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讨厌自己的父母正常吗(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突然和家人难以沟通,甚至对亲情产生了抵触、厌恶的情绪。心理学家指出,这其实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下面,我们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准确的说,这种心理属于社会心理学诟病。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社会群体中,而 个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又让不同社会群体间产生了文化差异。
同时,每一个社会群体的心理构建并不完整, 由于心理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心理构建也因此变得缓慢,文化和心理构建程度的差异性导致个体对群体产生了抵触、厌恶情绪 。
我们从亲密的定义开始分析。
比如,某个家庭中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很快这个新生命会成为家庭的焦点,大家都会对他悉心照顾。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这属于必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一个没有亲情的家庭是可怕的,让人难以理解。同时,即使是面对最亲近的人,有时候也会产生厌恶情绪,这似乎又违背了上述规律。
对外人比对家人更好
现实生活中,随着亲密关系的建立,我们能从亲近的人身边感受到安全感和依赖感。而这种安全感和依赖感会让我们觉得无论我们对对方发多大的脾气,说多重的话,对方也不会离开我们。
其实,这是大部分人都会陷入的思维陷阱,也是很多时候导致亲密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有时候我们也讨厌自己,也会对亲密的人大发脾气。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我们无法达到他们的期待,这种期待成为一种精神束缚,让我们很不舒服。
人都是渴望自由独立,不愿意被束缚的。而亲近的人经常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我们某些东西。比如,他们经常会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我们,但他们却从来不问我们是否需要,我们是否会因此而快乐。
所以,有的时候,最亲近的人却往往对我们了解最少。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是心情悲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有人能理解自己,如果对方不理解,他的所有言行都只会让你的心情更加糟糕。这也就是有时候我们对外人比对家人更好的原因。
过度亲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如果一段关系只存在喜欢,那距离就过近了,如同一种共生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两个人都缺乏独立性,完全依赖对方而活。当情感出现危机时,我们如果能像对待一个陌生人一样,用客观、理智的态度去看待发生的问题与矛盾,而不是情绪化,那我们化解问题要容易得多。
很多时候,明明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大量攻击性的言语,双方都不肯退一步,最终导致关系破裂,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就会发现,家人的爱,需要用心去倾听和体会,即使有不耐烦的情绪,也不要对对方发脾气或者说一些非常伤人的话,这样只会破坏你们之间的感情。
家人的爱是伟大的,是不需要回报的,我们要学会珍惜。和家人相处时,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这样你也能感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温暖。
- The End -
参考资料:《Family psychology》
『贰』 为什么有人很讨厌父母
个人理解:不是讨厌,只是觉得有点不耐烦
1、父母与孩子沟通少
2、叛逆期
3、父母说来说去都是那几句话(孩子在外面,注意多穿点衣服,多注意身体,存好钱等类似的话,不断的说,永远把自己小孩当成没长大的小孩)
4、喜欢对比
5、自己还没有感受到当父母的感觉
其实很多人还是希望与家人想电视剧里面的"家有儿女"那样,快乐和睦的相处
『叁』 有的子女记恨父母,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正常心里。有句俗语叫“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很多人觉得父母已经养育你长大。应该心怀感恩。但父母和子女之间闹得不可开交,很多是因为童年的创伤留给孩子伤害太大。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则电视新闻,男人原配妻子去世了,留下他和女儿,后来她又给女儿找了一个后妈。
男人觉得如果对二婚找来的媳妇儿从外面带来的女儿,视如己出,那么她也会对自己和自己的女儿好,这样日子才能过下去。于是女人带来的孩子提的所有要求,男人通通答应。但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果想要个东西有,却常常得不到满足。让亲生女儿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她想要一个玩具娃娃,男人那一天钱没带够,就没有买。孩子不干,就在街上哭了起来,男人不管周围围观的人群,上去就是一巴掌,之后拽回了家。巧的是,第二天女人带来的孩子玩具找不着了,男人直接就说,不用找了,然后给买一个新的。
后来男人的亲生女儿,在这个家里愈发沉默不再说话。男人和二婚的妻子以及妻子带来的孩子,每天有说有笑,男人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他觉的这样其乐融融的和谐环境是他决策英明。当然他的二婚妻子和他预期的一样,把他照顾得很好。男人的袜子和衣物每天都清洗,饭菜也做得非常可口。
