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
今日头条今日头条打开
4种家庭教育类型,关系孩子性格形成和未来发展,你家属哪一类?
优学优考策略
优学优考策略
2019年09月28日 · 中学高级教师
关注
学有方法,考有技巧,优学优考策略致力于学与考的最优结合,助力学子考入理想大学!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家长的言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方式与家长的教育模式有直接的关系,在此,将家庭教育方式归纳为4种风格。这4种家庭教育风格,塑造孩子性格,影响他们未来发展,你家属于哪一种类型?
1.惩罚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控制。老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惩罚型的教育观念已在风口浪尖,但依然有很多家长奉行这句话,甚至现在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表扬。长期以往,这种家庭家与方式会使孩子产生消极、被动、自卑、懦弱、自闭、依赖、叛逆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脾气暴躁、包容心差。
2.溺爱型
采用这种风格的父母,给孩子的爱和自由过了火,爱得不够理智,孩子随心所欲,家庭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的状态。父母、祖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过分保护和溺爱,任其“呼风唤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应。
这样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容易形成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懒惰、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形成一系列不适应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3.忽视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除了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外,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在精神没有提供更多的支持,对孩子缺乏关爱、缺少要求、没有期待,亲子间交往较少,不关注、不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和冷落的感觉。
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形成较强的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且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4.民主型
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既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提出正确、合理的要求,又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指导,引导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人际交往。
在民主型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开朗、独立自主、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家长一般善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有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谐的家庭环境也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要追求平等、民主、温暖、健康,父母要对孩子有爱心、耐心,对于每日上班的父母来说,也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让孩子继承父母优秀的人格和祖辈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B. 控制型父母的特征是
父母的控制欲强,多数出于母亲这一方,这也明显是属于女方强势的婚姻状况。通常婚姻能正常进行下去的家庭,做父亲的因为是男人,相对来说更宽广一些,所以不至于对儿女有太强的控制欲!
然后,女方的控制欲可以恐怖到占有儿女的一举一动,什么都得听从安排,若不然就会遭来谩骂与各样的教训。
控制型父母都有一个特点,以为自己给的是爱,但实质上都是伤害。
而控制型父母的成因,是他们也有过一段被控制的童年,认知被束缚,认为爱就是控制,要对方接受自己的付出。
他们害怕亲密关系的分离,会把分离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不顾及关系的客观规律。
作为孩子,很多时候会直接选择对抗,对抗不了就妥协。其实除了这两者外,更应该做好的是区分尊重与顺从。
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思想,而不是重复父母的人生。内心强大,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成年人。”
C. 不良的父母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专制型(支配型):
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父母主观意志出发,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经常打骂、体罚、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或是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这样培养的孩子学习被动,智力底下,成绩很差。
2、溺爱型(顺从型):
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一切顺从溺爱,百依百顺。子女常表现为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到处碰壁。
3、保护型(限制型):
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一切劳动由家长包办代替,一心读书,闭门不出。子女性格表现盲从、脆弱、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4、自流型(放任型):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放任自流,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
5、不协调型:
即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随心所欲,以家长的情绪为转移,教育方式多变。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容易发展不良行为和心理变态。
6、虐待型:
见于少数特殊家庭。对孩子视为仇敌,打骂虐待,孩子胆小、脆弱,自卑、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发展率很高。
7、民主型(教导型):
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家长常常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修养。对子女长期耐心教导,以身作则,启发说理,督促检查。这种家长教育处的子女常常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独立性和创造性,社会适应良好。个体化和社会化协调平衡发展,易独立成才。
对子女教育培养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家庭要和谐、稳定、民主。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打骂、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生活,缺乏安全
感、幸福感,对子女心身发育极为不利。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
另外,要培养教育好子女,家长必须自己是心理健康者,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尤其是母亲,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个性
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母亲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赋——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
决条件。母亲更应该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
D. 控制性的父母特征
从心理角度来说,控制欲,是一个人对他人、他事在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支配,不允许意外或是有差错,无论思想还是行为都不允许有违背自己。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些控制欲,以此在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和可支配感。
适当的控制欲是正常的,然而,控制欲过强,对自己对他人就是一种伤害,尤其是控制欲强的父母,在他们眼中,孩子更像可以任自己操控的工具,他们对孩子的思想、行为甚至情绪都干涉很多,孩子哪怕有一点儿与自己的想法相背,这样的父母也受不了,也很抓狂,会千方百计把孩子拽回到自己认可的标准中。
这样的作法,显然让孩子很受伤。这种精神上的控制,常常让孩子或谨小慎微、苦闷压抑,或追求完美、无法他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为你父母,要觉察自己,看看你的控制欲程度如何。如果控制欲很强,对孩子造成困扰和伤害,请从现在起,调整思维,重建心灵:
1、控制欲强的父母,大多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与控制欲强是相伴相生的。
如果你的童年不是很幸福,父母关系不是很好,缺乏应有的陪伴和关爱,那么,长大成年后,你的安全感是欠缺的,从心理保护机制来说,一个人越缺少什么,越需要抓取什么来保护、防御自己,因此,越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控制欲越强,通过控制孩子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同事的邻居,离异多年,和女儿相依为命,生活倒也平静。但是,随着女儿越长越大,她对女儿的控制越来越明显,别的不说,就是女儿毕业找工作这一件事,她的条件就很苛刻:要求女儿和她的距离必须在一小时车程内,否则就免谈。就因为这个条件,女儿应聘成功南方一家待遇优越的机构,硬被她以死相逼,没去成。留下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她不管,只是要求女儿在身边,每天能见到她.....
