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为子女,难道可以直呼父母名字,甚至小名吗
作为子女,不应该直呼父母名字,甚至小名。
具体原因如下:
1、是否应该允许孩子直呼父母的姓名,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孩子称呼自己爸爸或者妈妈。
2、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人生之初,他们会对很多事情有好奇心。最初直呼父母姓名的时候,可能就是觉得好玩,这与他们第一次使用一个新的词语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符合孩子的天性——对于那些第一次,很少做或是有些禁忌的事情,总是充满兴趣。
因为壮着胆子尝试新事物,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孩子带来欢愉的感觉。
3、除了好玩,孩子有时也会为了引起父母特别的注意,才会对父母直呼其名。如案例中所描述的果果,为了能够让父母听见,就大呼妈妈的名字。
孩子也会在自己心情不好,与父母有冲突或是不满时,直呼父母的姓名,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愤怒。此时的直呼,表明孩子利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糟糕的心情,摆出挑衅父母的架势。
4、孩子之所以直呼父母名字,还和家庭环境有关。有的孩子在家里经常听到家里的老人或是父母双方提起彼此时直呼名字,而不会对孩子说你爸爸或是你妈妈。父母的名字高频率的出现很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名字脱口而出,如同脱口而出一句日常用语或是熟悉的儿歌一样,简单而自然。
② 孩子直呼父母的姓名应该如何教育
看了上述题意,来谈点个人见解,现今家庭中有小孩子直呼爷奶辈,父母辈大人的名子,这是在平日里小孩子常听大人们之间叫名时记住了,知道长辈们叫什么了,也属个好奇心,孩子小属童心无忌吧,知道长辈的名也好,别人知道这孩是谁的儿子辈还是孙子辈就行,小小孩叫叫无妨,大人可一笑而过吧。 少大些懂事的孩子或成人了的晚辈们。
中国是儒家为基的“礼制”社会,对父母长辈不直呼名字是教养的一大体现,如果孩子接把自己爸妈的名字挂在嘴上,自己可能不在乎,别人会怎么看这个家庭和这个孩子呢?~孩子没家教,父母没教养,不会有别的结论了,没有人会认为你家是因为“公平”而去直呼名字的。 可想而知,这样“没有教养”的孩子走到社会可要难了,在中国这个地方,绝大多数的人还是难以接受被一个孩子或年轻人直呼自己名字的。 奉劝那些头脑中满是乱七八糟“西方观念”的朋友,慎重一些吧,别用自己愚蠢的行为把孩子推进坑了。
③ 以孝治国的朝代时打父母是有什么惩罚
封建时代从秦代开始就有不孝罪。到了以孝治国的汉朝,汉律中无论什么情况下殴打父母皆处死刑,殴死父母者枭首,杀父母以论处腰斩,甚至居父母丧,与人通奸也处死刑。
在古代,不孝是一种严重的犯罪。《孝经·五刑》中写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在隋唐律中,不孝被列属“十恶”范畴。此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都一一沿袭。古代统治者以不孝罪打击不孝行为,是以长幼不平等为基础,以牺牲子女们的合法利益为代价的。但是,不孝罪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不孝罪的治理下,形成了尊老敬长的社会风尚。
《唐律·名例》规定,不孝罪包括:“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供
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就是:检举告发祖父母、父母犯罪行为的;骂祖父母、父母的;背地里诅骂祖父母、父母的;祖父母、父母生存期间自己另立户口、私攒钱财的;对祖父母、父母不尽最大能力奉养,使其得不到生活满足的;父母丧事期间自己娶妻或出嫁的,父母丧事期间听音乐、看戏的;父母丧事期间脱掉丧服穿红挂绿的;隐匿祖父母、父母死亡消息,不发讣告、不举办丧事的;祖父母父母未死谎报死亡的,这十种情况,都属于不孝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到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