后来男人亲生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把志愿填的是离家很远的一所大学,自从上大学以后,几乎就没怎么回过家。孩子也考上了满意的大学,他作为父亲来讲很成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好日子没过几天,他的二婚妻子得了癌症去世了。
男人的亲生女儿一次都没给他打电话。反倒是妻子带来的养女会定期的给他打电话。男人心里知道她是为了找自己要抚养费。养女学习成绩不好,只考上了一所大专。
后来男人生病住院了,养女来医院探望。在和男人聊天,哄她开心之后,嗫嚅地要生活费,男人直接给他转了一些钱过去。但是没想到养女立刻拿钱就走了,男人很伤心。脱口而出,虽然我对你视如己出,可你找我就是为了上我这要钱来吧。没想到养女直接说,你不要以为你对我好,是因为什么,我不知道。无非是希望我妈对你更好,伺候你的更舒心更细心。我妈当年已经做到了,只是她走的早而已,所以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男人听了之后很寒心,给亲生女儿打电话。亲生女儿,只是问了他住在哪家医院,哪个病房。说自己工作很忙,单位不给假。男人心里很清楚,女儿在心里是记恨他。女儿虽然人没有到医院去看望父亲,但是一日三餐准时给他订美团外卖送到病房,但也就仅限于此。
女儿说她忘不了,在他小的时候父亲,父亲的种种行为,伤他很深。他可以支付他医疗费,但是如果想要让他付出感情,像亲人一样对待,她做不到的。
通常孩子记恨父母多数,孩子在童年受到过来自父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创伤影响终身,甚至只要一看到父母就会想起那些痛苦的过往。
有的子女记恨父母,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爱之深恨之切!孩子和父母应该是最亲密的关系。可往往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为人父母,没有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或带给孩子伤害了,孩子就容易记恨父母。
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
一是,父母太宠爱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小爱是大害,大爱似无情。我认识一对父母,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就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无条件纵容孩子,孩子错了也是对的,对的更是对。
当孩子跟别人发生矛盾,很明显是自己孩子的问题,父母也认为是别人的错。
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就变得自私自利,胆大妄为。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还能满足他的需求,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欲望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大,父母就很难满足了,这个时候,孩子就记恨父母了,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甚至认为父母很无能。
所以,父母要学会正确教育孩子,爱孩子就是要让孩子自强自立,是非分明,懂得感恩,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需求,顺从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这样只会让孩子认不清自己,不懂得感恩,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思想会让孩子命运坎坷。
二是,父母自私自利。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他们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我见过不少父母,他们对孩子没有任何关爱,不高兴了就拿孩子当出气筒,平时对孩子的身心 健康 不管不问。
孩子长大后,他们也不关心孩子过得好不好,只顾向孩子要钱,觉得孩子应该报答自己的养育之恩。
父母对自己只有索求,没有爱,孩子就容易记恨父母了。
我认识一个男人,现在四十多岁了,还没有结婚。他赚钱能力也一般,每次一发工资,他的父母就以各种理由要去一大半,父母还认为他不会赚钱,经常数落他没用。
他跟父母沟通过,不沟通还好,一沟通倒还让自己更痛苦了。因为父母认为他不孝顺,不仅如此,还到处诉说他的不孝,搞得他颜面尽失,他说对父母只有恨,没有爱。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记恨父母,大多数都是父母的问题,要不父母把孩子养成了不懂感恩的人,要不就是让孩子伤痕累累了。
答
过分的宠,不分是非的满足。强硬的压,不分红绿的索取。不讲道理,孩子错了说是对。不据实际,孩子冷暖不在意。两个极端,导致孩子恨父母。
孩子记恨父母,原因不一定是在孩子身上,好大原因是是父母做出了伤害孩子的事情令孩子记恨,尤其是 情感 方面的伤害让孩子放不下,原谅不了。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
但是我觉得生你养你的父母,做子女的一个要对父母孝顺,跟据自己条件来就行,特别父母偏向儿子的,欺负女儿,女儿是弱者这是我的邻居,我亲眼看到的,女儿对父母那么好,因为她觉得她是父母的小棉袄,不能让她在晚年留遗憾
但是她可能记仇一辈子忘不了。父母总以为喜欢儿子那个苦忠,喜欢儿子是应该的,女儿天天在伺候,可是几百万的遗嘱立好了,房产没有女儿的份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就有这么大的偏见呢?
总之,父母真有欠子女的,而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大环境下,老年人理解年轻人的苦,当然了,身体 健康 是最好的养老保险!
