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观后感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是令人深思的。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要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说能移植心脏,那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与大树的故事) ...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这么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这个可以么?
❷ 于丹教授的那个小学生讲座(如何培 育孩子的孝心,爱心,自立,自强,自 信)的具体内容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❸ 于丹说孝不如顺,顺不如……
,,,,蛋黄酱
❹ 看于丹论语孝敬之道有感100字左右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❺ 于丹孝敬之道有感作文350字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回. 孝敬之道就是这答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❻ 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 观后感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是令人深思的。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要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说能移植心脏,那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与大树的故事) ...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这么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❼ 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电视专题讲座》观后感2012年12月8日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专题讲座》观后感
今天,我收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使我对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这必将使我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百善孝为先,于丹老师的第一讲是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老师首先讲了一位男孩和一棵老树的故事,听到这里,我不由深思起来,我们现在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太阳,被家长娇生贯养,生活也被家长安排的妥妥当当,那儿还有孝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可我们却只因 为父母劝导了几句,就嫌父母唠叨,和他们赌气,有的同学甚至几天几夜都不回家。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难道就让孝在我们这一代中泯灭吗?当然不是,让我们孝敬父母,使父母不再生气,烦恼。
于丹老师的第二讲是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我们在了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懂得:一个人的痛苦,如果有一个朋友可以倾诉,那么痛苦就减少了一半,一个人的快乐,如果有一个人来分享,快乐就会增加一倍,可见一个知心的朋友多么重要啊,让我们有爱心,去帮助别人,使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
于丹老师的最后一讲是让我们自立、自强、自信。并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一定要扬起自立、自强、自信的风帆,迎难而上,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知识固然珍贵,但是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哲理,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要活学活用,成为生活中的小主人!
孝心、爱心、自立、自强、自信、迎难而上都是开启成功走向辉煌的钥匙,让我们向美好的人生之路启航吧!
❽ 写一篇于丹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的观后感,600字左右。各为好心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阿姨...
于丹专题讲座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看完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感恩是无时无刻都存在,原来感恩并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
当我们刚刚出生,还在哇哇啼哭的时候,就已经在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医生,感恩大自然,感恩全界……无时无刻我们不在感恩。
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有人伸出了一只援助之手。,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就是感恩,感恩是多么伟啊!在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作文金谷园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因为正是他们辅育了你,在你为目标奋斗的时候,给你说一两句鼓励的话,才使你坚持到今天取得这样的成就。由此可见,感恩是多么神圣啊!
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知道他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所以感恩是没有境界,没有隔阂的。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这是感恩的力量。感恩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是它让我们存活,就好比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就没有新鲜的氧气成分,到时候天空变得灰蒙蒙的,白色垃圾漫天飞舞,人类只能用氧气罩生活,后果不堪设想。
感恩,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小学生们只要学习好,晚上在家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
让我们展开翅膀在感恩中成长吧!
❾ 于丹讲座视频爱心,孝心,责任心读后感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它令我内受益匪浅,容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
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
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
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
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
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
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
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
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
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
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❿ 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读后感500字左右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