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孝敬老人的有关事例
1,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
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2,尝粪心忧的故事.
讲的是: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还有恣蚊饱血的故事.讲的是: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 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小故事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膝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3. 孝敬老人的短故事
巍峨的大雄宝殿中,一个少年正对着佛祖敬香祷告。他把三炷香都插入香炉,低声祈祷道:“愿佛祖保佑我科举得中,加官进爵,报国还乡。”说完又跪拜几次,这才起身离开。
佛祖看着下面的少年笑而不语,身旁的阿难尊者问道:“佛祖,这个少年十分虔敬,发的又是善愿,你为何不应?”佛祖却是一笑,缓缓道:“还差了一炷香。”
“差了一炷?”阿难尊者看看香炉中兀自袅袅的三炷檀香,百思不解。
二
转眼过了十年,青涩的少年已成长为俊朗青年,已英姿勃发。当年的科举他虽然并未得中,但是转而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员武将,在军中立下赫赫战功。这次回乡,乃是特地回来办喜事的。
青年人像从前一样,燃起三炷檀香,恭敬跪拜道:“愿佛祖保佑下官结善姻缘,妻子贤惠,夫妇和睦。”说着又重重磕了几个响头。
阿难尊者见到这一幕感慨良多,扭头却看到佛祖依然是笑而不语,不由说道:“佛祖,你为何又不应他?”佛祖笑道:“还是差一炷香。”
三
转眼又过十年,青年人已步入中年,他再次走进大雄宝殿的时候,额头上已经隐约现出几道皱纹。由于受到妻子家族的牵连,昔日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此时已经被贬黜为了地方小尉,郁郁而不得志。
人到中年的他敬香磕头,低声祷告,祈祷自己的儿女能够发奋读书,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阿难尊者看看他,再又看看笑而不语的佛祖,心中叹道:“到底还是差了一炷香。”
四
又过了十年,曾经的中年人已是渐生华发步入老年。此时的他早已经解甲归田,安居乡野,再也没有从前的宏愿。
老年人像从前一样燃起了三炷檀香,叩拜道:“佛祖,之前来许愿您从来没有满足过我,但是这一次却请您务必能够成全我的孝心。想当年我父亲早亡,是家中老母辛苦抚养我长大成人。如今高堂年事已高,唯愿她老人家身安无事,舍此则再无所求了。”
阿难尊者最是善良随喜,听到这话已经不忍。扭过头去看佛祖,却发现佛祖已经面露笑容,微微点头道:“那就如你所愿。”
五
老年人走出寺院,还未到家,喜讯已经远远传来,他的两个儿子竟然同时高中朝廷文武状元,并且朝廷还颁发下诏书,洗刷了他的冤屈,让他官复原位,再升三级。
然而这一次,老年人却终于没有奉召。他已经决定从此留在家中,照顾年迈的母亲。至于大雄宝殿中为母亲祈祷的那一炷香,当然再也没有间断过。
4. 关于孝敬老人的故事30字
1、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字从律,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2、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4、哭竹生笋
孟宗(?—271),字恭武,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5、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5. 孝敬老人具体事迹(1500字)
肖大妈每当和左邻右舍谈论起儿媳妇的事情时,总是深情地说,“儿媳妇与我从来没吵过架,也没有红过脸。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媳妇,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啊!”。肖大妈谈的这个儿媳妇,是大儿子吴夫存的妻子,名字叫薛秀萍。吴夫存是山东兖矿集团杨村矿普掘工区职工,妻子薛秀萍没有工作,是一名家属。在左邻右舍的心目中,薛秀萍可是个孝敬公婆的好儿媳、疼爱丈夫的好妻子、关爱子女的好妈妈。
有一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这句话在吴夫存和薛秀萍夫妇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注入了不同寻常的意义。2006年腊月的一天,刚刚退休的公公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时,鲜血已经从嘴里吐了出来。从没有见过这场面的婆婆吓的不知所措,当时,吴夫存正在井下工作,二儿子也远在济三矿。为了不让哥俩担心,影响他们工作,薛秀萍没有打电话告诉他们,而是和婆婆一起把公公送到了矿医院。由于入院及时,公公的病得到了控制,但矿医院建议应到上一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为使公公尽快康复,薛秀萍又和婆婆带着公公转到了集团公司总医院,经过总医院的检查,最后确诊公公得了胃癌。
胃癌,对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来说,对于一个没有工作仅靠丈夫工资养家糊口的薛秀萍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困难,公公得了胃癌,预示着家里将有一笔巨大的费用要支出了。“公公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仅够生活;刚参加工作的二弟也没有多少积蓄,况且又有了女朋友;公公辛苦了一辈子,还没有享受天伦之乐,就生病了,作为家中的老大,没有理由不出钱给公公治病,尽管自己也没有多少积蓄。”薛秀萍在心里默默的念叨着。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其所能,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为公公治病,以尽晚辈的孝心。”就这样,薛秀萍、吴夫存夫妇把存有的积蓄全部拿出,又从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为自己的父亲开始了漫长的治疗。历时近1年时间,先后在公司总医院、济南齐鲁医院治病,共花去医疗费用84000余元。住院期间,薛秀萍隔三差五看望公公,每次看望,都买上一些公公爱吃爱喝的营养品。一次,到齐鲁医院,正赶上公公刚化疗完,把吃下去的饭全都吐在了身上和被子上,薛秀萍赶紧用毛巾为公公擦洗,一点也没有感觉到难为情,到让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同病房的病友见到后对她的婆婆说,“你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孝顺呀!”
