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古代皇家对父母的称呼有哪些

古代皇家对父母的称呼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7-24 11:05:08

⑴ 在古代皇室中,儿女对父母的称呼有哪些 (最好每个朝代都写到,谢谢!)

其实,古代皇室成员彼此间的称呼并不一定很强调皇家身份,很多时候就跟平民用的没多大区别,“父皇”、“母后”等一般只用在书面语中或在正式场合提及时,起码在宋朝是这样。以下就此话题写点我所知的内容,如有错误请读者指正。

一、父亲

宋代皇子皇女对父亲的口语称呼不是“父皇”,而与寻常百姓一样,是“爹爹”。
例:
上(高宗赵构)至,奉卮,白太后(韦氏)以“烛颇惬圣意否”?太后谓上曰:“你爹爹每夜常设数百枝,诸人阁分亦然。”上因太后起更衣,微谓宪圣(吴后)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贵?”
——《四朝闻见录·宣政宫烛》

二、母亲

在平时口语中,宋代皇子皇女称嫡母(皇后)为“娘娘”或“娘娘”。
例:
……上(仁宗)由是怨章献(刘太后),而亲章惠(杨太后),谓章献为大娘,谓章惠为小娘。
——《涑水纪闻》
章献既没,或疑章懿之丧。仁宗遣李用和发其丧,视之容貌如生,使者驰入奏,仁皇于章献御前焚香泣告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仁宗谓刘氏为大娘娘,杨氏为小娘娘。
——《龙川别志》
治平时,英宗疾既愈,犹不得近嫔御。慈圣(曹太后)一日使亲近密以情谕之曰:‘官家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耶?’宣仁(高皇后)不乐曰:‘奏知娘娘,新妇嫁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他官家。’
——《铁围山丛谈》
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
——《铁围山丛谈》

皇子皇女称身份为妃嫔的生母为“姐姐”。
例:
太母(朱太妃)语哲宗:“只十二哥是姐姐肚皮里出来,你立取十二哥即稳便。”(当时哲宗病危,朱太妃在他病榻前要求他传位于自己所生的十二哥简王似。结果引起向太后强烈不满,不顾宰相章敦的反对坚持立了端王赵佶。)
——《曾公遗录》
上(高宗)尝语宪圣曰:“极知汝相同劳苦,反与后进者齿,朕甚有愧。俟姐姐归(原注:谓太后),尔其选已。”宪圣再拜,对曰:“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省。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里泪下。臣妾诚梦不到此。”
——《四朝闻见录·宪圣不妒忌之行》

三、祖父

曾祖父为“公公”,祖父为“翁翁”或“大爹爹”。
例:
宪圣叱王立侍,因责王以“我见你公公,又见你大爹爹,见你爷,今又却见你。”言讫,泣数行下。
——《四朝闻见录·宁皇即位》
光宗,孝宗第三子。初庄文既薨,孝庙白德寿(高宗)立光宗。宣琐之夕,德寿故召魏王燕宿于禁内。次日归邸,则储册已行。魏邸复入见高庙曰:“翁翁留恺,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帝漫抚之曰:“儿谓官家好做?做时烦恼去。”(魏王恺是孝宗次子,庄文太子薨,恺次当立,但孝宗以三子恭王“英武类己”,竟立之。故魏王向高宗抱怨说爷爷留他是“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
——《西湖志余》

四、祖母

曾祖母为“大妈妈”。
例:
嘉王连称:“告大妈妈(原注:宪圣),臣做不得,做不得。”宪圣命侂胄:“取黄袍来,我自与他着。”王遂掣侂胄肘环殿柱。(嘉王是光宗之子,宪圣吴后的曾孙。)
——《四朝闻见录·宁皇即位》

祖母为“娘娘”。
例:
神庙一日被金甲诣慈寿宫,见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曹后迎笑曰:“汝被甲甚好,虽然,使汝衣此等物,则国家何堪矣。”神庙默然,遂卸金甲。
——《铁围山丛谈》

另,既然神宗称曹太皇太后为娘娘,高太后称其为娘娘,想来皇子皇女称嫡母为“娘娘”的几率应该比“娘娘”大。
在两宋民间,对祖母的称呼除娘娘外,还有婆婆、太婆、妈妈等。“妈妈”也可以用来称呼母亲。

