二人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96岁高龄的老母亲王求娥,还因为他们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关心邻里、乐于助人,在群众中树立了好的口碑。
他们的老母亲王求娥今年已经96岁了,但是她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和老人谈天,她总是会告诉你自己生活得很舒心,很幸福,因为她有一对好儿子、媳妇和一群好儿孙。王进生、王亦娣也已经70多岁了,因为儿孙们都忙于工作,他们两位老人就担起了照顾王求娥的重任。
老人家日常生活已基本无法自理,王进生、王亦梯却二十多年如一日,将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想吃什么,总会尽量满足。老人牙齿已经全部脱落,他们就尽量将食物煮得烂一点,有利老人咀嚼和消化。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你会发现她身上的衣服一尘不染,头发也总是整理得非常整齐。因为老人的儿子、媳妇每个星期都会为老人梳洗、换衣。
老人年龄大了,就更害怕孤独,渴望有人陪她聊聊天。说说话,儿、媳每天都会尽量抽空陪老人说话,让老人不觉得孤单。老人年纪大了,时不时会有点感冒发烧,但是,只要老人稍有一点点症状,儿子、媳妇总会在第一时间准备好药物,让老人服用,并精心服侍她,直到病愈。为了让老人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他们特地准备了一间房间,每天都会为老人收拾、打扫,让老人过得舒心。
去年村里为退休老人免费体检,那时已是5月份,天气比较热。孙辈们白天都要上班,无法请假。为了让96岁的高龄老人不错过机会也参加体检,王进生、王亦娣两人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用拖车拖去体检。就这样、两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拖着一个96岁的高龄老太太,将她安全地送到了体检处,再送回家,让很多人为之感动。
老人的孙辈们对老人也很孝顺,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又都住在城里,不便照顾老人,但每逢节假日,他们就会回到老人身边,对老人嘘寒问暖给老人买各种生活、滋补用品,陪老人聊天,关心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
王进生家庭与邻里之间也非常和睦。他们乐于帮助邻里,平时只要谁有困难,他们总会主动给予帮助。在邻里之间,只要说起王进生家庭,总会有很多的话要赞扬他们。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但是在这个家庭中蕴藏着的尊老、敬老、友爱邻里、团结互助的精神,这是值得许多家庭学习的。
78岁的何德昌,虽然年岁也很高,家住十分边远的丘区,但却长期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与他自己长期对老人孝敬,对儿女关心,处处起好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说起何德昌的美满幸福生活,邻居们的评价,内容基本一致。
“只有老人舒心了,我们才开心得起来。”几十年来,何德昌老人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儿啊,我想吃点红桔提提口味。”1988年冬天,何德昌81岁的母亲刘学英因病倒床,吃什么都没有口味,向儿子提出了想吃一点桔子的要求。听了母亲的话,年近60的何德昌对此二话没说,当即决定外出为母亲摘桔子。但当时当地还没大量种植果树,全村让人知道的桔子树也没几棵,且仅有的几棵桔子树也没挂几个果子。为此,要为母亲摘到足够的桔子,必须要跑遍全村七八平方公里的山村。
