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
据史料来记载,重阳糕又自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② 重阳节吃重阳糕有什么来历
重阳糕亦称“花糕”,传统重阳节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全国各地区不怎么流行。农历回九月初九是重阳答节,也叫敬老节,民间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人人爱吃。
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为普遍的习俗。糕的制作,品种各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极受儿童的喜爱。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
③ 重阳糕的制作
重阳糕的做法一
材料:糯米粉两份,玉米粉一份,红豆200克,南瓜200克,白糖200克,橄榄油少许。
做法:
1.把两份糯米粉和一份玉米粉混合,加白糖(以自己的口味适当增减),加少许水,约50毫升,用筷子搅拌均匀。
2.用筛子将混合好的湿粉筛一下备用。
3.红豆洗净,加少许水和白糖用高压锅煮熟,再按压成红豆泥备用。
4.南瓜洗净后切小块上锅蒸熟,按压成南瓜泥,加白糖和适量的湿粉拌匀备用。
5.取一个长方形的器皿,在底部涂抹一层橄榄油。再将湿粉平铺在底部,扣平。上锅蒸五分钟。
6.在蒸好的粉上铺上一层红豆泥,再上锅蒸5分钟。
7.红豆泥上再铺上一层湿粉,再蒸5分钟。
8.在蒸好的红豆泥上再抹上已经拌匀的南瓜和湿粉,再蒸5分钟。
9.取出蒸熟的糕,切成菱形块。在上方点缀一些红绿丝或者玫瑰花等。
2.重阳糕的做法二
主料:糯米粉100克,粳米粉50克,红豆沙30克,白糖50克,果脯(或果仁,红枣,茱萸等)10克调料:红糖5克、豆油3克做法:1、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拌上白糖(份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作调整,也可改用椒盐),加水30克,拌和、拌透成糕粉备用。也可以使用大米粉,拌入干酵母后加温水搅匀、发酵,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换材料。
2、取糕屉(或蒸笼等代替),铺上清洁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地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待蒸汽透出面粉时,把果脯等材料均匀地铺在上面,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
3、将糕取出,稍凉后用刀切成菱形,另用彩纸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④ 重阳节怎么过,重阳糕是怎样做的。
重阳节吃重阳糕。
糯米粉1000克 粳米粉500克 赤豆250克 白糖1000克 红绿果脯100克 红糖50克 豆油25克
制作方法 1.先将红绿果脯切成丝,待用。
2.将赤豆、白糖(250克)、豆油制成干豆沙,备用。
3.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取150克拌入红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状粉浆。
4.将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后,拌和拌透。取糕屉,铺上清洁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时,把糊状粉浆均匀地铺在上面,洒上红、绿果脯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另用彩纸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⑤ 幼儿园社会重阳节的习俗教案怎么写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有六大节日包括: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饮菊酒,吃重阳糕。
1、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李商隐《菊花》
2、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佩茱萸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为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4、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纸鹞即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饮菊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6、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⑥ 吃重阳糕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个习俗主要在我国的哪里广为流传
也许来我说的不是很正确,但是源;具我了解。九九重阳日是用来纪念古代(真人)道士的一段十分感人事迹,有利于教育后人怎么样做人的,不知道你对历史有多少了解?可以查看一些历史书,比如;中国五百年,历史伟人等 等之类的书。希望你能得到最佳答案
⑦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制作较为简易。讲究些的做成宝塔状、九层,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阳(羊)”之俗。有的在重阳糕上插上小彩旗,并点上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则隐喻为茱萸。
唐武则天曾在重阳时,令宫女广采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如菊花糕、桂花糕等),用以赐赏众臣,以笼络人心。明清时,重阳糕的制法更趋精细,种类也繁多,并且有了成人和儿童食品之分。据载:“京师重阳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穿山楂,绕街卖之。”
吃重阳糕的寓意,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除此之外,重阳糕的寓意,还有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另一个寓意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
⑧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
这个重来阳节的文化。源
意义就是着重在这个"糕"子上面,借着这个谐音和制作糕的各种的谐音,表现出了呈祥纳福的祝福的,而且这个重阳糕的制作方法和习俗是有关系的,每个地方的基本上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关于它的缅族文化的寓意和起源,也是有很多的说法的。
重阳糕又是被称为花糕的,而且讲究的重阳糕呢,是要做成九层的,像一座宝塔,上面还要做成两只小羊,这样是符合重阳的意义的,有的重阳糕上面呢,是会插上一个小红纸旗的,并且也会点个蜡烛灯这大概就是用了"点灯"和"吃糕"来代替"登高"的意思吧。
花糕的起源是在刘裕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节的时候呢,因为一时兴起,便骑着马登上了项羽的戏马台,等到他称帝之后呢,就规定了在每年的九月九日这一天呢,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根据传说呢,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呢,就是当时给士兵们发的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