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退休以后干点什么好
老人退休以后干什么比较好呢?这个当然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每个人有不同的爱好,而生活条件也各不相同。就比如,小编说,退休当然去旅游啦,那生活比较艰苦的老人肯定会骂我,哪来这么多的钱?而很多老人还会因为要带孙子,所以没时间做想做的事情。所以下面各种情况都会提到。
1、身体条件、经济条件允许的:去旅游
至今为止,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总是没有时间享受一番。如今退休了,终于有了充足的时间,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出去看看世界呢?现在许多旅行社将都推出了针对老人的旅行团,特点是慢节奏,适合老年人,价格也比较实惠。
2、想继续学习的:老年大学
虽然人老了,但学习能力还是应该一直保持的。很多老人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家庭比较贫困,没有条件去好好读书。如今可以去报读老年大学,不断充实自己,在晚年的生活中,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圆了自己年轻时的大学梦想。
3、为了身体着想:坚持锻炼
工作了这么久,可能会有很多病痛,三高之类的。因此坚持锻炼身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也没什么成本。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慢跑等等有氧运动。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有益心情。毕竟保持一颗愉悦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4、想服务社会的:做义工
许多刚退休的中老年人会选择做义工,回馈社会。可以去探望孤寡老人、留守的儿童、维持一些活动的秩序等等,还能在做义工的过程中参加文艺演出。做义工既能服务社会,又能认识到更多同样有爱心的朋友,何乐而不为?
5、找到一门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这个问题,各有所好。不同的老人可能喜欢收藏古董、喜欢阅读、喜欢摄影、喜欢集邮、喜欢书法、喜欢下棋、喜欢打牌、喜欢养宠物、喜欢栽培植物、喜欢烹饪、喜欢跳广场舞。总之年轻的时候,没有太多时间去钻研的事情,如今就可以深入研究了。
6、利用碎片时间:上百家号看文章
相信老朋友们都学会了使用手机和电脑,这就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了乐趣。比如关注我们的百家号,可以学习到专业的养老、健康相关知识;还可以在很多的新闻APP关注国家大事,国际时事等等。光看不够,在文章下方发表评论,与网友畅所欲言,那才叫过瘾。
B. 某媒体对“男女同龄退休”这一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民意调査,右表是在某单位得到的数据(人数):赞同反
反对,强烈反对!
C. 我已连续三个月到南昌市社保局办理了退休金银行卡变更,今天还没到帐,请问有媒体爆光吗
像你这种情况,媒体曝光也没有什么意义。你应该去找社保局的有关领导反映情况,督促他们尽快解决。也可以去纪检部门举报他们的不作为行为。
D. 总理退休后都到哪里去了怎么都没有媒体的报道呢
人走茶凉的古话依然有效,再者说总理那位置涉及很多曾经的机密,即便所以退休了也不是想说就说,想到哪去就去哪,更何况现在就两位已退休的总理,所以不见报道也无需大惊小怪
E. 为什么媒体不报道机关干部退休金每年涨了多少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同步调整,比例相同,还要报道什么???每年你省人社厅调整养老金的文件,不论是企业的还是机关事业的,在人社厅网站上都有发布。还需要其它媒体报道吗?
F. 我上班38年,交养老金30年我2021年退休养老金能那多少
正常的视同缴费的38年了,那你的工资会很高的呀,就算在东北也得开个四五千的样子,在南方会更多
G. 英国菲利普亲王退休却被媒体写成去世了吗
近日,菲利普亲王正式退休,96岁的他,工作了65年终于退休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了,不过,还没来得及享受退休生活的菲利普亲王,就被英国媒体“写死了”。就在菲利普亲王出席活动的当天,《每日电讯报》官网发布了一篇报道亲王死讯的链接:不要发布!不要发布!不要发布!菲利普亲王,爱丁堡公爵辞世,享年XX岁。
哇?媒体搞这么个乌龙,菲利普亲王会生气吗?要知道在3个月前,菲利普亲王也被外国媒体以更大的规模“写死”过一次。五四青年节当天,英国一觉醒来,发现身边人都在传“菲利普亲王逝世”的消息。
毕竟,菲利普亲王已经90多岁高龄了,而且前不久还遭遇了一些健康问题。不管发生了啥事,都肯定是大新闻啊!那么这个就是提前准备的新闻稿吗?不小心发出去了?真的大尴尬啊。
H. 养老金替代率的媒体评论
国经济网网友贾文和发表观点:“双轨制”改革是关键
社会各界围绕养老的话题不断增多。先有媒体报道多个省市养老金入不敷出,后有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人口红利是否消失的讨论,2013年9月,清华大学提出的“从2015年开始实施有步骤的延迟退休计划”则引来网友的无数“板砖”。9月10日又有一则新消息闯入公众的视野: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系主任褚福灵测算,2011年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55%)。
养老金替代率,也就是退休工资占收入比。它不仅关系到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且同整个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密切相关。作为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关键点,替代率水平是否合理,反映的是整个制度的安排和政策取向。无疑,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低于警戒线的现实督促“养老问题”必须要找到解决办法。
养老金入市也好,延迟退休也罢,个中原因很多且利益复杂。看似一团乱麻,因而我们需要抽丝剥茧,其中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就是这个“线头”。打破养老金“双轨制”具有扎实的民意基础和强烈的现实需求,2013年初,国家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实现了养老金“九连增”。尽管国家年年为企业退休职工提高养老金,但相较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养老金差距悬殊问题依然突出。
应当承认,正如在职人员的薪资水平不可能完全等同一样,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别。但养老金“双轨制”则是一种制度不公,是在不同社会人群之间形成一道人为的“鸿沟”。这不仅加剧了企业退休人员的不公平感,也不利于形成社会合力,以应对“老龄潮”带来的养老问题。
养老金“并轨”就是要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建立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这会面临群体间的利益协调很难、事业单位人员担心待遇会降低、新旧制度衔接不容易、体制性障碍导致难以一碗水端平等问题,但改革的着力点就在于打破这种固化利益群体的限制,破除“权力自肥”机制,没有“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将一往无前”的勇气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两千多年以来的社会心理倾向一直存在。在国人的理想还是停留在获取财富的结果上(均富),而不是关注于机会和权利的平等上的背景下,养老金“并轨”符合当下大多数人的共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很可能达到12700美元,按照联合国或世界银行的指标,将是高收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