“大嫂,我妈不舒服,想吃点桔子,卖点给我吧!”“卖什么啊卖!孝敬老人是我们这山沟沟头的规矩,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你把那树上的都摘去吧。”
“老哥,我想买点桔子回家为我母亲提提口味。”“买你就不要说买了,孝敬老人不能说钱,你自己去摘吧。”
真情感动乡亲。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何德昌跑遍了全村的山山岭岭,让母亲每天都如愿吃上了可口的桔子。
1992年2月,85岁的老母亲刘学英因年老体弱再次病倒,对此,何德昌除了为母亲买回足够的桔子,定时为老母亲洗身子、端屎尿之外,还与自己的女儿、女婿们一道,坚持每天为自己的老母亲端去一碗热嘟嘟的劳糟蛋,使老人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确实是老有所养。
“我的儿子儿孙们最理解我,我一辈子最喜欢吃的就是劳糟蛋。像你们这样对待我,我死了也值啊!”“妈,只要您开心一刻,我们当晚辈的就幸福一刻啊!您喜欢吃什么,尽管说就行了,我们一定办到。”老母亲临终前的内心表白,既对自己的幸福生活进行了总结,又对何德昌等晚辈的言行给予了充分肯定。
“要对大家都要对,只有大家都对了,家庭才和谐得起来。”何德昌孝敬老人,同时也十分体贴晚辈。他常说,“不能只要求儿女对你好,你自己却对儿女什么都不付出。”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农村有一个习惯,只要儿女成了婚,父母就可以算尽完义务了,就完全可以在后半生坐享儿女的清福了。然而,当何德昌与妻子罗玉英,把女儿何桂英抚养成人,并为其完婚,把女婿招上门时,却并没有半点坐享清福的念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如今的几十年间,何德昌始终坚持不忘为家庭作贡献。一年四季,每天的煮饭、喂猪,洗衣、扫地等家务,百分之八十都是他主动承担。
“年岁这么大了,还承担这样重的家务,不累呀?让女儿、女婿或者孙辈们去做不行吗?”“他们常年在外忙生产、忙挣钱,如果再让他们回家忙家务,那才叫着累呢!再说,我做这些家务,其实就等于在锻炼身体,你看,我的身体多结实。嘿嘿!”不少人目睹到何德昌为家人洗衣、煮饭时的场景时,总免不了要问上两句,而何德昌对此往往都是十分随和的应答和“嘿嘿”一笑。
夫唱妻附和。在日常生活中,何德昌就像一个唱着生活赞歌前行的歌者,而他的妻子刘学英,却像一名为丈夫弹奏和谐乐章的钢琴师,何德昌做煮饭、喂猪,洗衣、扫地的家务,刘学英就做浇菜、放牛和看管孙男孙女的杂活。夫妻俩一唱一和,共同为家庭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大家都对”好孝子
榜样的力量无穷。何德昌夫妻二人的一举一动,深深地感染了他家的每一个晚辈。为此,使何家营造出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让生活在这个家庭的每一位老人幸福无比,年轻人工作安心顺利。
1982年,何德昌的女婿李华学在当地瓦窑打工一个冬天,仅挣钱70元,尽管钱少,但知道时任生产队队长的岳父想要买一只手表,却苦于钱不够,于是,领到钱的当天,李华学二话没说就把钱交到了岳父何德昌的手中。“你看,这就是李华学贴钱为我买的手表。”说起女婿帮他买手表一事,何德昌至今还感慨不断。
“我的女婿长期都对我好,假如我今天的叶子烟不多了,明天女婿准能给我买回来,假如我今天的烧酒和下酒用的花生没有了,明天他准能给我买回来。”说起女婿对老人的孝敬,何德昌老人十分兴奋。据邻居介绍,李华学孝敬老人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每年分别给岳父岳母买两套新衣服,每天保证岳父岳母有鸡蛋吃,再困难也要定期给岳父岳母发零花钱等故事,虽然平淡无奇,但却令人钦佩。
何德昌喜欢每天进茶铺喝茶,从不间断。然而,有一次李华学发现,何德昌已经连续两天闲在家中没进茶铺了,于是,细心的李华学通过茶铺老板了解到,何德昌老人没进茶铺,是因为他的零花钱已经用完了。对此,还没领到打工工钱的李华学,第二天便与妻子一道,把家中的余粮挑到酒厂,为老人换回了100余元零花钱。