五、兄弟姐妹

宋皇子之间皆以“哥”称呼,无论长幼,按排行区分,如“大哥”、“三哥”、“九哥”,神宗赵顼比岐王颢大,但他也是称颢为“二哥”而不是“二弟”。
皇帝也同样如此称皇子,如赵佶称赵构为九哥,赵构称赵瑗为大哥。
公主之间称“姐”或“姊”,也按排行分。

六、子女对父辈的自称

皇帝和宗室在身为帝后的父母、祖父母面前自称为“臣”,而不是“儿臣”。
公主平时没很多限制,口语可以称“我”,但正式上表章时要称“妾”。在神宗朝之前,长公主本来有表章不称妾的特权,但后来礼院议谓:“男子、妇人,凡于所尊称臣若妾,义实相对。今宗室伯叔近臣悉皆称臣,即公主理宜称妾。况家人之礼,难施于朝廷。请自大长公主而下,凡上笺表,各据国封称妾。”神宗从所请。

七、嫔妃自称

嫔妃对帝后自称为“臣妾”或“妾”。也有称“奴家”或“奴奴”者,但那似乎是在其品阶不高的情况下。皇后在皇帝面前也自称为“臣妾”。
嫔妃平时自称也可称“本位”,但不是“本宫”,因为在宋代,嫔妃居处不能称宫,只称阁、阁分或位。
例:
奏曲罢,婉容(高宗大刘妃)进茶讫,遂奏太后云:“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琼华、绿华,并能琴阮、下棋、写字、画竹、背诵古文,欲得就纳与官家则剧。”遂令各呈伎艺,并自进自制阮谱三十曲。
——《武林旧事》

八、太后自称

皇太后、太皇太后自称为“老身”。
例:
皇太后向氏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章敦厉声曰:“当立母弟简王似。”太后曰:“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
太皇太后(高氏)谕曰:“今病势有加,与公等必不相见,且善辅佐官家。”又曰:“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乃呼左右赐社饭,曰:“明年社饭,当思老身也。”
——《续资治通鉴》

九、皇帝自称

朕。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可以稍加留意,其实皇帝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这样自称,用“朕”是在朝堂之上、与大臣议事,或在较正式的场合对宫眷谈正事时。平时回到宫里与家人轻松闲谈,大多时候还是用最简单的字自称——我。

十、对皇帝的称呼

除皇子皇女外,无论是太后、皇后、妃嫔、大臣、宦官、宫女还是平民,平时都称皇帝为“官家”,也可称“大家”,禁中人私下议及时也称“官里”。但在朝堂上或上奏章时,要称之为“陛下”。大臣与皇帝议事时一般也是称陛下。
总之,相较于“官家”,“陛下”是种更正式、慎重的称谓。皇后一般称皇帝官家,但若在正式场合或谈很严肃的事时也会称其陛下。

⑵ 古代对父母的尊称 古代对父母的称呼

1、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2、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3、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4、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5、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⑶ 唐朝人是如何称呼父母的

唐代儿女当面呼唤母亲的用词,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不是用来专门称呼后妃的,只是普通的儿女叫自己母亲)”等为主。在母亲面前需要规矩严肃,那么就叫“母亲”或者——注意——称呼父母的专用名词“大人”。

跟叫母亲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很常见,如老杜《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在唐代,“大人”是称呼父母的专用名词。

(3)古代皇家对父母的称呼有哪些扩展阅读

先从皇室讲起,所有的唐代历史剧中皇子都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父皇”、“母后”,听起来很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是!真正的史实是,“父皇”“母后”这种称呼只不过是编剧们的杜撰,唐朝的皇子们绝不会当面这样称呼父母。

唐朝皇子称呼皇后,正式一点的可以尊称为“皇后殿下”,如果是关系非常亲密的亲生母子,那么就和普通百姓家的称呼是一样的,叫“阿娘”或者“娘娘”。这里的“娘娘”并不是后宫剧里那种对后妃的特定称呼,而是“母亲”的意思。

皇子对皇帝的称呼语,也并不是“父皇”,而是“父亲”或者“阿耶”、“耶耶”。唐太宗李世民在给自己的爱子李治的信中就曾自称为“耶耶”。

那么,除了身份尊贵的皇室子弟,普通人家的孩子又是怎么称呼自己的父母呢?称呼母亲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平民与皇室无异,都叫“阿娘”。

对于父亲,则有所不同。

唐朝人称呼自己的父亲,除了“父亲”之外,还有一种称呼叫“大人”。

没错,在唐朝“大人”这个词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是个特定称呼。

三族血亲:

父亲:爸爸,又叫爹、爹爹、爹亲、爹地、大大、老爸、爸比、爸、老爷子。

母亲:妈妈,又叫娘、娘娘、娘亲、娘妮、老妈、妈咪、妈、老娘。

亲属称谓(QīnShǔ ChēngWèi):对血亲、姻亲的称呼,或具有血亲关系、姻亲关系者的互称。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都称作亲属,通常指五代以内的任何血亲或姻亲

⑷ 古代对家人的称呼都有哪些

1、父母的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2、兄弟姐妹的称呼: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3、夫妻的称呼: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4、同辈的称呼: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5、对别人父母的称呼: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称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6、对别人女儿的称呼:

称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7、对别人家庭的称呼: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4)古代皇家对父母的称呼有哪些扩展阅读:

古代社会对他人的代称,一般包括对家人、亲属、朋友的称谓以及其他称谓。对亲属的称呼,尊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慈母”、“堂上”、“膝下”等。

若是姻亲关系则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谊关系的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关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

对家人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夫君”、“良人”、“相公”、“官人”、“外子”等,丈夫称妻子为“荆人”、“贱荆”、“拙荆”、“糟糠”、“中馈”、“大嫂”、“大姐”等。

对别人的晚辈称“令郎”、“令嗣”、“令爱”、“令婿”等,对自己的晚辈称“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妇”、“东床”等。对朋友的称呼,一般的互称则加一个“仁”字,如“仁兄”。

根据具体的关系不同,又划分为同学、同事等。同学之间的称谓为“同窗”、“同科”、“窗友”、“砚友”等,同事之间的称谓为“同仁”、“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

⑸ 古代父母的雅称

古代对于父母的雅称有双亲、高堂、严君、尊亲、本亲、慈亲、慈膝、严亲、亲闱、亲庭、椿萱、椿庭萱室、恩慈、二尊、怙恃、极尊、具庆等,其中严君、严亲也可用来单独称呼父亲。

古代父母的雅称

在古代,尊为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为“家尊”,称呼对方的父亲可称为“令尊”。

古代父亲的雅称有太公、椿堂、椿庭、椿舍、尊君、尊府、府丈、家尊、严亲、家君、家严、家翁、家公等,如果在称呼前加上一个先字,代表已经逝去的父亲。

古代母亲的雅称有尊慈、尊堂、尊萱、仙萱、寿堂、家慈、北堂、堂萱、萱室、萱亲、萱闱、堂前、慈闱等。

⑹ 生活清朝的百姓,他们对自己父母的称呼是什么

皇家:子女对父母:皇阿玛,皇额娘(有时候也用汉称,称父皇或太后;家庭私密性聚会时也用汉称母亲为“娘”)父母称呼儿女:皇儿或直呼其名(一般不叫封号,叫名字或排行,比如康熙叫雍正,称为允禛或老四,小四(排行),而不叫雍亲王)下人:皇上(偶尔特殊情况下也称陛下),皇后娘娘(或娘娘)八旗官宦家庭:子女对父母:阿玛,额娘(有时候也用汉称父亲、母亲或爹、娘)汉族官宦家庭:爹、娘或父亲、母亲。

清初的几个著名旗主王公,拥有世袭罔替的权利。他们的主爵位(入八分的爵位)不必世袭递降,但是除了主爵位外,还跟其他王公一样,世袭递降,并且进行考封。

世袭罔替的王爵(即铁帽子王)共十二个,分别为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除此之外,还有几家清初立过军功的入八分公后来世袭罔替,如褚英后人的奉恩镇国公,就是世袭罔替的。

阅读全文

与古代皇家对父母的称呼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三清 浏览:926
孝顺的品质的词语 浏览:583
社保关系转移退休前多久 浏览:20
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 浏览:236
老人肺心衰竭脚底发紫还能活多久 浏览:6
云和县老年大学画图班 浏览:533
安徽颍上建颍乡孝敬父母劳动模范 浏览:867
养生馆如何做外卖 浏览:179
水利部老年大学电话6 浏览:450
台湾安心养老院 浏览:666
贵州交3000农村养老保险领多少 浏览:449
70岁以上老人日本 浏览:692
钦州市老年大学电话地址 浏览:46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很不好的 浏览:637
80岁瘫痪老人政府有补贴吗 浏览:522
冬至在养生方面注意什么 浏览:968
离婚后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浏览:395
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待遇节假日奖金 浏览:823
孝文帝孝顺的故事 浏览:188
养老院意见箱内容怎么填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