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爸妈懒自私不要脸怎么办
想知道如何面对自私的父母,我推荐你读《自私的父母》这本书。
相信大家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叫「父母皆祸害」,一句话道尽子女对那些伤害了他们的父母的愤怒和埋怨。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并非个例。曾经在豆瓣上,有十多万网友加入「父母皆祸害」小组,在其中控诉父母的自私、冷漠,以及他们给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在看似风平浪静的亲子关系里,有太多小孩饱受情感摧残,内心堆积着很多负能量需要处理和宣泄。
但可惜的是,主流的声音很少说亲子冲突。我们更多强调「孝道文化」「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没有教导孩子如何面对自私和伤害性的爸爸妈妈。可以想象,如果整个世界都在说「你的爸妈都是为了你好,你应该懂得感恩」,而孩子体验到的却是父母以爱的名义,打压自己并施加绝对的控制时,他们的内心该是何等的绝望和无助。所以当网络上出现一个能吐槽父母,互相抚慰伤口的平台,他们自然会聚集在一起,控诉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把长期以来压抑的不满发泄出来。不过,要是缺乏合理引导,这种对立的情绪很容易被放大到极致,让父母变成孩子眼中的「祸害」,甚至「十恶不赦的罪人」。
《自私的父母》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让我们正视原生家庭伤人的一面,将我们从「父母都是为我好」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这本书帮助成年子女看到,除了爱孩子和无私奉献,父母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破坏性非常强的部分。所以不用把责任都归结于自己,因为抱怨父母、无法释怀他们造成的伤害而愧疚不安。你完全可以承认父母自私的事实,并根据书中所说的操作方法保护自己,逐渐从原生家庭的伤害和限制中走出来。
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布朗教授把重心放在如何跟自私的父母相处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小练习。
我总结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调整希望父母认错和体谅我们的心情,降低你的情绪易感性;第二,及时打断负面思维,避免在自我指责、自我贬低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第三,划定清晰的自我边界,不断打破父母自认为能够操纵你的幻想。
首先我们来看降低期望值,接受父母不会轻易改变这个现实有多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受伤,是因为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幻想落空了。我们多么期待,父母能够是慈爱、体谅孩子的理想父母啊。他们理解控制和打压带给你的痛苦,愿意改变过于自我的人格,并用关心、尊重的方式和我们相处。但现实往往是:有些父母完全不会反省和道歉。他们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稍有违背就会嘲讽责骂。当看到父母根本不会体谅你,和理想中父母的状态相差太远时,我们就会再一次体会到强烈的失望和痛苦。
当然,有些子女会觉得:「我早就对他们死心了。只希望有一天变得很成功,能够狠狠地报复回去,让父母也尝尝被嘲讽和贬低的滋味。」这看似降低了期待值,对于父母会改变不抱任何希望。但从根本上来说,同样是因为父母不是你理想中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没得到应有的爱,内心充满了极度的挫败感。当这种负面情绪累积到顶点,我们可能就不再奢望用积极的方法获得体谅,而是通过炫耀或者报复的方式,来表达父母不如预期时内心强烈的愤怒。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这其实都是同一枚硬币:我们潜意识里依赖父母,总希望他们是理想中的照顾者,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怀,心里仍然保留着很多幻想。
那该如何降低对自私父母的期待,保护自己少受伤害呢?首先,我们要清晰地梳理出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的特点。比如极度的自我中心:把自身需要凌驾于孩子的意志之上,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孩子必须服从安排而不能提出反对意见;比如擅长情感绑架:经常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不满足他们的愿望就是白眼狼,利用愧疚感来达到控制子女的目的;比如永远难以取悦:子女不管怎么做,破坏性自恋型的父母都很难感到满意,总会这里抱怨那里嫌弃,把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贬得一无是处;比如缺乏共情的能力:从来不会站在子女的角度上,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愤怒,总是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就能清晰地意识到:指望自私的父母变成理想中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爸妈,充分共情你的愤怒和痛苦并不现实。自己应该打消这种幻想,不再被期待落空的失望感一遍遍折磨。
其次,把控制点放在内部、可控的因素上,做有建设性的事,降低你的脆弱感。在我的咨询经验中,当很多子女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父母,把他们变成理想的照顾者,内心往往会有本能的抗拒。他们在担心:「如果爸爸妈妈不会变好,我该如何释怀过去的伤害,真正从低自尊、不敢相信别人会爱我、尊重我的困境中走出来?」我通常会告诉他们:「你已经是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即便父母不愿改变,你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来。」就像没有自保能力的婴儿,他们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缺乏理想的照顾者,他们很可能无法存活下去。但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尽量避免这样的巨婴思维。就算父母是破坏性自恋型人格,没有给你一个充满安全感和肯定的环境,我们同样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情感满足。
Ⅱ 面对自私自利只会抱怨的父母,你会怎么办
把控制点放在内部、可控的因素上,做有建设性的事,降低你的脆弱感。在我的咨询经验中,当很多子女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父母,把他们变成理想的照顾者,内心往往会有本能的抗拒。他们在担心:「如果爸爸妈妈不会变好,我该如何释怀过去的伤害,真正从低自尊、不敢相信别人会爱我、尊重我的困境中走出来?」我通常会告诉他们:「你已经是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即便父母不愿改变,你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来。」就像没有自保能力的婴儿,他们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缺乏理想的照顾者,他们很可能无法存活下去。但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尽量避免这样的巨婴思维。就算父母是破坏性自恋型人格,没有给你一个充满安全感和肯定的环境,我们同样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情感满足。