何德昌和妻子罗玉英,担心每天吃鸡蛋会给女婿、女儿带来经济负担,于是他们隔三差五才吃一次鸡蛋。但李华学和妻子何桂英,因发现存放在家中的鸡蛋长时间没减少而产生了对双老的怀疑。当李华学、何桂英夫妻二人弄清了事情的原由时,从来没在老人面前红起脸说过话的李华学、何桂英夫妻,第一次红起脸直问起两位老人:“爸、妈,您们不是常说,老人多开心一刻,我们当晚辈的就会多幸福一刻吗?要开心得有好身体,要有好身体得要有好营养,要有好营养得要坚持吃鸡蛋啊!爸、妈,今后您们吃鸡蛋,一定要把蛋壳给我们留起,每天由何桂英来检查,见不到蛋壳就不算数。”“好、好、好!”女儿、女婿的问话虽然很直,但却使两位老人在连连点头“认错”的同时,从女儿、女婿的问话中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和幸福。
上行下效全家幸福
在何德昌家,祖祖辈辈的一言一行,不仅在晚辈们的头脑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一直引导着晚辈们进步,规范着晚辈们的言行。上行下效的结果,是全家人团结、和谐、幸福。
李华学、何桂英夫妻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李进,31岁,与妻子包利华共同经营着照相和理发生意;小儿子名叫李平,21岁,在江苏某大学读大二。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李进、李平二兄弟自懂事起,就十分孝敬老人。他们经常为外爷、外婆和爸爸、妈妈分担忧愁,大人在外劳动,家里煮饭、扫地的小事儿,兄弟俩就全包下来;在县城读书,他们不仅不乱花一分钱,而且还经常把节约下来的零花钱用来为外爷、外婆买营养品;李进结婚已后,与妻子包利华一起能挣钱了,首先想到的也是怎样孝敬好家中的4位老人,他们不仅按时为父母发放零花钱,而且还按时为外爷、外婆增添零花钱;冬天, 他们为老人们买电热毯,夏天,他们为老人们添电风扇;与此同时,李平、包利华夫妻俩,还主动承担家里的主要经济开支义务,使父母和外爷、外婆,分享他们能够挣钱了的喜悦。
2005年2月,李进的弟弟李平读高中最后一期,需准备1000元的学杂费和生活费,而母亲何桂英手中只有400元,尚差600元。正当何桂英为无钱而犯愁时,刚回家的李进了解情况后,顺手便掏出1000元钱递给何桂英,“弟弟的1000元杂费我来给,您手中的400元留住自己用。妈,您放心,今后,弟弟如能考上大学,一切费用全都由我来给。”儿子突然的表现,令母亲喜极而泣。
“关心弟弟,就是关心父母亲。把弟弟的学杂费承担下来,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才能开心,父母开心了,我们当晚辈的才幸福。”李进承担弟弟学杂费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评价说,“历史上的规矩就是一代不管一代,李进为弟弟花钱,一点都划不着。”而李进对此则理直气壮地给了回应。一诺千金。自从李平考上大学以后,一切费用,李进都承担了下来。
李进为自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能为父母分忧解愁时时感到高兴,然而,也有令他感到十分伤心和内疚的时候。2007年1月,他的父亲李华学,因患肺癌而不幸去世。尽管之前他把父亲送到川医花了10000余元,也没能把父亲留在人世间,但他觉得他自己已尽够了当儿子的责任,父亲的去世,只是因为病魔无情而也。然而,当李进从母亲的口中得知父亲去世后,家里欠下的银行贷款通过父亲的节约已还来只剩下5000元了时,李进当即伤心至极。他不是为父亲为他留下了5000元的债务而埋怨父亲,而是为自己没提前摸清家里的债务而感到内疚。他说,“如果我提前摸清了家里的债务,并提前还清了帐,父亲就不会过度的为家庭操劳牵挂,就不可能不顾身体而大量节约,就不可能有了小病不进医院治疗,就不可能在50多岁的壮年时期离我们而去。”
痛定思痛看未来。“妈,今后,我随时都保证您的身上揣的钱不低于200元,您一定要好好保养身体,一定要让我们当儿子的长期感受到有妈在身边的幸福。”“外爷、外婆,您们也要好好保养身体啊,万一零花钱不够用,打一个电话就行了。”认定家庭欠债是导致父亲早逝原因的李进,当即掏出钱来让母亲去还帐的同时,面对母亲和外爷、外婆,一再叮嘱。 (刘树军)