2、控制欲强的父母,不尊重孩子
控制欲强的父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僵化单一,不肯换位思考,总是把自己的好恶、标准放在第一位,很少或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一个妈妈对儿子的控制欲很强,孩子青春期后,和妈妈的对抗很激烈,由过去“听话的小绵羊”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愤怒的小狮子”,不再对妈妈言听计从,随意摆布。他的反抗意志也很坚决:日记加上了密码锁,房门也反锁,不允许妈妈随便出入。
妈妈感到很失落,觉得儿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听话了,很生气。但是,她不肯反思自己,不肯尊重孩子,还是一意孤行:偷偷趴在门缝监视儿子,被发现后,又躺在地上,透过门缝看儿子的脚是否在书桌前,如果在
E. 控制性父母的特征是
控制型父母一般有以下这些特点:
1、喜欢对孩子下简单直接的命令或者指示。
比如“你去做什么什么”,“你不要怎么怎么”,“你这样不可以”……等等类似这样的话几乎是口头禅,孩子就长期浸泡在这样的语境中。
这样做的好处是省事儿,几乎不用动什么脑子,只要愿意,谁都会。控制型父母习惯这样的方式,其根源是简单的思维方式,头脑里面没有储存更为高级的方式,也不接纳甚至排斥其他更为高级有效的方式。其出发点和愿望都极其简单:认为对待孩子就像操纵机器一样,下一个简单的指令,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或者不让他干什么,孩子就能马上停止,不会干什么。
而令人称奇的是,哪怕这种简单无脑的方式几乎没有成功遂愿的时候,作为控制型父母也不会轻易改变,反而是坚定的、乐此不疲的继续运用下去。正所谓一条路走到黑,到了南墙也不回头。
因为信念坚定,不轻易改变,往往也是控制型父母的一大特点。
在控制型父母坚强意志的作用下,结果要么是把孩子驯化成乖巧老实的小绵羊;要么是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是孩子青春期以后,更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2、喜欢教育孩子。
认为孩子是无知的,随时都会犯错的,随时都需要他教导的。甚至是玩一个游戏或是讲一个故事,和孩子互动时,言语中的潜台词也是:我说什么你听着,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被动接受灌输的习惯,以及服从的思维模式。
或者在一些事情上,本身孩子并不在意,但父母却把自己紧张、在意、无法轻松接受的心态设定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也会是这些负面心态,然后再多此一举的去教育孩子:“没关系的。”,其实很多时候,需要改善的恰恰是大人们自身对待事情的心态。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是大人自己心上有尘埃,却认为是孩子身上有尘埃,然后再费劲吧哈的“帮”孩子擦尘埃。把自己搞得很累不说,也让孩子很不舒服,而且自主性还得不到发展。
3、不懂人心,不通人性,更不懂得孩子的心理。
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感受不到被信任,因而孩子经常感觉不舒服,甚至压抑。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累积在某一节点爆发时,大人还不明缘由,丝毫意识不到是自己之前一系列的的问题导致,反而认为是孩子的问题。于是我们有时会听到有的父母振振有词的训斥孩子——“我就是生气,你为什么无理取闹?你怎么不讲道理?……”类似这样的话,把孩子情绪上的问题理解为无理取闹,苦口婆心的给3、4岁的孩
F. 家长分几个类型
01
一、过度保护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先为他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虽然这类父母一切都为孩子着想,但是孩子却不见得领情,因为他们会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你是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将你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却记,这是顺利的起点,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永远也没有自立的一天。
02
二、骄纵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她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严厉批评。这类父母大多是年纪大以后才生育,也可能是生育过程异常艰苦,盼望孩子出世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当真正拥有时,就毫不吝惜自己的感情,对孩子百般放纵。这类父母培养的孩子看似幸福,实则相反,他们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他会变得好吃懒作,生活自理能力差。这种父母应该注意严厉管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明辩是非、弃恶扬善。这个转变过程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地改变。
03
三、支配型:
这类父母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这种高压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特别希望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应该适当考虑孩子的要求,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04
四、放任型:
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一般让孩子独立作主,从不过分干涉。但是由于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父母在宽容孩子的同时,是否也应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及约束,因为孩子毕竟很小,他没有能力分辨善恶美丑,也需要父母做积极正确的指引。
05
五、理想型: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是集中以上几种类型的优点的好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十分谐调,孩子也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且与小朋友们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有主见、有组织能力等优点。
06
因此,家长要了解自己的类型,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