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属于什么样类型的父母
246/100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绪沟通方式决定了孩子情商的养成。
根据沟通方式的不同,父母们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忽视型父母 ,压抑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 ,和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分别有什么特征?你又是属于哪一种呢?
第一种:忽视型父母
忽视型父母漠视、忽略或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对孩子的情绪不够重视,认为它无足轻重,不与孩子共享情绪。因为他们认为关注消极情绪无疑是火上浇油,造成更大的伤害。
当孩子有情绪出现时,他们本能的认为消极情绪是有害的,不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他们会认为哭、发脾气是不好的行为,于是会忽视孩子的情绪,会转移注意力甚至取笑孩子的情绪。
忽视型父母常常为孩子的消极情绪关上发泄的大门。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把孩子的每一次难过或生气当成是一项无法满足的要求。
他们试图让问题最小化,把它搁置一边,以为这样问题就会渐渐被遗忘。但忽视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情绪问题。
第二种是压抑型父母。
压抑型父母身上具有很多忽视型家长的行为表现,只不过更加负面。他们会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强调孩子要向好的情绪或行为标准看齐。
不论孩子是否有不良行为,都会因孩子表达情绪而斥责、教训或惩罚孩子。
举例,孩子自己搭了很长时间的积木倒了,他可能又生气又难过,大吼,跺脚,然后哭起来。忽视型的父母的做法通常是劝他不要生气了,再搭就是了,或者自己动手帮孩子搭。他们忽视或缩小孩子感受到的紧张情绪。
压抑型父母的反应则会更激烈一些,他们可能会直接吼孩子:“你自己弄坏的你有什么好发脾气的?” “能玩好好玩,不能玩拉倒!”
警告孩子不许再闹,再闹就揍你。他们不只忽卜握略、否定或贬低孩子的消极情绪;他们还压抑这种情绪。结果导致他们的孩子常常因为表达悲伤、愤怒或恐惧等情绪而被斥责、管教或惩罚。这样的家庭里面,通常也会认为,难过、愤怒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不应该存在的。
如果家里出现了这样的情绪或者氛围,肯定是有人做错了。这种感觉甚至会随着原生家庭的问题带到新的家庭。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孩子错失了体会自己情绪的经验,不懂得如何有效应对情绪,长大后对生活的重重挑战毫无准备。
在成长中,也会不认可自己,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恰当的。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身存在某种问题,所以才会有那种不好的感受。他们将不太擅长调整自己的情绪。
面对事情的时候,要么选择责怪自己,用伤害自己的办法来逃避;要么选择与父母对抗,用暴力行为伤害彼此的感情。那是不是一味包容孩子情绪的家长就是对的呢?也不见得。
第三种父母:放任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可以包容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但不能给孩子提供情绪指导,也不能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有人用“过度放纵”来形容瞎弊滚这些家长,因为他们打着无条件包容的名义,实际上是在纵容孩子使用一些不恰当甚至是恣意妄为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如此一来,孩子生气时,会用言语或行为伤害别的孩子;悲伤时,会毫无节制地哭闹;在未来遇到挑战时,这类孩子无法合理解决问题。
那么,有没有父母是既能包容孩子的情绪,又能给孩子情绪指导,划定界限的呢?
第四种父母:情绪管理训练型磨余父母。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会包容孩子的情绪,认为情绪不存在好坏之分,当孩子表达情绪时,能够给而予足够的耐心。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还担当起孩子情绪世界导师的角色。
他们不只接纳孩子的情绪,更会对不当行为划定界限,教孩子如何调整情绪,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指导他们解决问题。
什么叫划定界限呢?举个例子,孩子们在一起打架,妹妹大声喊,我讨厌姐姐,我恨死姐姐了。妈妈在接纳包容了妹妹的情绪之后,会告诉孩子们,对姐姐或者妹妹发火,这没问题,但不能说一些难听的话,妈妈接着说:“家人是你们的依靠,无论发生什么事,你们永远都可以找她们,所以,你们不应该疏远彼此。”
在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中,这种划定界限的行为非常普遍。他们能包容孩子所有的情绪,但不会纵容他们所有的行为。
他们的具体表现:
首先,当孩子出现轻微的情绪变化时,父母就会觉察到,并对其作出回应。孩子将逐渐明白,父母理解自己,对自己感同身受,对自己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非常关心。他们不需要做出极端的行动,就能得到父母的关切。
其次,从小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能熟练掌握安慰自己的技巧,能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静。
再其次,因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不会否定孩子的情绪,所以他们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也会降低。换句话说,孩子不会因为伤心哭泣或表达愤怒就被大人训斥。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还会告诉孩子明确而一致的标准。
当孩子知道纪律,并且理解打破这些纪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时,他们就更加不会做出不好的行为。
最后,这种形式的教养方式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结更加坚固,孩子会尊重父母的意愿,更愿意服从他们的要求。这些孩子把父母看作自己的知己和盟友。他们想让自己的盟友高兴,不想令他们失望。
以上是四种类型的父母,毫无疑问,我们都希望成为的第四种情绪管理型父母,是即能接纳孩子情绪,又能成为孩子的情绪管理导师。
那,你属于哪一种父母呢?