B. 学会感恩,孝顺父母。演讲稿
《学会感恩,孝敬父母》演讲稿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给我们所经历的坎坷。我不会忘记不久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和同学逛街,一个也就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前面跑了过来。因为已经是冬天,羽绒服把小男孩撑得圆嘟嘟的,像个小皮球滚动了过来。他问我到动物园坐哪趟车,我告诉他就在那边坐4路车。他高兴地又跑了回去。我和同学就往前走。我们都走得挺远的了,听见小男孩在后面“哥哥哥哥”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里等他,看着他一脑门子热汗珠儿地跑到我的面前,我问他有事吗,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忘了跟你说声谢谢了。妈妈问我说谢谢了吗。我说忘了,妈妈让我追你。”我不会忘记那个孩子和那位母亲,他们让我永远不要忘记学会感谢,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记了感恩。
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的,还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
感恩父母,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一切都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还望采纳~~
C. 孝敬老人的故事100字左右 急
年逾花甲的李玉坦,原是济南柴油机厂的一位工程师,为人正直、厚道,工作勤勤恳恳。他原来身体很好的父亲,1997年突然得了心脏病,老伴20多年前就已去世,有病身边无人照顾,1998年54岁的李玉坦,为了照顾父亲,毅然向厂里打了报告,要求内退。当时不少同事劝他,给老人请个护工算了,被他一一谢绝。他说:“自己的老人有病,能让别人去管吗?再说,请个护工只能你让他去干什么,他才干什么,不能一天24小时看着老人。”从此,他便退休在家,成了父亲的一名“特护”。
父亲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到了2001年,经过与老人多次商议,便将父亲送进山东省胸科医院住院治疗,至今已有3年多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肺、肝、肾等器管逐渐衰竭,几乎下不了床。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李玉坦始终在病床前无微不致地侍奉。父亲一刻也离不开这个孝顺的独生儿子,一睁眼,只要看不到儿子,就按床头铃。这位孝子三年没回家与妻子儿女过一个中秋、春节。老人饮食非常规律,除白天按时三餐外,每日夜间的1l点、2点必须按时吃夜餐,李玉坦都能准时不误地做好,让老人按时用餐。他听大夫说,老人有点“瓣膜钙化”,就到处去寻买“高蛋能”,一盒60粒的高蛋能200元,他总是变着样地劝着老人吃。细心的他,一看老人憋气或嘴唇发紫,就赶忙去叫护士,由于救治及时,防止了多次病危。一提到“病危”,护士说:“病人已经发生过多次病危,他儿子有高血压,他父亲一出现病危,他的血压马上就升到一百八九。”
这里的医护人员对李玉坦这个“老儿子”的孝顺行为都感慨不已。一位戴眼镜的护士对笔者说:“我进这个病房时,李老先生就已住在这里,几年来,他儿子一直是这样时刻不离地照顾,他比我们的心都细。这里有的病人虽有好几个儿女,却没有人来管老人的事。俺从没见过像他这样孝顺的子女。”另一位护士说:“人人家里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到老年能有个这么孝顺的儿子,那真是福分!”
