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公公婆婆书面称谓叫什么
公公婆婆书面称谓即为公公婆婆
公公这一词语,是一种称谓名词,广泛应用于多种情景,例如妻子对自己丈夫的爸爸的称呼。以及外祖父和外公等称谓通常也可以使用此称谓,对于年龄比较大的人的尊称,例如晚辈称呼年龄较大的老人,通常称为老公公。还有神话人物中常见的土地公公,太阳公公等。
而婆婆是一种称谓,通常用于称呼老年妇女,包括丈夫的母亲、外祖母(外婆)、祖母(奶奶)、曾祖母。
丈夫的母亲也可直称妈妈,广东地区称“奶奶”。又因丈夫的父亲被称为公公,两者合称为公婆。 英文中的“公公婆婆”二词是:“father-in-law、mother-in-law”。按字面理解,“公公婆婆(包括岳父岳母)”是我们法律意义上的父母,因为合法的婚姻你才称配偶的父母为父母,这种解释倒也合理。
血亲长辈尊称
女男称母父双亲
当面口头叫“妈爸”、“二老”、“娘爹”等。书面或对外人时称“双亲”、“二老娘爹”、“二老”“母父”“娘爹”等。
女男称母亲
口头上当面叫“妈”、“娘”、“妈妈”。字面上或是对外人说时称之为“母亲”、“家母”、“我妈”“老母亲”“老娘”“老太太”“老妈”、“高堂”等。
女男称父亲
口头当面称呼是:“爸爸”、“爹”、“大大”,“爸爸”的称呼在城市中普遍,而“爹”、“大大”在山西的农村中普遍,少数地方还会称呼爸爸叫“父”。字面上或对外人称父亲为“爸爸”、“父亲”、“家父”、“高堂”、“老爷子”、“老爹”、“老人家”、“老头子”等等。
❷ 家庭成员的称呼
爷爷:爸爸的爸爸。 奶奶:爸爸的妈妈。 姥爷:妈妈的爸爸。(有的地方称:外公) 姥姥:妈妈的妈妈。(有的地方称:外婆) 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 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 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 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 姑奶奶:爷爷的姐妹。 姑爷:姑奶奶的丈夫。(“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 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三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 姨奶奶:奶奶的姐妹。 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 舅爷:奶奶的兄弟。 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 姑姥姥:姥爷的姐妹。 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 姨姥姥:姥姥的姐妹。 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 舅姥爷:姥姥的兄弟。 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 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 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 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 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 姑姑:爸爸的姐妹。 姑父:爸爸的姐妹的丈夫。 舅舅:妈妈的兄弟。 舅妈:妈妈的兄弟的妻子。 姨:妈妈的姐妹。 姨父:妈妈的姐妹的丈夫。 堂兄、堂弟:叔叔、伯伯的儿子。 堂姐、堂妹:叔叔、伯伯的女儿。 表哥、表弟:姑姑、舅舅、姨的儿子。 表姐、表妹:姑姑、舅舅、姨的女儿。 (也有地方把姨的儿子、女儿单分为一类,称呼为:姨哥、姨姐、姨弟、姨妹) 嫂子:哥哥的妻子。(表嫂:表哥的妻子。) 弟妹:弟弟的妻子。(表弟妹:表弟的妻子。) 姐夫:姐姐的丈夫。(表姐夫:表姐的丈夫。) 妹夫:妹妹的丈夫。(表妹夫:表妹的丈夫。) 侄子:兄弟的儿子。 侄女:兄弟的女儿。 外甥:姐妹的儿子。 外甥女:姐妹的女儿。 以上如果是表亲,都可以在称呼上加“表”字。不过如果是现实当中称呼,为表亲切,都可以不加“表”字。 大伯子:丈夫的大哥。(口语称呼叫大哥即可) 大伯娘:丈夫的大嫂。(口语称呼叫大嫂即可) 其余哥哥以此类推。 小叔子:丈夫的弟弟。 小婶子:丈夫的弟媳。 妯娌: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 大姑子:丈夫的姐姐。 小姑子:丈夫的妹妹。 大舅子:妻子的哥哥。 大妗子:妻子的嫂子。 小舅子:妻子的弟弟。 小妗子:妻子的弟媳。 大姨子:妻子的姐姐。 小姨子:妻子的妹妹。 连襟:妻子的姐妹的丈夫,也叫:担儿挑、一般沉。 公公:丈夫的父亲。 婆婆:丈夫的母亲。 岳父:妻子的父亲。(也叫:丈人、外父) 岳母:妻子的母亲。(也叫:丈母娘、外母)
❸ 媳妇对公婆的官方称呼是什么
媳妇应该称我公婆为爸爸妈妈,如果有了孩子,也可以称爷爷奶奶。
媳妇在与夫家亲属的关系中,与公婆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在封建文化中,孝顺公婆是最重要的妇道之一。《礼记内则》中说: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并规定了媳妇侍奉公婆的各种细微的礼节。同时公婆有管教、监督和处理媳妇的权力。
他们甚至可以不理会儿子的意见将媳妇休掉。由于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传统,媳妇接触最多的是婆婆,因而婆媳关系往往是人们关注的家庭问题的焦点。
最初对公婆的称呼是舅姑。《尔雅释亲》说:妇称夫之妇曰舅,称夫之母曰姑,这是由交表婚造成的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姻亲称谓,是来归之妇的从己称。她在婚后称夫之父母为舅姑是婚前称同一对象为舅姑的自然延续,因而可以推断姑舅是对夫之父母的面称。
这种称谓最初实际是血亲称谓与姻亲称谓的合一。在交表婚制衰退之后,舅姑作为夫之父母的称谓仍保留了一段时期,后来演变为公婆称谓。
“公婆”在古代曾是对祖父母的常用称谓,约在隋唐时期用以称呼夫之父母。这种语义的转换最合理的解释是归之于从儿称。“公婆”在现代只能做背称,而在古时它可作为当面称呼,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明代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公公婆婆,我不能够尽心相奉事,反教你为我扫黄土。
对公婆使用“爸爸”、“娘”这种从夫式的面称,尚无充足资料证明始于何时。这种称谓是切合孝顺公婆“如事父母”的道德及礼仪的规范的。媳妇在婚前习惯了用“爸爸”和“娘”称呼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她个人意识里,这对称呼是有特定含义的。
它们所指称的是赋予自己生命并把自己养大的人。婚后要将这种称呼用于另一对于自己没有养育之恩的人,当非易事。她是在礼俗的规约下发生这种称谓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