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本来就是不对等的关系,从本能上来说,抚养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生物繁衍的本能,可赡养老人呢是义务,是有些人可以不尽心的义务。本能大多数人做的很好,义务大多数人不爱尽。
对同一种事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有条件的人,长寿是一件幸福的事,可对于有些家庭来讲,长寿却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儿。现在的人压力大,而且经常出现两个人赡养四个老人的情况,假如老人有收入或者有积蓄还好,如果家里条件不好,老人又有什么疾病,或者瘫痪在床要人照顾,这样的长寿可能就会招致儿女的厌烦。老人不是只要吃几碗饭就行了,还需要照顾、关心,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
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养老仍然是一个繁重的点。在老人们漫长的无意识的索取中年轻人就会被榨干那些孝心,开始变得让旁人觉得过分。农村里到处有这样的例子,因为老人长寿,兄弟几个反目不对付。
还有一个子女记恨父母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偏袒,我身边就有这么个例子,姑娘没人关心,什么事儿家里都紧着她哥哥,虽然她也 健康 长大,教育、资源这些也说实话没短缺什么,但长久家人的偏心让她凉了心,一出嫁就自断了娘家这条关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轻的人自己多努力,好上对得起老人,下养的住孩子,以后不做拖累子女的人。共勉
这涉及到一个“认可”问题。
每个人的童年都听过一句话“我这是为你好,知道错了吗?”
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父母两个默认条件:
1、父母对你的惩罚是对你好,所以不管我下手重不重,你必须无条件承受。
2、父母认为的好,就是正确的“好”,不管父母对不对,你不能反驳。
子女对父母的“好”,不认可主要表现为两点:
1、错误和惩罚是否对等。
孩子犯错,真的有惩罚的必要?真的需要胖揍一顿?真的要见血?
2、父母认为的好就真的“好”?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很多父母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思想,跟不上时代了。
总之孩子在家庭里是没有话语权的,甚至不能顶嘴,这让毫无反抗力的孩子内心长期压抑着对父母的不认可。
一般人会在婚后,特别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对父母的“不认可”会发生逆转,对父母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这就是老话“养儿方知父母恩”。
但是,这样的转变并不是一定能发生的。
“子女记恨父母”的悲剧主要有两点原因:
1、子女对父母当年的所作所为,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从而无法释怀。
子女不会因为父母学习上的严格要求甚至打骂而记恨他们,但是会因为父亲酒后家暴或母亲虐待而记恨。或因为父母的偏爱弟弟,使自己长期被忽视甚至不公、剥削,心理创伤严重,而记恨父母毁了自己一辈子。
子女记恨父母,自己其实也很痛苦,他们当然想原谅父母,救赎自己。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2、子女问题。
这部分原因主要是子女的个人素质问题,有种得理不饶人的感觉。
小时候被打了,其实也不是什么跨不过去的坎。但是由于子女自己素质不高、心胸狭隘或生活贫苦。
子女长大了,父母老了,子女正好以这个为借口,不想承担赡养义务。
这时的记恨更多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借口。
个人始终认为父母的养育之恩大于天,记恨父母只会和自己过不去,原谅曾经伤害你的人,其实是救赎自己,放下了,自己也就释怀了。
不过任何事有因必有果,父母的过激行为,假如形成了子女一生的阴影,即使子女原谅了你,冷漠的关系也是父母必须承担的后果。
一是子女不孝,二是父母不仁
既然是记恨,就说明父母在某件事,或某句话中伤害过子女,当然这种伤害不见得是故意,也不见得父母还记得。但伤害过就是伤害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特别是在孩子童少年的时候。大人总以为你还是个小孩子,屁事不懂,没必要在说话方式或态度上去过多顾虑。
可是小孩子也是人,小孩子的心灵更加敏感和脆弱,也更加天真,父母说的每一句话,他都当成真理,甚至能影响到他的后半生,这个一般老人是意识不到的。
在父母跟前我也受过几次伤害,但我知道他们的本意不是为了伤害,他们也是为你好,可他的言语,他的态度的确使我一度极度的痛苦。
后来我就自己告诉自己,那是你的爹娘,他就那个水平,他就那种思维和语言方式,他们不是神,他们只是碰巧成了你的父母,你才要求那么高,可是他们对你的爱是真切的,他们对你的爱和付出,远远超过对你伤害的成百上千倍。作为儿女怎么了,作为子女就该不讲理,就该一味索取,受不得一顶点儿委曲!
当你做父母的时候,就会明白,作为大人,身处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得努力,他们得拼搏,他们想让老人孩子过上好生活,他们哪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去顾忌你的小情绪。再说了,既是将来长大了,老人在某件事上做的不妥,让你受到伤害,那也是一个人一种思维方式,你敢说你所做的,就没有使父母受过伤害吗?
