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地重阳节的习俗
1、陕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作为老年节,并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因此重阳节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节”或“老年节”、“老人节”。
㈡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关于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汇总如下
1、赏菊
重阳节古来又称“菊花节”
菊花是长寿之花
又是文人笔下凌霜不屈的象征
农历九月,菊花盛开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2、饮菊酒
菊花酒
一直被看作
重阳必饮、祛病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菊花酒
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所酿
九月九日这天
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
和粮食一起酿造
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3、登高望远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
此时登高望远
心旷神怡,健身祛病
此外
“登高”也有“高升”“高寿”之意
因此为人们所推崇
4、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香味浓
有祛寒、止痛、驱虫等功效
重阳之时,茱萸开始成熟
为辟恶气,抵御初寒
古时,人们有
“折其房以插头”的习俗
5、放风筝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纸鹞就是现在的风筝
广东、福建等地
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
6、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
制作起来较随意
没有固定的方法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
用“吃糕”来代替“登高”
7、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
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
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
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
这便是“归宁父母”
8、敬老
1989年
我国将重阳节正式定为
“老人节”“敬老节”
传统的重阳节
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㈢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1、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2、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重阳时节捕捉的蟹最为上品,长得十分矫健,脂满膏肥,名扬天下。
3、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4、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㈣ 徐州文化的行业习俗
供奉祖师
1949年以前,徐州一带手工业者流行供奉祖师的习俗。木工瓦工供奉鲁班;铁匠供奉李老君;酿酒业供奉杜康;染坊业供奉葛仙翁;制笔业供奉蒙恬;制鞋业供奉孙膑。对祖师的供奉,有的挂画像,有的塑雕像,有的仅供奉牌位。供奉的时间也有不同,极讲究的长年供奉,早晚各上一柱香;一般多在年节期间和举行收徒、拜师仪式及其它重大行业性活动时供奉。
供奉祖师的仪式,各行业大致相同。以染坊业为例,每逢除夕,用一大张红纸,上写“葛仙翁之神位”字样,贴在放染缸的室内。牌位两旁挂上用纸箔糊制的元宝,神位前大香几上放香烛。此外,在踩布室、染锅等处也供奉香烛元宝,晒布架上也挂满纸元宝。供奉期间,早、晚各上一柱香。上香前,上香人必须沐浴净身。叩拜时由师父领头,以下依次叩拜。
拜师
(一)仪式 拜师者必须有亲友作介绍人。师傅认可后,便邀请同行中师兄弟辈与学徒的家长、介绍人一道举行拜师仪式。一般在作坊处摆上香案,供上本行业师祖的牌位(或画像、塑像)。师傅燃烛上香后,学徒上前,先拜祖师,继拜师傅,然后拜师伯、师叔、师兄,师兄一般拦住不受拜,作揖即可。
(二)写纸(订契约)学徒拜师后,师傅、师伯叔、家长、介绍人等均落座。学徒本人由大师兄陪同,侍立在师傅旁边,聆听师傅、师伯叔们的训导。而后,把事先预备好的《学徒契约》从香案上取下来,交由介绍人宣读。契约读完后,学徒的家长、介绍人都在契约上画一“十”字做押,写上日期,交给师傅保存,以为凭证,俗称“写纸”。待学徒出师时,再退还给家长。
(三)出师 学徒学艺期满,要举行隆重的出师仪式。仪式大多在饭馆摆筵举行。凡本行业有师祖庙的,往往借庙会期在师祖庙举行(筵席照旧)。木工、石匠、泥瓦匠在鲁班祠堂(原址在今徐州师范学校后院,今废);铜匠、铁匠、锡匠等在老君庙(今废,原址在云龙山北麓),剃头匠在罗祖庙(老君庙南)。
举行出师仪式时,除参加拜师收徒仪式时的全班人外,还要请本行业有名望的前辈。
