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明年重阳节比今年重阳节晚十一天
农历抄九月九日,为传袭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㈡ 关于节日的诗歌
上元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回,玉壶光转,一夜鱼答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蝶恋花 ·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三、花朝
花朝
苏曼殊
江头青放柳千条,知有东风送画桡。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
㈢ 中国人口会减少吗
【导读】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认为,中国人口形势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红利结束。经济之声评论:调整人口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今天(26日)下午在北京发布题为《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调整》的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增长过快不再是人口的主要矛盾,取而代之是源于结构、素质和分布上的问题。
2000-2010年期间,世界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中国一倍以上。在世界人口增长的第7个10亿中,来自中国人口增长的贡献不到1/10。这份报告说,中国人口处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新阶段,人口形势与30多年前已大不相同。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走向人口负增长、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的"空心化"、日渐蔓延的"民工荒"等。报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依靠劳动力数量的无限供给来发展了。
这份报道认为,中国是在还没有实现富裕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也就是"未富先老"。这对中国的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峻的挑战。经济上的不利影响表现为:第一,过早地失去赶超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第二,失去了对仍具有人口红利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第三,目前还没获得发达国家所应具有的技术创新优势。因此,无论是面对高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中国原有的竞争优势都在减弱,这无疑加剧了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不仅关系着民族的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关系着个人的权益。以前我们总说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但从前些年起,中国沿海乃至内陆不断出现"用工荒"的情况。这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发展的"人口红利"已经用尽了。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行政学研究室研究员贠杰表示,这种变化早就已经产生了。
贠杰:实际上这个变化早就已经产生,但是老百姓没有注意而已。这种变化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来一直在持续,人口红利完结的影响在近几年才突出表现出来,比如前几年的民工荒就很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影响。但是人口红利完结的影响往往和人口供应的速度,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相辅相成,在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红利加速衰减的情况下,这种矛盾才日益突出。
本周二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消息说,明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50年左右,全国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老年人。看到这些数字,不禁让人感到担心。贠杰认为,照现在的速度发展,这种情况肯定会出现。
贠杰:这种情况肯定会出现,现在统计学上的数据已经很充分地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六普的人口数据已经出来,全国平均生育率降低到了1.18,这意味着一对夫妇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只有1.18个,过了一代之后,整个人口将会下降近一倍,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会非常快。
老龄化的速度来的非常快,贠杰认为,现在的人口形势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贠杰:现在的人口形势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包括对对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问题都会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而且还涉及到人口结构,包括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所以如果今天不及时调整这种人口政策、生育政策,以后很难面对这种挑战。
首先,生育政策需要调整,但是现在人口政策调整还有很多分歧,比如现在人口众多,一是涉及存量和增量的问题,现在存量很多,但是增量很低;二是涉及长期和短期的问题,短期可能人口众多,但是长期人口下降的趋势很明显;三是涉及到城乡的分布问题,大城市人很多,农村人口在急剧减少。面对这种形式,我们应尽快形成一种对人口问题认识的共识,在这种共识基础上及时调整人口政策。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人均GDP仍然排在100位之后,而且还有相当数量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需要改善。有人说,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太多,人口少了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但也有人说,就目前的人口结构,我国的人口增速还需要提高。贠杰表示,人口少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当前,采取均衡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十分必要。
贠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我们有历史的包袱,比如老龄化的问题,人口少虽然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也会带来一些新的甚至是更严重的问题,包括年龄结构的失衡问题、性别结构的失衡问题、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均衡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人口与生育的政策非常有必要。
人口少了可能会有很多有利的因素,比如可能人均资源就会多,但也会有不利的一面,当务之急就是劳动力可能就跟不上。贠杰表示,未来劳动力的供应肯定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贠杰:劳动力的供应肯定是跟不上经济前行的步伐,除非有一种例外情况,就是经济停滞补签或者经济负增长了,人口还基本能满足这种需要。但是目前我们经济仍然处于7%、8%以上的增长速度,劳动力的供应肯定满足不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㈣ 节日习俗
春节简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者“灯节”。
正月十五叫上元节,也称为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元节的内容十分丰富,人们在晚上可以“闹花灯”,即张灯、观灯、打灯虎,还可以放花炮焰火。上元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睐。
㈤ 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吗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一.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二月二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二.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二月三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二月一漆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四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陆月陆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陆.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吧月陆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漆.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一二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一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二0一一年。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
㈥ 明年重阳节是几月几号
明年(2020年)重阳节是:10月25号
㈦ 老师重阳节旅游期盼明年再相逢的两句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