在平时,薛秀萍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却非常的大方。每月不仅给婆婆百儿八十的钱,逢年过节,还为公婆添上一两件新衣服,以表孝心。在她的带动下,没过门的二弟媳妇也把自己的工资卡换成牡丹卡让婆婆使用。看到儿子、儿媳们对老两口如此孝敬,婆婆感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她逢人就讲,“我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好啊!”正是薛秀萍这颗赤诚的爱心和无限的孝心,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好评,也因为她的孝心,她们家连续三年获得“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光荣称号
6. 中国古代孝顺老人故事
1、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内,十分孝顺容。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2、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 有关孝敬老人的故事
说起王进生、王亦娣家庭,村里的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不仅仅因为他们夫妻二人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96岁高龄的老母亲王求娥,还因为他们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关心邻里、乐于助人,在群众中树立了好的口碑。
他们的老母亲王求娥今年已经96岁了,但是她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和老人谈天,她总是会告诉你自己生活得很舒心,很幸福,因为她有一对好儿子、媳妇和一群好儿孙。王进生、王亦娣也已经70多岁了,因为儿孙们都忙于工作,他们两位老人就担起了照顾王求娥的重任。
老人家日常生活已基本无法自理,王进生、王亦梯却二十多年如一日,将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想吃什么,总会尽量满足。老人牙齿已经全部脱落,他们就尽量将食物煮得烂一点,有利老人咀嚼和消化。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你会发现她身上的衣服一尘不染,头发也总是整理得非常整齐。因为老人的儿子、媳妇每个星期都会为老人梳洗、换衣。
老人年龄大了,就更害怕孤独,渴望有人陪她聊聊天。说说话,儿、媳每天都会尽量抽空陪老人说话,让老人不觉得孤单。老人年纪大了,时不时会有点感冒发烧,但是,只要老人稍有一点点症状,儿子、媳妇总会在第一时间准备好药物,让老人服用,并精心服侍她,直到病愈。为了让老人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他们特地准备了一间房间,每天都会为老人收拾、打扫,让老人过得舒心。
去年村里为退休老人免费体检,那时已是5月份,天气比较热。孙辈们白天都要上班,无法请假。为了让96岁的高龄老人不错过机会也参加体检,王进生、王亦娣两人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用拖车拖去体检。就这样、两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拖着一个96岁的高龄老太太,将她安全地送到了体检处,再送回家,让很多人为之感动。
老人的孙辈们对老人也很孝顺,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又都住在城里,不便照顾老人,但每逢节假日,他们就会回到老人身边,对老人嘘寒问暖给老人买各种生活、滋补用品,陪老人聊天,关心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
王进生家庭与邻里之间也非常和睦。他们乐于帮助邻里,平时只要谁有困难,他们总会主动给予帮助。在邻里之间,只要说起王进生家庭,总会有很多的话要赞扬他们。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但是在这个家庭中蕴藏着的尊老、敬老、友爱邻里、团结互助的精神,这是值得许多家庭学习的。
78岁的何德昌,虽然年岁也很高,家住十分边远的丘区,但却长期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与他自己长期对老人孝敬,对儿女关心,处处起好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说起何德昌的美满幸福生活,邻居们的评价,内容基本一致。