仪式开始时,先燃烛、上香、鸣放鞭炮,出师者上前对祖师像(或牌位)三叩头,然后再向参加仪式的前辈们叩头。叩头时由师傅一一介绍认识,并说些“请前辈们多关照”的话,这时,前辈们多对出师者说些勉励的话,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然后,家长出面向介绍人、师傅、师兄致谢。谢毕即入席,学徒在席前侍立,斟酒点烟,恭敬侍候。
对出师者来说,这场仪式是其一生中的荣典之一。此后,出师者才被认同为“本行业”中人,否则不被承认,称之为“稆的”,也就是野的,手艺再高,也无人邀请做工。即使自己找到活做,行业中人往往出面干涉。
师傅的子弟辈,从其父、兄学艺,不必有“出师”名义,称为“家传”,俗称“门里出身,不会也懂三分”,照样为同行承认。
学徒出师后,必须帮师1—2年,这期间有较微薄的工钱。帮师期满后,或自立门户,或另择雇主,工钱就高了。如与原师傅关系极好,自愿继续留下,工钱也要提高。
师徒关系。俗谚称“师徒如父子”,“三年为师,终身若父”。不但平时要敬重师傅,遇年节要给师傅送礼。在徐州,师傅、徒弟各被称为“师父”、“徒儿”。师傅或师娘去世,徒儿们必须穿孝子服,只是不拿哭丧棒。
客师
作坊内缺乏技艺高的主事师傅时,往往请外面的师傅来主持,俗称“客师”。客师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
长期客师:在作坊内至少主事一年,并代为教导徒弟。店中对客师“供食不供宿”。任“客师”者,遇有人出高薪聘请,也不准“跳槽”,否则行业公会必定出面干涉。
短期客师:作坊因限时赶做大批工件时,临时请的师傅叫短期客师。活干完便辞退,再有事再请,重作协商。
守夜
每年重阳节始,各作坊均开始加夜班。因为这时秋收刚过,农闲已到,办事人多,活计也多,而白天时间却越来越短。所以,老板在这一天要特别摆酒宴招待工人。第二天起,工人们便需每晚加夜班至十一二点,俗称“喝了重阳酒,便把夜来守”。 称呼与职责
(一)掌柜即店主,平时也在店内坐镇,但非遇大事、要事,一般不过问业务工作。
(二)经理店主雇佣的主要管理人员。业务管理、经营往来,都由经理主持。此外,业务研究会,对练习生业务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均由经理负责。有些店由店主亲自担任经理,主持一切。
(三)司帐俗称“先生”。是店主雇佣的财会及金库管理人员。规模大些的店,有内帐和外帐之分。内帐登记进货、帐目往来、仓库及分类、总帐;外帐专司门市销售和批发业务。
(四)帮帐司帐的后备人,主要帮内帐工作,一般从做事精细、懂点计算常识的练习生中挑选。
(五)伙友店主雇佣的业务人员。负责营业、洽谈业务,与经理协商进货,逢年过节催收外欠帐目等。练习生们一般称其为“×爷”。
(六)练习生 俗称‘‘学生意的”,一般多依姓氏称为“x相公”。三年后可升为“小伙友”。练习生的职责为:下店门、洒扫卫生,替值夜班的伙友倒尿盆、打洗脸水、整理床被、
站柜台。伙友与顾客谈交易时,在旁侍听、敬烟茶f交易成功时,替客人包装货物;晚上在柜台上练习算盘。晚10时,上店门闭市,洒扫内外,整理货架,涮洗待客用的水烟袋,打纸煤,侍候值班伙友入睡后,再打地铺(无床)就寝。
练习生学习期为3年,学习期内无薪金,仅供食宿、剃头、洗澡。如在学习期表现较精明强干的,两年内即可定薪。
标帜
凡商店均有招牌或幌子。招牌多为木制,白油漆铺底,绘有花边;幌子系纺织品制成,招牌及幌子上的字,除店名“×记”外,另写有经营项目。京货店多写“哈拉、哔叽”、“绸缎、布边”;广货(百货)店多写“申江广货”、“磁锡铜器”I酱园店多写“秋油、陈醋”、“伏酱、腐乳”;毛烟店多写“瑞云超尘”、“兰花留香”;果子店(即食品店,徐州习称糕点为果子)多写“南北果品”、“蜜饯糕点”。
有的招牌或幌子上的词语,除标明经营项目外,又颇有广告意味,读来恢谐有趣。茶楼上多写‘‘无扬子水”、“有蒙山茶”,或“清薰香茗”、“千丝蹿肴”;酒店的招牌(幌子)最为醒目,多写“太白遗风”或“糟丘精华”;中药店的招牌较大,高约2米,宽约30厘米,上写“道地药材,遵古炮制”。
除上述木制、纺织品制作的招牌或幌子外,另有一些店用石灰湿粉抹在店门左右墙上(略高于门的上端)绘上花边,写上字代替招牌。
客栈多写“任官行台”、“安离客商”,另在门上端写“宾至如归”;菜馆多写“包办筵席”、“随意小吃”;粮行多写“汇集百谷”、“代客买卖”。除幌子和招牌外,也有在店门口悬挂某种物件使顾客易于识别的。
油漆店挂猪尿泡(盛油漆用)一串;纸坊挂彩色纸穗一大束f估衣店挂衣服一件;香烛.店挂大红腊烛模型一个;帽店挂破毡帽一个;浴池挂灯一盏,太阳落山后即点亮。
营业习俗
开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正式开业,直至年终。开业具体日期,一般由商会择定吉期,印刷在红笺上分送各店。开业前一天晚上,商店内好象过除夕:贴对联、放鞭炮、敬财神,店主互相拜访、祝贺发财,店员则聚赌或敲锣打鼓娱乐通宵。次日即正式开业。
徐州的规俗,正式营业前,允许临时性营业。
记帐暗码:商店记帐均用大写,计算多用暗码(又名苏州码),从1至4分别写为:“l、 Il、lIl、×”。
歇业:商店歇业时,必须在店门上贴“歇业招揭”条。
其它习俗
练习生的衣服上不准钉衣袋,以防偷窃。食品店的果品,允许随意吃些,但不准拿出。
每月初二、十六两天,为“打牙祭”日。
每年除夕,营业时间必须延至第二天凌晨,然后上门、敬财神,同进夜餐。店主、经理介绍当年营业赢亏情况和来年打算,除向店员们一年的辛苦致谢外,也宣布不合格店员的名单,并婉言辞退。被辞退者,往往称这顿饭为“打锅饭”。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店员们必须到店主、经理处拜年,练习生还要到伙友家拜年。被宣布辞退的人,如想复工,往往利用这个时机,托人说情,俗称“锔锅”。
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年终,为商店讨欠债期,委派专人持清单去各地讨还欠帐。
每有新商店(行、栈)开业,亲友或同行中人必定来贺,并送牌匾。匾为该店字号,牌则不同,多写些吉祥的话语。京货店牌写:“天孙云锦”;广货店牌写:“琳琅满目”;杂货店牌写:“汇集南北”;行栈牌写:“宾至如归”。此外,宴请地点也有设在本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