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弟子规 中,有关孝敬父母的语句有哪些
孝的部分:〈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版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权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悌的部分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❷ 弟子规要我们孝敬父母,在学习生活中那些对父母的孝敬
你只要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不惹事就算孝顺父母了。
❸ 弟子规中关于孝敬父母的句子
父母呼来 应勿缓 父母命自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❹ 弟子规中孝敬父母的句子是什么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❺ 关于弟子规内容(孝敬父母等等)演讲稿
习《弟子规》所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习弟子规所思》,首先,《弟子规》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以及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等。
善事父母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看看这个孝字,是一个“老”,再加一个儿子的“子”字,也就是孩子背负年纪大的父母,意义就是要代代相传,所以我们要效法父母,在生活中孝养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让父母伤心难过。平常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照顾好父母饮食,起居以及身体健康。想一想,父母就像树,子女就像是枝干,我们不和父母不亲,又亲谁呢?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懂得孝,要行孝,要行悌。
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就是看到别人好的一面,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像他一样的水平,上升到这样好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具有“见贤思齐”的精神,虚心向他人学习,并且反省自己我尽心了吗?我尽力了吗?我是不是不够努力?如果没有就应该向他人学习、请教。古人云:“好学近乎智。”也只有做到“见贤思齐”,那么我们的人生才会绚丽多彩。
知书识礼
《弟子规》中讲究社交礼节。就像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晚辈就不能够坐下;主人没有坐下,客人就不能坐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并且我们在家里,也要注意讲话的音量,但是不能够说话紧张或是声音过小,面对长辈或是家里有客人来时,我们应当落落大方,行仪自然。这样,懂得尊重长辈,做事彬彬有礼,温文儒雅,才会深得大家喜欢,前途一片光明。
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把《弟子规》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中,约束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弟子规》中的哲理在我们的心中开花结果!
我的演讲结束,
谢谢大家
❻ 你从弟子规入则孝篇中学习到如何孝敬父母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弟子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弟子规》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弟子规》的教诲去做,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就能更加和谐。有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话不完全正确。《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本,孩子应该学,但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应该学习。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前贤的教诲,是生活的规范,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习《弟子规》。通过《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入则孝”的意思是说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我们的身体受之父母,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应无条件的孝敬父母。那么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话,从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的呼唤,要马上应承;父母的命令,有马上执行;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的听取;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接受,这些都是孝心的体现。俗话说“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我们应顺应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们的要求是错误的,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顶撞他们,我们应做到“谏使更”并且要“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的责备是错误的,我们也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可谓是呕心沥血,但他们不图我们的回报,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里面唱的那样,他们就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可是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虽然能给父母一些物质享受,使他们不愁吃穿,但每天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搪塞父母,不能常回家看看,对父母的呼唤、命令、教诲、责备都不能做到“应勿缓,行勿懒,须敬听,须顺承”。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对父母做的还很不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像《弟子规》里说的那样去做,常回家看看,抽时间多陪陪父母,使他们过的更幸福,更开心快乐。
❼ 求《弟子规》中关于孝敬父母的句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❽ 弟子规关于孝敬父母的句子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❾ 让写在家怎样孝敬父母的,按照弟子规做的作文
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对同事,怨欲忘,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古人云,由于自己的无知,对长辈,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爱这个世界..、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先做人,向他们学习,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报恩长。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特别是当今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欲做事,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树才会长得茂盛: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是生命的本质,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
算起来,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而亲仁,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抱怨短,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爱周围的人,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受人滴水之恩: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谦虚仁慈.。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谨” 、“信”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则学文。讲究礼仪、广结朋友,却不曾注重细小、对领导。“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治国、平天下的次第,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泛爱众,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弥补上、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我们是“礼仪之邦”,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对兄长..。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有余力。 以前、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首孝悌
❿ 弟子规中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中的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有《孟宗哭竹》。
《孟宗哭竹》,孟宗哭竹生笋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0)孝敬父母践行弟子规扩展阅读:
白话解释
三国时候,吴国里有个孝子,他姓孟,单名是一个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
他年纪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单单剩着一个母亲,年纪已经是很老了。并且生的病症,又是非常厉害,却常想要鲜笋煮羹吃。这时候冬至节将要到了,笋还没有生出来,孟宗没有办法可以得到这个鲜笋。他就跑到竹林中,双手抱着毛竹,不觉两行眼泪簌簌的落下来,竟大大的哭起来了。
哪里晓得他有了这样的孝心,竟能够感动了天地,一会儿地下就裂开了,尖尖的露出几枝笋出来。孟宗就拿回家里来,做了笋羹,给母亲去吃。等到吃完,他母亲的病症,竟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说这是孟宗至孝的感动。
参考资料:网络-孟宗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