“只有老人舒心了,我们才开心得起来。”几十年来,何德昌老人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儿啊,我想吃点红桔提提口味。”1988年冬天,何德昌81岁的母亲刘学英因病倒床,吃什么都没有口味,向儿子提出了想吃一点桔子的要求。听了母亲的话,年近60的何德昌对此二话没说,当即决定外出为母亲摘桔子。但当时当地还没大量种植果树,全村让人知道的桔子树也没几棵,且仅有的几棵桔子树也没挂几个果子。为此,要为母亲摘到足够的桔子,必须要跑遍全村七八平方公里的山村。
“大嫂,我妈不舒服,想吃点桔子,卖点给我吧!”“卖什么啊卖!孝敬老人是我们这山沟沟头的规矩,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你把那树上的都摘去吧。”
“老哥,我想买点桔子回家为我母亲提提口味。”“买你就不要说买了,孝敬老人不能说钱,你自己去摘吧。”
真情感动乡亲。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何德昌跑遍了全村的山山岭岭,让母亲每天都如愿吃上了可口的桔子。
1992年2月,85岁的老母亲刘学英因年老体弱再次病倒,对此,何德昌除了为母亲买回足够的桔子,定时为老母亲洗身子、端屎尿之外,还与自己的女儿、女婿们一道,坚持每天为自己的老母亲端去一碗热嘟嘟的劳糟蛋,使老人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确实是老有所养。
“我的儿子儿孙们最理解我,我一辈子最喜欢吃的就是劳糟蛋。像你们这样对待我,我死了也值啊!”“妈,只要您开心一刻,我们当晚辈的就幸福一刻啊!您喜欢吃什么,尽管说就行了,我们一定办到。”老母亲临终前的内心表白,既对自己的幸福生活进行了总结,又对何德昌等晚辈的言行给予了充分肯定。
“要对大家都要对,只有大家都对了,家庭才和谐得起来。”何德昌孝敬老人,同时也十分体贴晚辈。他常说,“不能只要求儿女对你好,你自己却对儿女什么都不付出。”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农村有一个习惯,只要儿女成了婚,父母就可以算尽完义务了,就完全可以在后半生坐享儿女的清福了。然而,当何德昌与妻子罗玉英,把女儿何桂英抚养成人,并为其完婚,把女婿招上门时,却并没有半点坐享清福的念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如今的几十年间,何德昌始终坚持不忘为家庭作贡献。一年四季,每天的煮饭、喂猪,洗衣、扫地等家务,百分之八十都是他主动承担。
“年岁这么大了,还承担这样重的家务,不累呀?让女儿、女婿或者孙辈们去做不行吗?”“他们常年在外忙生产、忙挣钱,如果再让他们回家忙家务,那才叫着累呢!再说,我做这些家务,其实就等于在锻炼身体,你看,我的身体多结实。嘿嘿!”不少人目睹到何德昌为家人洗衣、煮饭时的场景时,总免不了要问上两句,而何德昌对此往往都是十分随和的应答和“嘿嘿”一笑。
夫唱妻附和。在日常生活中,何德昌就像一个唱着生活赞歌前行的歌者,而他的妻子刘学英,却像一名为丈夫弹奏和谐乐章的钢琴师,何德昌做煮饭、喂猪,洗衣、扫地的家务,刘学英就做浇菜、放牛和看管孙男孙女的杂活。夫妻俩一唱一和,共同为家庭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大家都对”好孝子
榜样的力量无穷。何德昌夫妻二人的一举一动,深深地感染了他家的每一个晚辈。为此,使何家营造出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让生活在这个家庭的每一位老人幸福无比,年轻人工作安心顺利。
1982年,何德昌的女婿李华学在当地瓦窑打工一个冬天,仅挣钱70元,尽管钱少,但知道时任生产队队长的岳父想要买一只手表,却苦于钱不够,于是,领到钱的当天,李华学二话没说就把钱交到了岳父何德昌的手中。“你看,这就是李华学贴钱为我买的手表。”说起女婿帮他买手表一事,何德昌至今还感慨不断。
“我的女婿长期都对我好,假如我今天的叶子烟不多了,明天女婿准能给我买回来,假如我今天的烧酒和下酒用的花生没有了,明天他准能给我买回来。”说起女婿对老人的孝敬,何德昌老人十分兴奋。据邻居介绍,李华学孝敬老人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每年分别给岳父岳母买两套新衣服,每天保证岳父岳母有鸡蛋吃,再困难也要定期给岳父岳母发零花钱等故事,虽然平淡无奇,但却令人钦佩。
何德昌喜欢每天进茶铺喝茶,从不间断。然而,有一次李华学发现,何德昌已经连续两天闲在家中没进茶铺了,于是,细心的李华学通过茶铺老板了解到,何德昌老人没进茶铺,是因为他的零花钱已经用完了。对此,还没领到打工工钱的李华学,第二天便与妻子一道,把家中的余粮挑到酒厂,为老人换回了100余元零花钱。
