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北京重阳节登山

北京重阳节登山

发布时间:2021-01-12 22:13:35

『壹』 重阳节要什么时候登山才好

简单点说,重阳登高有祈福健康的意思。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贰』 重阳节为什么会有登山的习俗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618-907)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菊花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阳赏菊外,还具有食疗价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酒。晋代菊花酒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在重阳节食用。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义。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叁』 求一张重阳节登山照

如今“装模作样”照相、插茱萸、喝菊花酒、等习俗淡没了,放风筝、转风车、吃菊花糕、登高爬山的习俗仍盛行。古人说的“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和登高”习俗,四样流传到现在剩下两样。大概因为现代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不用佩茱萸防虫防蚊,消毒除疫了;喝菊花酒不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观念,再说想喝酒的人,也等不及到重阳才喝一次酒。因而只剩食蓬饵和登高爬山,实是在情理之中。

那么,“食蓬饵”是什么东西呢?《说文》古籍云:“饵,粉饼也。”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两种,黍米有黏性,两者和合,郑玄的《周礼.天官.笾人》说:“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隋书.五行志》记述的童谣中唱:“七月割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在中国节俗中,节令食品往往占有特殊的位置,人们总是以岁时节日作为向神灵献祭的专门时间,新收获的食物自然是最好的祭品,用新收获的黍稻做的糕点是重阳秋祭的祭品,也是民众分享神惠的时令佳品。因而,唐人重阳食糕称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多称为“花糕”。糕在汉浯中的谐音“高”,糕就成为“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

深圳人许多是由中原分别经粤北、粤东再辗转迁徙过来的,也带来北方以及岭南各地重阳节吃菊花糕的习俗。菊花糕主要原料为糯米粉、白沙糖和猪油搓匀蒸熟,简单易做,软韧香甜;大小如铜钱,糕边压齿印,形如菊花。其实,旧时吃菊花糕是真正用菊花做的。因为古人笃信菊花“辟邪”、“长寿”。《本草纲目》:说“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雪,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古人从菊花能散风、解热、平肝治病功能,引伸到益寿延年,《风土记》说“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神仙传》说“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乃得仙。” 唐代更有“无菊不重阳”之风。人们从九月赏菊、头上插菊、香包藏菊、发展到喝水泡菊、做菊花糕、酿菊花酒,从追求怡悦身心,到追求健康长寿。民间流传上千年的饮菊花茶之俗,盖源于此也。

深圳人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就是盛行登高爬山。

民间传说登高的原意,在于躲避灾难。农历九月,已步入初寒,人们不仅在萧瑟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在夏冬时气的升降中,稍不适应,则会感染风寒。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时期。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的年月里,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凡事盛极必衰。因此,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一样是令人生畏之灾日。古人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外出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在古人那原始的信仰里,认为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即能化解生存的危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如正月十五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起源于居住平川的人家,凸显于平地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俗,后来随着人口的流动而传播到全国。

九月重阳,秋高气爽,登高极目,无限风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描绘重阳登高之诗句,最为脍炙人口的数李白的“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岑参的“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等等。深圳古人重阳秋日也有游梧桐山、羊台山、福永凤凰岩等名胜,然后诗兴大发的。现选录一首清康熙《新安县志.艺文》记载本邑知县郑文炳大人的七律诗《秋日游凤凰岩》:

“浮岚飘渺留芳迹,远隔尘环开绝壁,烟光一片接沧溟,万仞芙蓉削天碧。奇情胜概近蓬瀛,石室玲珑紫云盈,松风涧水调丝管,瑶草琪花照眼明。凤翔千仞周八极,一览德辉暂栖息,轩翥宁同凡鸟群,文采欲绚青山色。何时振翼五云边,梧叶秋风漫自怜,只今佳气复缭绕,丹穴应知胜昔年。登临竟日穷幽境,惊风飒飒轻裾冷,菊丛缀玉带晴晖,古峡寒潭照秋影。徘徊展眺物华新,脚踏芒鞋破绿茵,扶筇直上飞云顶,举手不觉摩苍穹。醍醐漫倒和烟吸,带醉狂歌山鬼泣,达人对镜须旷观,牛山何必空于邑。仙岩灵秀岂寻常,英髦接踵争翱翔,赓歌杂还叶韶华,群羡海邦多凤凰。”