2.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1、养育型:父母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和情绪对待孩子,如批评、指责、指挥和命令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往往不考虑孩子的思想,只需要他们服从。
2、财产拥有型: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支配。这样的家庭往往有些过于“功利”,做任何事更多都是考虑孩子可以给自己、给家庭带来什么收益和好处。一旦是家长认为对学习、对生活无益的事情,就严格阻止孩子去参与。
3、反向型:子女处于支配地位,父母属于从属地位,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都予取予求。
4、泛爱型:这类家庭的父母要么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都替孩子完成,不舍得让他去尝试。要么完全赞赏,不论孩子做出什么行为,都无条件妥协包庇、盲目赞同,很少做出正确的是非评价。
5、冲突型:亲子之间出现明显的冲突行为,父母攻击子女,子女叛逆、对立违抗情绪严重。
6、亚平等型:父母对孩子既能保持权威性,也能保持民主性。凡是孩子需要参与的事情,都能适当和他们商量,征求意见。虽然父母仍然起主导作用,但孩子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亲子之间既有父母子女之情,也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样的亲子关系是6种类型之中,相对最为平等、健康、轻松的一种关系。
3. 父母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多数父母都是用自然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甚至是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学习如何做父母。
父母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讨好型”。这类父母希望孩子幸福开心,不希望孩子有负面情绪,认为满足孩子是正常的、孩子长大自然懂事,因此容易满足孩子提出的需求,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生气时,家长会试图逗孩子开心,结果导致孩子的需求越来越高,孩子没有界限的概念,会越来越任性,认为得到的都是理所当然。
二是“说教型”。这类父母希望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行为准则,希望孩子成功,认为孩子做得好是应该的。他们有严格的行为规条,当孩子的行为与之不符时,就会讲他们认为对的道理,他们往往更关注事情的结果,而不关注孩子的情绪。结果可能导致孩子得不到认同和肯定、缺乏自信;容易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对抗和愤怒的情绪,影响亲子关系往更差的方向发展。
三是“冷漠型”。这类父母抱着“一切顺其自然”的想法,他们虽然心里也爱孩子,但觉得知道他安全就足够了,他们相信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干涉也没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采取“不关注、不干涉”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导致孩子得不到适当的引导,没有安全感,不知如何与外界沟通,也有可能变得有侵略性,或者出现自闭的症状。
四是“体罚型”。这类父母相信“孩子不打不成材”,做父母的就要有父母的权威才行。孩子有负面情绪或行为不符合其标准时,他们会斥责、甚至打骂孩子,结果可能导致孩子自尊受挫,自信心严重不足,常有耻辱、不值得存在的痛苦感受,甚至可能产生自虐或暴力倾向。
4. 四种类型的父母,你是哪一类呢
同事阿柔的儿子,精力旺盛,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玩很久都不会累。阿柔一给他出去,就唤不回他。但是不给他出门,整天蔫蔫的。
阿柔很苦恼,让孩子自由点,怕太过溺爱;对孩子严格,又怕太严苛。要怎么做,对孩子才是最好的?
我们想要做到不溺爱孩子,对孩子也不过于严苛,就要了解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哪些类型,而你的教养方式是不是理想型的?
