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 要有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郭沫若小时候很孝顺。有一 次,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 若不知从哪儿听说芭蕉花可以 治这种病,就想弄一株来。可 市面上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 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 起跑到一座花园里去找。恰好 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刚刚开了一 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就把 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事后,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 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 为让她很伤心,便教育了他一 番,叫他以后要诚信做人。对 这段往事,郭沫若一直牢记在 心,直到后来成为中国的大学 问家,也未曾忘记。
信 议论文论据 1、一两重的真 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德国谚语2、人生最可爱者 惟其人之忠诚。——教洛基3、 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 ——《莱辛莱辛寓言》 4、
之诚实系高等思想之基础。——司脱朗5、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 更能打动我的心。——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6、诚实是一个 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 ——乔叟7、君子坦荡荡,小人 长戚戚。——孔丘《论语·述而》 8、人之*履无若诚实。
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己
9、
尤大。——杨简10、颖人莫用, 用人莫疑。——黄石公《素书》 11、宁可办事少许诺,不可许 了诺办不了事。——沃星克12、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 是已经死了。——赫伯特13、信 用象一面镜子,一有裂痕,就 难以复原。——亚美路 14、信 用是无形资产。——日本谚语 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丘《论语》16、人无忠信, 不可立于世。——程颐17、不宝 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 记》18、信则人任焉。
《论语》19、轻诺必寡信,与 其寡信,不如勿诺。——申涵光 20、言多变,则不信。
修华歆以诚待人 华歆和王朗一 起乘船逃难。有人想与他们一 起逃走,华歆立即拒绝了他。 王朗说:“幸好船上还宽裕,有 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追到 了,王朗想丢下那个人。
说:“既然已经答应了他怎么能 因为情况紧急就扔掉呢?”于是 仍带着那个人逃跑。
民请命 彭德怀为人刚正耿直, 敢说真话。1959年,他因反 对“大跃进”的盲目冒进而遭到错 误的批判。一次,他指着茄子 秧对侄女说:”茄子不开虚花, 小孩不说假话 。我这个老头子 就像小孩一样不说假话。” 陶行 知教子 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22 岁要到成都一个无线电修造厂 学习工作,需要一份资 格证明 书。晓光写信给马副校长要了 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在 重庆工作的陶行知知道此 事后 非常生气,打电报要晓光将证 明书立即寄回。他说:”我们必 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 做假秀 才’之主张。’追求真理做真人’, 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和妥 协。” 曾子杀猪 曾子为人很诚 实。一天曾子的妻子上街,孩 子闹着要与母亲同去。
孩子 说:”我上街回来杀猪给你 吃。”她上街回家,见曾子准备 杀猪,急忙劝阻说:”我只是 哄 哄孩子。”曾子说:“怎么能 说谎呢!”说着便把猪杀掉了。 网上不到处都是么!~
㈡ 关于感恩的10个道理论据,还有3个事实论据!!谢谢
五个道理论据
1、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
2、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3、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4、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
5、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萨克雷
6、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藏族谚语
7、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
8、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
9、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中国谚语
10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三个事实论据: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㈢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1.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版所措,权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2.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得知母亲因为不好意思藏起尿湿的裤子,主动要求去清洗。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3.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有一天,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4.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
5.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㈣ 皇帝孝顺的事实论据
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人公就是汉文帝
前汉文帝,名恒,高版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权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