有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这位花甲孝子却以千日陪父病床前的实际行为,给予了有力的反驳。
D. 古今中外孝敬长辈的故事。
子路尊敬来长辈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源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黄香尊敬老人的故事
黄香,东汉人,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
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
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肌姬冠肯攉厩圭询氦墨姓没有不感动的。
E. 孝敬老人的短故事
巍峨的大雄宝殿中,一个少年正对着佛祖敬香祷告。他把三炷香都插入香炉,低声祈祷道:“愿佛祖保佑我科举得中,加官进爵,报国还乡。”说完又跪拜几次,这才起身离开。
佛祖看着下面的少年笑而不语,身旁的阿难尊者问道:“佛祖,这个少年十分虔敬,发的又是善愿,你为何不应?”佛祖却是一笑,缓缓道:“还差了一炷香。”
“差了一炷?”阿难尊者看看香炉中兀自袅袅的三炷檀香,百思不解。
二
转眼过了十年,青涩的少年已成长为俊朗青年,已英姿勃发。当年的科举他虽然并未得中,但是转而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员武将,在军中立下赫赫战功。这次回乡,乃是特地回来办喜事的。
青年人像从前一样,燃起三炷檀香,恭敬跪拜道:“愿佛祖保佑下官结善姻缘,妻子贤惠,夫妇和睦。”说着又重重磕了几个响头。
阿难尊者见到这一幕感慨良多,扭头却看到佛祖依然是笑而不语,不由说道:“佛祖,你为何又不应他?”佛祖笑道:“还是差一炷香。”
三
转眼又过十年,青年人已步入中年,他再次走进大雄宝殿的时候,额头上已经隐约现出几道皱纹。由于受到妻子家族的牵连,昔日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此时已经被贬黜为了地方小尉,郁郁而不得志。
人到中年的他敬香磕头,低声祷告,祈祷自己的儿女能够发奋读书,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阿难尊者看看他,再又看看笑而不语的佛祖,心中叹道:“到底还是差了一炷香。”
四
又过了十年,曾经的中年人已是渐生华发步入老年。此时的他早已经解甲归田,安居乡野,再也没有从前的宏愿。
老年人像从前一样燃起了三炷檀香,叩拜道:“佛祖,之前来许愿您从来没有满足过我,但是这一次却请您务必能够成全我的孝心。想当年我父亲早亡,是家中老母辛苦抚养我长大成人。如今高堂年事已高,唯愿她老人家身安无事,舍此则再无所求了。”
阿难尊者最是善良随喜,听到这话已经不忍。扭过头去看佛祖,却发现佛祖已经面露笑容,微微点头道:“那就如你所愿。”
五
老年人走出寺院,还未到家,喜讯已经远远传来,他的两个儿子竟然同时高中朝廷文武状元,并且朝廷还颁发下诏书,洗刷了他的冤屈,让他官复原位,再升三级。
然而这一次,老年人却终于没有奉召。他已经决定从此留在家中,照顾年迈的母亲。至于大雄宝殿中为母亲祈祷的那一炷香,当然再也没有间断过。
F. 中国古代孝顺老人故事
1、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内,十分孝顺容。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2、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G. 关于孝敬老人的故事30字
1、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字从律,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2、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4、哭竹生笋
孟宗(?—271),字恭武,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5、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H. 有关孝顺的演讲稿
【题目】【By Kaiser3344】
百善孝为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推荐理由】以诗句为题,最具诗情画意。
【演讲稿】【By Kaiser334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演讲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夫子的这段教导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儿女。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治理国家,统一天下就如运转于掌心一样容易了。”
尊老爱幼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精华。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近来,多少个春夏,多少个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尊老爱幼起始于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低下,在氏族公社的内部为了人类的繁衍和文明的延续,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尚无劳动与生活能力的小孩都一样分配劳动果实,实行义务抚养。由此逐渐形成的这种朴素的道德观念,被继承下来。从原始的社会,就已有了尊老爱幼的思想,这使人听起来感到非常的高兴,从中也可看出人性的善良。“尊老爱幼”有着她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项传统美德一定会被我们永远的继承下去。
尊老爱幼是我国古代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这优良的传统。为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人一向说自己是一个懂得尊老的民族,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要尊老敬幼。每个人都有被呵护的童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象鸟儿一样会远走高飞。成年人有很多无形的责任,自己的工作、家庭、孩子,我相信,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烦恼:一方面在外辛苦工作,为了更好的明天打拼,一方面,又在想,今天,我们的父母又该想我们多少次呢?在他们孤单的看着夕阳最后一抹光芒消失在山的后面时候,他们会默念多少次对子女的思念?父母对子女的爱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付出了,但又有多少子女能体会到父母的爱?在父亲冷漠严厉的面庞下,隐藏着的是一颗总是无意中就被孩子刺伤的心。
我们都该意识到,我们无时不在得到默默的关爱,但你,我,是否有付出,是否有去关爱我们真正应该付出爱的人呢?前些天情人节,很多年轻人会送玫瑰,送礼品,表达心意,我们的父母呢?他们可曾得到你们的鲜花?
【楼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适合您当前水平演讲,若您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