按照“要求”和“反应性”这两个纬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四大类型父母:忽视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和权威型父母。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四大类型父母是什么样的。
忽视型父母,也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切,完全冷漠,放任自流。
比方说,孩子肚子饿了,哇哇大哭,你假装看不到;孩子摔跤了,你也不管,你的世界里只有你自己,没有孩子。
我们都知道,这种教养方式是最不可取的。
你能做到忽视孩子的一切,就说明你不爱孩子,或者是没有爱的能力。这样的你,最需要的是先治疗自己,然后才是教育孩子。
专制型父母,就是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喜欢控制孩子,以及孩子需要绝对地服从。
他们会给孩子制定一些类行为准则,如果孩子违反,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比如阿碧家的孩子,在放学后想要玩手机,阿碧和孩子约定好只能玩半小时。
时间到了,阿碧就一把抢过手机,但是孩子正玩得起劲,就和阿碧争吵起来。
结果阿碧觉得孩子不遵守约定,还来纠缠,就打了孩子一个耳光。
像阿碧这样的,就是专制型父母。阿碧认为,孩子服从是应该的,也不会管孩子有什么需求。孩子长时间在这种教养方式下,会变得孤僻和多疑。
溺爱型父母,就是典型的低要求,高反应。一般很少会对孩子提要求,通常认为“孩子还小,由着他吧”。这些父母总结起来就是:只有爱,没有要求。
比如阿梅一家在餐厅吃饭,一会儿把碗摔了,一会儿去拿邻座的手机,一会儿又欺负其他小朋友。
但是阿梅没有制止孩子,只会和孩子低声说“不可以这样的”。说了等于没说,对孩子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
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下,孩子的自控力和探索能力是很差的,遇到一点挫折就承受不了,而且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不容易,也不懂感恩父母。
权威型父母,是既严格又宽松,他们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也会对孩子的行为做适当限制。
你是否也遇到和阿柔一样的问题?让孩子自由,怕太溺爱;对孩子严格,又怕太严苛。
该怎么做,对孩子才是最好的?哪里可以给予孩子多点自由,哪里可以对孩子严格?
我们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谁交朋友,都可以保持最大的宽松态度。
比如阿柔的孩子精力旺盛,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玩很久都不会累。
这时候,阿柔没有强行让孩子去做安静的事情,看书、写字什么的,而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这就是给孩子的个性特点的自由。
而在健康、安全以及道德方面,就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限制和要求。比如孩子基本的礼貌和品行方面,上学要准时,睡前要刷牙,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等。
如果孩子没有做到,我们也可以在温和与坚持的氛围下,对孩子进行限制和惩罚。
这种教养方式带出来的孩子,很有安全感,他们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能够独立思考,喜欢探索。
举个例子,孩子走在路上,捡了一块石头。
忽视型父母可能会当做什么都没看到。专制型父母可能会说:“把它扔掉,脏死了。”溺爱型父母可能会说:“想带回去就带回去吧。”
而权威性父母可能会说:“石头很脏,我不喜欢,如果你想带回去,就一定要洗干净,并且只能放在阳台上。”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需求,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那么,这四个类型的父母,你是属于哪一类呢?
点个赞👍,也是一种支持哦!!!
5. 父母的类型可分为
一般来说,父母的教养类型分为四种:
溺爱型
溺爱型父母常常想和孩子交朋友,他们能够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没有设定界限,没有任何限制和规则,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特别是物质上无限制满足孩子,这种育儿方式在祖父母身上尤其明显。
专制型
专制型父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让孩子不能做这,不能做那,但是不会给孩子解释,只是强迫孩子接受。他们常常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讲话,要孩子顺从自己,接受自己给孩子的一切,包括规则。
权威型
权威型的父母不但对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也总是做出适当的限制,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并达到这些目标;同时积极的关切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以便及时调整。
权威型的父母会为孩子制定规则标准,孩子可以从规则中受益。比如说,孩子晚上想出去玩,他们会制止,并告诉孩子:因为太晚了,明天才能出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和孩子提前沟通好:不能吵着要买玩具,不能离开父母乱跑。这样,孩子对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有预期,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放纵型
放纵型父母也称为不参与型,典型的表现就是父母极少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身上,他们缺席孩子的成长,很少照顾孩子,或者陪孩子玩,有些人还会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养育,自己变成了甩手掌柜。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大不同
一般来说,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更多正面的影响,孩子更容易表现出积极、主动,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能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现出不愉快、不友好,他们容易被激怒;
溺爱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
而放纵型的教养方式比较容易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让孩子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等行为。
每位父母都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恰当,孩子的性格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若方式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而不管采用何种养育方式,都需要父母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而且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励孩子自我成长。
给父母的4条建议
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陪伴孩子
面对社会压力,我们变得越来越忙,但是不管怎样忙碌,我们都应该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的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而缺乏陪伴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和孩子更多互动
陪伴不仅仅是和孩子在一起。如果你一直在孩子身边,但只是埋头看手机,或是看电视,就不是高质量的陪伴。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必须放下压力和烦恼,全心全意的陪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积极敏感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进步。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父母要充分考虑不同孩子的气质特点,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及时回应和调整。
以身作则
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学习榜样。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行要和对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不能教育孩子是一套,自己行为确是另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