别记恨爹娘,爹娘有爹娘的艰难和苦衷。即然受了伤害,就接受,再想法去消化它,想法把它变作正能量(别再让自己的下一代受到你受到过的伤害),然后搀扶着自己的爹娘和和美美往前走。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有的子女记恨父母,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首先,父母经常打骂子女,让子女感到生气,从而一直记恨父母。
有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对孩子打骂,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从小对父母的棍棒教育,就产生了抵抗与排斥心理,小的时候,孩子们不敢与父母对抗,但是他们已经在心理记恨父母了。
其次,孩子不懂得感恩,对父母的付出觉得理所应当,他们啃老本,还觉得父母亏欠他们。
现代 社会 有一些人,从小就不懂得感恩,对他人的付出视如应该的,即便是父母,他们也觉得父母应该给他们买房买车,成年了,还要继续啃老。
父母有一丁点没有做好,就对父母冷眼相对,对父母记恨。
现在有很多年迈的父母被子女抛弃,只因为家里拆迁,没有平均分给每个人,他们便记恨起父母了。
以上便是我的见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正在播放的电视剧“安家”中描述的那对母女,虽有艺术加工,生活中真有那种父母!尤其是农村。如果全家都过得不怎么样,混出来的那个既是被伸手指望的人,又是被忌恨的人。记恨这样的父母是对自己心理的抚慰!连这点都不被大众接受,遇到父母特别差的那个人得多高大尚才行!谁会关心他她该怎么活自己!!!
弗洛伊德说过人有 生本能和死本能 ,即享受快乐和破坏的冲动。
子女记恨父母,可从以下角度来看。
一、对于父母的恨没有充分地表达出来;
1 、父母专制蛮横;
有部分父母从小就处于自己父母的控制之下,没能很好地发展出自己的部分,形成了控制就是爱的信念,向自己的父母认同,即变成了控制型的人。作为他们的孩子,没有表达自己和做自己的空间与权利,完全成了父母的一部分,依照父母的设定而活。 对于父母的攻击性只能压抑起来,否则会受到惩罚。
2、父母冷漠苛责;
有部分父母比较冷漠,与孩子的交流较少, 情感 链接中断。我们知道,婴儿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向爸爸妈妈求助,以寻求安慰。 而父母并没有接收孩子的求助并置之不理的时候,孩子体会到的是父母的冷血,并对世界充满敌意,认为外面是不安全的。
3、父母较自恋。
如果遇到比较自恋的父母,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的孩子当然也要最好。对于孩子的要求就高了,一旦出现差错,孩子受到的将是严厉地呵斥。 对于父母的恨只能转向自己,攻击自己等于攻击父母。
二、父母没有对子女表达自己的爱。
1、 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无论是高冷、控制还是自恋的父母, 在他们的内心中,也存在一个受伤未疗愈的小孩 ,当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会不知所措,只能借鉴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扶养小孩或者隐藏自己防止伤到孩子。
2 、拒绝亲密关系;
对于部分人来说,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味着抛弃了自己的父母,会受到父母的惩罚。
以上言论并无恶意,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人无完人,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我们能做的是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允许接受自己的敌意的存在,通过合适的途径表达出来, 明白自己和父母的界限,保证不被侵犯也不侵犯别人的。
『肆』 为什么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烦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觉得家长的某些行为会忽然让我们觉得有些烦躁。有时我们并不知道原因,但其我们讨厌家长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家长的行为不好,而是容易激发一种典型的厌恶感觉——心理抗拒。什么叫心理抗拒,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提出的。
现在让我们想像一下,是不是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觉得天气很热只想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出门,而家长就命令我们必须要穿着长袖才可以,我们就会觉得十分生气。其中的原因也就是在于我们认为自己失去了当下的控制权,没有选择的权利,当一个人失去选择权,就会感觉自由被剥夺,人们会采取对抗的方式,去保护自己的自由。
『伍』 正处在青春期,孩子对父母特别大的仇视,这是什么原因呢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所以导致孩子仇视父母。在他们眼中家长就是阻碍他们成长的人,阻碍他们所有的想法,不愿意让他们自己决定人生。而且这种逆反心理很明显,他们反对父母去管教自己,也反对父母做的任何事情,他们觉得父母做的事情就是在抑制自己的成长。其实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有家长学会去调节这种现象才,能够改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仇视自己的父母,因为自己的父母干预了自己的人生,所以他们迫切的希望自己长大。希望自己能够逃脱出这个牢笼,而且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对孩子进行言语暴力,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委屈就会失望,然后慢慢的就会变成仇视自己的家人。这种仇视心理,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去改善,否则也会影响到这个家庭未来的发展。
『陆』 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莫名的对父母产生看不顺眼的情绪
这是逆反心理。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这样的阶段,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给力,或者没用,克服一下,经历过这个时期就好了,父母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