200多年前,除了我们的县太爷秋游凤凰岩外,还有布政司祈顺登高梧桐山,留下古诗《梧桐山》;本邑知县黄成元游蛇口南山,写有七律诗词《赤湾晚眺》等。

『肆』 重阳节登山有什么含义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伍』 重阳节登山有含义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陆』 重阳是什么时候登山

应该是来9月8晚上12点

『柒』 重阳节登山必须要登三年吗为什么

重阳节登山没有必须要登三年。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回再是答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7)北京重阳节登山扩展阅读: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捌』 广东怎样过重阳节除了登山还有没有别的习俗

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放在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现在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把茱萸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戴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玖』 重阳节登山的说说朋友圈

1、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家家户户过重阳,甜甜的年糕送给你,祝你步步高升,心想事成,快乐永久,节日快乐!

2、人生易老天难老,今也重阳明也重阳,岁岁重阳;容颜易变情难变,早也想念晚也想念,天天想念;岁月易失友难失,朝也问候夕也问候,时时问候。重阳快乐。

3、人生易老情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知交故友忆如常;一年一度秋风劲,季节在长,思念在长,友情如酒菊更香。九九重阳,祝愿你节日快乐,幸福满堂!

4、人生是场旅行,总有些难忘的风景;相逢是那样美妙,相知是那样美好;工作固然重要,心情也要调好;偶尔发个祝福短信,算是给你重阳问好!

5、人生路上大步走,走到重阳九月九,心中怀念老朋友,多日不曾在聚首,心中思念常常有,一句祝福说出口,愿你天天都优秀,快乐幸福最永久!

6、人生百味。凄冷的日子里,温暖是心中的家,孤独的日子里,关怀是心中的家,漂泊的日子里,朋友是心中的家,重阳佳节的日子里,我的问候是你永远的家。

7、让幸福铺成一张纸,用开心做的墨汁,绘出美好的生活。让健康的五线谱,配上平安的音符,唱出幸福的欢乐。把糯米磨成粉,用吉祥去捣,吃出重阳的美好!

8、让喜羊羊给你带去聪明,让懒羊羊给你带去惬意,让美羊羊给你带去漂亮,让沸羊羊给你带去勇敢,让暖羊羊给你带去温度,最后让重阳节给你带去开心快乐。

9、让秋风带去我的问候,让秋菊绽放我的关怀,让秋雨诉说我的思念,让短信送上我的问候:又到九九重阳,在这个吉利的日子里,祝你开心快乐!

10、让南山上的空气帮你润肺,让解放碑的轻轨载你腾飞,让瓷器口的鸡杂给你美味,让太白酒的清香把你迷醉,也让我的祝福带给你实惠:重阳节快乐!

阅读全文

与北京重阳节登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80岁生日祝福词 浏览:774
老人过世一百天怎么祭拜 浏览:269
老年人缺钾怎么做饭 浏览:414
适合中老年人群的户外拓展活动 浏览:24
老年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工作总结 浏览:214
长寿耳的图片 浏览:888
为什么要发展养老物业 浏览:892
企业单位爱康体检怎么预约 浏览:224
长寿花叶片有黄点怎么回事 浏览:658
长葛养老保险月缴费 浏览:260
烟台市企业员工退休年龄 浏览:842
老年人白天尿裤子晚上不尿床 浏览:470
老年人健康走活动方案 浏览:396
社区老年活动唱歌 浏览:22
2017上海养老金计算 浏览:960
陕西省养老保险年审 浏览:456
日间养老院设计方案 浏览:979
体检最好查哪些东西 浏览:605
2016福建退休金调整 浏览:700
烟台退休工资咨询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