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讲一个《子游问孝》的典故。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什么专是“孝”。 孔子属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 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孔子的话虽然说得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 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当然会有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这一点是做子女的应该体谅的。 我们讲求的快乐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享受,现在大多数的子女都能够满足父母的物质消费,所以“孝”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使他们开心,又怎么满足他们的精神享受呢? 喂饱小猫小狗之后还知道给它们一些线团皮球之类的东西让它们自得其乐,难道“生我劬劳”的“哀哀父母”还不如它们么?其实父母会对子女提出什么非份要求吗? 只不过是子女因为各种各样的不愿去做罢了。只要稍微用一点自制力,兄弟就可以做到“孝”了。 愚直之言,言语唐突,若有冒犯,望乞海涵。但是诚意全君孝节,拳拳之心,希望"兄弟"们能够明鉴
㈡ 在古时候,日本人当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的
在历史上有很多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东西,比如大面积的屠城、奴隶买卖,这在古今中外的所有古代都在重复进行着。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根本不敢相信,在很多时候,不但敌对双方相互屠城,就是同一个帝国里的人,官府之人也会为了某种目的屠杀本国的平民,比如抢劫、饥饿和战争。而在古代的日本,他们有种对父母的行为,你看了可能会忍不住骂日本子女为禽兽,这是什么行为呢?
关于楢山节考和古人的各种各样残忍的行为,读者您是怎么看的呢?还有就是,日本人和韩国人,为什么总是喜欢拍这些拷问人性的作品?读者您思考过这些问题吗?
㈢ 古时子女和父母相见时会说什么
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㈣ 古人尤其讲礼仪规矩,碰上父母需要向儿女行跪拜之礼的情况,要怎么避免尴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礼仪要追溯的古时候,古人云:繁文缛节,可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古代礼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礼敬、和睦,集知识、趣味于一体。人管是何时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