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阳节感恩和体会
我告诉你,快采纳我
『贰』 重阳节为什么被称为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因“九九”有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节已有千余年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叁』 哪些地方过重阳节啊
中国人过重阳节,日本人也过重阳节,他们叫[敬老日]。
希望世界都过重阳节。
『肆』 中国人怎么过重阳节
其实在重阳节除了拿风车登高爬山外,还可以在广场或公园放孔明灯,这些都是为了为专自己和家人祈福消灾的属。想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吗,想听听它的传说故事吗?那就到淘宝网 寻宝传奇店 看看吧!不知道楼主可能采纳我的意见。
『伍』 重阳节代表什么生肖
代表老鼠。
『陆』 重阳节的心得感言
一年一度的农历九月九日,即传统的重阳节来到了。
农历九月九日,为何称为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重阳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了。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之为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赏菊有祝福老人安康之意。
古代还风行九九重阳插茱萸的习俗(茱萸可入药、制酒,养身、祛病,古人还认为茱萸可避邪除恶),所以又将重阳节叫做茱萸节。唐朝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这首七言绝句,意境深远,颇耐人寻味。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实在是太可贵了。
今又逢重阳,我情不自禁想起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反复回味毛主席这首词,越发觉得:“今日又是天艳阳,清风送爽菊花香。一年一度秋风劲,岁岁重阳好时光。重阳登山远眺望,人生道路多漫长。回首峥嵘岁月稠,笑对夕阳不彷徨。
『柒』 为什么要把重阳节定为中国老人节
因为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九日,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饮菊酒等习俗是与老人有关的。
1、登高。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2、插茱萸。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3、饮菊酒。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7)中国人过自己节重阳节扩展阅读: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对不少老人来说,重阳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团聚时刻,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对很多子女而言,重阳是一个知感恩、尽孝道的美好时节,可以表达款款心意;对更多忙碌的人来说,重阳是一个休憩的片刻,出游赏秋、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重阳节,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描绘着新时代的文化图层。
『捌』 中国人不过重阳节的吗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人们往往在重阳当天登高,故又叫“登高节”。这可以从唐朝诗人大量的登高诗文中得到考证。如王维的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一方面反映了唐朝人对重阳节的重视(因为古代人较保守,所以一般只歌颂友情和亲情);另一方面,古代人关注重阳节,绝对不仅仅限于老年群体。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国在1989年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以表示社会对老人的关爱。
自从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后,似乎也只有老人在过这个节日了。其实,重阳节除了登山外,还有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活动。这些活动比之端午、清明等节日亦毫不逊色。因为清明是祭奠亡人的,端午是祭奠屈原的,似乎只有重阳才是为自己而过的。赏菊,则淡泊以明志;登高,则望断天涯之路。
就是这么丰富多彩的节日,年轻人为什么就不能过呢?其他的非老年人为什么就不能参与呢?究其原因,是因为重阳节成了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牺牲品。现代人引入了很多“洋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当然我不否认这些节日中也蕴含着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但是,他们相对于发展延续了千年的重阳节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在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依然能够实现保“8”的目标实属难能可贵。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将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抛弃。韩国人要将端午节申请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就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更何况连港台等地都十分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而作为传统文化发源地的大陆却漠然以对,这是不应该的。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重阳节,不应让它离我们渐行渐远。
一方面,我们要把它当做尊重老人的一个节日。有时间多陪陪老人,交流下感情,也可以送他们一些实用的、有纪念意义的礼物。我记得前年给我伯伯买了一块汉王手写板。因为我知道他喜欢上网,但又不会打字,所以就买了送他。他收到礼物非常高兴,说他早就想买的,一直舍不得。能让他开心,这也是做晚辈的尽了孝道;
另一方面,又不能把重阳节局限于只能是老人过的节日。年轻人也可以去登山嘛,也可以去赏菊花嘛。既能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情感,又能接近大自然,让自己心旷神怡,还能拉动旅游经济。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