何德昌和妻子罗玉英,担心每天吃鸡蛋会给女婿、女儿带来经济负担,于是他们隔三差五才吃一次鸡蛋。但李华学和妻子何桂英,因发现存放在家中的鸡蛋长时间没减少而产生了对双老的怀疑。当李华学、何桂英夫妻二人弄清了事情的原由时,从来没在老人面前红起脸说过话的李华学、何桂英夫妻,第一次红起脸直问起两位老人:“爸、妈,您们不是常说,老人多开心一刻,我们当晚辈的就会多幸福一刻吗?要开心得有好身体,要有好身体得要有好营养,要有好营养得要坚持吃鸡蛋啊!爸、妈,今后您们吃鸡蛋,一定要把蛋壳给我们留起,每天由何桂英来检查,见不到蛋壳就不算数。”“好、好、好!”女儿、女婿的问话虽然很直,但却使两位老人在连连点头“认错”的同时,从女儿、女婿的问话中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和幸福。
上行下效全家幸福
在何德昌家,祖祖辈辈的一言一行,不仅在晚辈们的头脑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一直引导着晚辈们进步,规范着晚辈们的言行。上行下效的结果,是全家人团结、和谐、幸福。
李华学、何桂英夫妻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李进,31岁,与妻子包利华共同经营着照相和理发生意;小儿子名叫李平,21岁,在江苏某大学读大二。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李进、李平二兄弟自懂事起,就十分孝敬老人。他们经常为外爷、外婆和爸爸、妈妈分担忧愁,大人在外劳动,家里煮饭、扫地的小事儿,兄弟俩就全包下来;在县城读书,他们不仅不乱花一分钱,而且还经常把节约下来的零花钱用来为外爷、外婆买营养品;李进结婚已后,与妻子包利华一起能挣钱了,首先想到的也是怎样孝敬好家中的4位老人,他们不仅按时为父母发放零花钱,而且还按时为外爷、外婆增添零花钱;冬天, 他们为老人们买电热毯,夏天,他们为老人们添电风扇;与此同时,李平、包利华夫妻俩,还主动承担家里的主要经济开支义务,使父母和外爷、外婆,分享他们能够挣钱了的喜悦。
2005年2月,李进的弟弟李平读高中最后一期,需准备1000元的学杂费和生活费,而母亲何桂英手中只有400元,尚差600元。正当何桂英为无钱而犯愁时,刚回家的李进了解情况后,顺手便掏出1000元钱递给何桂英,“弟弟的1000元杂费我来给,您手中的400元留住自己用。妈,您放心,今后,弟弟如能考上大学,一切费用全都由我来给。”儿子突然的表现,令母亲喜极而泣。
“关心弟弟,就是关心父母亲。把弟弟的学杂费承担下来,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才能开心,父母开心了,我们当晚辈的才幸福。”李进承担弟弟学杂费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评价说,“历史上的规矩就是一代不管一代,李进为弟弟花钱,一点都划不着。”而李进对此则理直气壮地给了回应。一诺千金。自从李平考上大学以后,一切费用,李进都承担了下来。
李进为自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能为父母分忧解愁时时感到高兴,然而,也有令他感到十分伤心和内疚的时候。2007年1月,他的父亲李华学,因患肺癌而不幸去世。尽管之前他把父亲送到川医花了10000余元,也没能把父亲留在人世间,但他觉得他自己已尽够了当儿子的责任,父亲的去世,只是因为病魔无情而也。然而,当李进从母亲的口中得知父亲去世后,家里欠下的银行贷款通过父亲的节约已还来只剩下5000元了时,李进当即伤心至极。他不是为父亲为他留下了5000元的债务而埋怨父亲,而是为自己没提前摸清家里的债务而感到内疚。他说,“如果我提前摸清了家里的债务,并提前还清了帐,父亲就不会过度的为家庭操劳牵挂,就不可能不顾身体而大量节约,就不可能有了小病不进医院治疗,就不可能在50多岁的壮年时期离我们而去。”
痛定思痛看未来。“妈,今后,我随时都保证您的身上揣的钱不低于200元,您一定要好好保养身体,一定要让我们当儿子的长期感受到有妈在身边的幸福。”“外爷、外婆,您们也要好好保养身体啊,万一零花钱不够用,打一个电话就行了。”认定家庭欠债是导致父亲早逝原因的李进,当即掏出钱来让母亲去还帐的同时,面对母亲和外爷、外婆,一再叮嘱。 (刘树军)
8. 身边孝敬父母的故事
一位空巢老人,他的儿子是一位公司经理,儿子很少看望老人。有一次,老版人去公司看望儿子,可是儿权子却边接电话边说:刘总你放心,您的父亲我会比对我亲爹还亲。
老人带着一筐鸡蛋让儿子带着,可是儿子就随意的应付几句开车就走了。临走前还说:别来我公司,很丢人。
老人并没有对儿子有一点生气,最后老人一个人在家静静的去了。
每天老人都会在公司门口看着他的儿子上班,这也是老人最满足的时刻。老人很勤俭,渴了就去洗手间灌点自来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